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来源 :生物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dy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一类广泛分布于环境中的持久性污染物,结构稳定、难以降解,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具有“三致”毒害性,其环境去除和修复备受关注.绿色、安全、经济的生物修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PAHs污染土壤的修复.本文从土壤中PAHs的来源、迁移、归趋和污染水平总结了 目前我国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的基本状况;归纳了具有PAHs降解作用的微生物、植物种类及机理;比较了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和联合修复3类主要的生物修复技术.指出植物与微生物的互作机理的解析,抗逆菌株、植株的筛选与培育,实际应用的安全和效能评估应成为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修复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其他文献
国际科技合作是促进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环境保护和维护地球生态系统良好运行的目标下,最容易达成共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欧盟委员会2018年和2019年分别发布了在环境生物技术领域合作的项目指南,共同支持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和塑料降解微生物菌群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本专刊邀请了相关项目负责人介绍合作框架内项目的设计思想、主要内容以及获得的进展,并收录了在环境生物修复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方面的论文23篇.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median 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TCID50)检测9型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 type 9,AAV9)载体制品感染性滴度的方法.方法:利用含AAV2 rep和cap基因的1型单纯疮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1,HSV1)做为辅助病毒与梯度稀释的AAV9载体制品共同感染HEK-293细胞,培养48 h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
脱氮是大部分污水处理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由于具有经济高效、工艺简单和无二次污染等显著优势,生物脱氮工艺在最近数十年中备受关注.根据脱氮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和脱氮机制不同,文中分类综述了近年来生物脱氮工艺的研究进展,重点对比分析了硝化菌、反硝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以及以这些菌为基础的不同生物脱氮工艺的优缺点,为复杂污水环境的脱氮工艺选择提供参考.基于微生物脱氮机制,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开发高效脱氮菌株,结合不同工艺优点并应用 自动化模拟最佳条件,从而建立经济高效的脱氮工艺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生物育种是种业创新的核心,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将生物育种提到了战略高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生物育种列为未来需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的前沿领域.2021年10月16~17日,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在山西省晋中市举行,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农业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承办了专题分会场“植物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以加强生物育种同行的沟通与交流,推动我国生物农业相关领域的发展.来自清华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
期刊
1 会议背景及简介rn2021年10月16~17日,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第三届生物经济助力山西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大会、2021年全国生物技术大会在山西晋中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和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管理委员会主办.为期两天的大会邀请了院士、著名专家学者作大会报告,吸引了全国四百余名代表参会,涵盖农业、医学、生物制药、环境保护等生物工程相关领域.17日的会议包括9个分会场学术交流,91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生命科学前沿最新研究成果,分享生物工程技术的最新进展.
期刊
生物修复作为经济有效、绿色可持续的修复技术,在有机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通过文献计量可视化应用软件VOSviewer和CiteSpace,分析了 1990-2020年有机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生物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及趋势.结果表明,有机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生物修复领域的论文发表数量呈增长趋势,发文总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和中国,但是2012年后中国年发文量快速增加,并位居第一.该领域的相关研究主要发表在 Chemosphere、Environmental
目前,我国历史遗留铬渣堆场多数采用湿法解毒工艺进行处理,但大量化学药剂的添加不仅增加了成本,引入了污染物,而且随时间的延长铬渣中的Cr(Ⅵ)源源不断的返溶,场地出现返黄现象,形成二次污染.为了持久稳定的修复铬渣,研究人员提出用微生物修复技术处理湿法解毒后铬渣中Cr(Ⅵ)的返溶.文中综述了国内外微生物修复铬渣污染场地的研究进展,首先简述了铬渣的危害、处理现状及传统的铬污染修复技术,并以湿法解毒铬污染为例,重点揭示了处理后铬渣中Cr(Ⅵ)的返溶机理,由此可知湿法解毒后的二次污染不可避免.随后详述了微生物修复C
微生物是介导环境中氯霉素降解转化的主要驱动者,但高效降解矿化菌株资源匮乏,氧化反应介导的代谢途径不清.为研究微生物介导下氯霉素的环境归趋过程,为氯霉素污染环境强化修复提供菌株资源,文中以受氯霉素污染的活性污泥为接种源,首先富集获得一个由红球菌Rhodococcus主导(相对丰度>70%)的氯霉素高效降解菌群,并从中分离获得一株能够高效降解氯霉素的菌株CAP-2,通过16S rRNA基因分析鉴定为红球菌Rhodococcus sp..菌株CAP-2能在不同营养条件下高效降解氯霉素.基于菌株CAP-2对检测到
利用超积累植物进行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是应对全球大面积分布无机污染问题的重要解决方法之一.超积累植物虽然具有超量积累重金属的能力,但其定植、生长和提取功能的发挥都受到重金属胁迫的显著影响.利用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强化超积累植物功能可联合发挥二者的功能优势,提升修复效率、缩短修复周期、保持修复效果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在日益复杂、严峻的重金属污染治理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文中首先给出了超积累植物的概念、中国本土首次报道的典型重金属元素超
脱卤单胞菌Dehalogenimonas 是绿弯菌门(Chloroflexi)脱卤球菌纲(Dehalococcoidia)的一个属.脱卤rn单胞菌属目前包含Dehalogenimonas lykanthroporepellens、Dehalogenimonas alkenigignens 和 Dehalogenimonas formicexedens这3个已正式命名的物种,其成员均为严格厌氧的专性有机卤呼吸细菌,利用氢气和甲酸作为电子供体,以氯代烷烃(例如1,2,3-三氯丙烷、1,2-二氯丙烷和1,2-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