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奥布里·比亚兹莱是19世纪唯美主义文艺思潮中最具有争议性的实践者之一,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实践是比亚兹莱艺术生涯中的主旋律。笔者试图选取比亚兹莱插图艺术的系列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来探讨其插图艺术的艺术特色,进而研究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对插图艺术的影响,以便为今日设计工作者的设计活动提供一个有益范例。
关键词:唯美主义文艺思潮 比亚兹莱 插图艺术 怪诞 颓废 情色 意象
中图分类号:J239 文献标识码:A
一 唯美主义文艺思潮
19世纪的西方,出现了许多在世界上都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文艺思潮,其中,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就是19世纪末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地位十分特殊,是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必不可少的过渡阶段,可惜在历史的长空下,它只是一闪而过,但其影响早已遍及欧美。如今,众多影视作品中的唯美影像,先锋漫画中的唯美场景以及时尚梯台上的唯美服饰等,各种各样的艺术造型依然受到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
唯美主义的兴起是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过分“功利主义”哲学、市侩习气和庸俗作风的反抗,并受18世纪康德的美学影响,之后,在德国的席勒、黑格尔和克罗齐等人的理论中得到继承与发展。一般认为,法国是这一文艺思潮的发源地和扩散中心,因为“为艺术而艺术”这一主张是法国浪漫主义诗人戈蒂耶提出并确定其理论系统的,随后它广泛应用在英国唯美主义者的手中,如英国文艺理论家佩特,集大成者王尔德,典型实践者比亚兹莱等,他们使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艺术观点更加系统化。
19世纪末的唯美主义文艺思潮颠覆了自希腊以来的一切传统艺术的美学原则和艺术规范。它在艺术上开拓了各种美的领域,如从怪诞、颓废、丑恶、乖戾等现象中提取美从而扩大了艺术表现的范围和能力。强调美的无利害感和美的超功利,宣扬“艺术至上”及纯粹形式主义。主张艺术家不应受道德的约束,个性不应受到压抑。
这种唯美主义的新信仰,一方面,使艺术与社会,与大众之间的裂痕加深,仅仅成了少数人孤芳自赏的精神象牙塔的装饰品;另一方面,它给艺术家的自由创造开辟了无可比拟的空间,不用压抑自己的精神个性,不用扭曲自己的艺术追求,极大地提升了艺术本身独立自主的审美价值,导致了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的新格局。
二 关于奥布里·比亚兹莱
在这个新格局中,“给19世纪90年代加上了特殊印记的,是一位年轻的画家。他不是油画家,而是黑白画家,名字叫奥布里·比亚兹莱。”在他的作品中“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倾向得到全面体现。众所周知,比亚兹莱一直以来都是以一个唯美主义者的身份出现,他是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典型实践者,其奇特而又似是而非的理论和唯美悲情的插图艺术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又一个谜团。从他的插图艺术作品中,折射出他的叛逆、尖锐、怪诞、骄傲及不可多得的才华。在短暂的26年里,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插图艺术作品,代表作有《亚瑟王之死》、《莎乐美》、《黄面志》等。欣赏过比亚兹莱的插图,我们不难发现他的作品充满艺术魅力,值得我们选取研究和借鉴,所以,笔者将对比亚兹莱插图艺术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入地分析,来挖掘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对其插图艺术的影响。
三 比亚兹莱插图艺术的艺术特色
1 怪诞奇异的“梦之世界”
对丑美、怪美、荒诞美及恶之美的追求,是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作为唯美主义者,比亚兹莱对那种怪诞的美尤为热衷,他曾说:“我只有一个目的——怪诞,如果不怪诞,我就什么也不是了。”本着这个创作思想,他以空前绝后的才华,展现给世人的是离奇、怪异、华丽、堕落的美。比亚兹莱正是通过描绘那些“美而不真”的形象,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个与真实世界对立的虚幻“梦之世界”。
在他创造的这个奇异怪诞的“梦之世界”里,我们会发现这个“梦之世界”是独立于其他人物之外的,是比亚兹莱独享的自我世界。如《亚瑟王如何看见他找寻的野兽》,这是为《亚瑟王之死》第一部所做的扉页插图,画面充满了丰富的细节和各处借来的要素,孔雀来自惠斯勒装饰的“孔雀大厅”,亚瑟王修长纤细的身体来自伯恩·琼斯,奇形怪状的美丽鳞片来自中国龙的形象等。这可以说是一种近乎怪诞的奇特组合,如果把故事背景从中抽出,仅凭插图绝对不会把这幅画景和亚瑟王形象联系在一起。
为什么比亚兹莱如此着意构建这个怪诞奇异的“梦之世界”?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1890年通常被称为“世纪末”,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是对活跃在这一时期的唯美主义文艺思潮所代表的一种价值取向、生活态度、艺术立场和一种社会文化心理氛围的概括。比亚兹莱敏锐的感受到支配“世纪末”艺术的思想意识,他时刻关注社会问题,尤其是针对当时社会的伪善旧习和不公平问题进行了强烈抨击,例如,维多利亚社会一些潜在的伪道德,比亚兹莱通过莎乐美的形象暗示对社会旧习俗的抗争,完全冲撞了维多利亚时代对女性被动保守的道德守则,讽刺了维多利亚社会男性的优越。
通过了解,我们感受到比亚兹莱是以他天才的自我表现力对作品以独特的方式进行大胆的阐释,将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表现在作品中,在想象的世界里寻求与自己观念一致的鲜明形象,从而构建出脱离现实的怪诞奇异的“梦之世界”。
2 世纪末颓废主义情怀
19世纪中后叶欧洲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社会不满而又无力反抗所产生的苦闷彷徨情绪在文学领域中的反映即为颓废主义。它在美学追求上重主观、重幻想、求怪异,崇拜非理性主义、神秘主义,偏重技巧以及“恶”的倾向,反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这恰巧与唯美主义宣扬艺术的超功利性一样,对社会道德,传统制度不屑,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在英国唯美主义运动中,颓废主义得到长足发展,英国唯美主义代表人物比亚兹莱的插图艺术作品具有浓郁的颓废特征。颓废的特征包括奢侈的精美和动物性的感官享乐,它强调艺术形式的精致和感官享乐欲望的达成。这种在精美中构筑的疯狂,在雅致中透露的欲望,呈现了原始的只顾肉体享乐而不顾精神追求的特性。与19世纪唯美主义者倡导的“灵肉美学”说相一致,认为肉体高于精神。比亚兹莱插图艺术作品的画风就具有此气息,常被称为腐化堕落之作。
一直以来,肉体享受和精神追求的关系是文艺界不变的话题,在宗教中尤为突出,都强调人的来世,肉体虽然腐朽,但是精神可以永生并且拥有来世,所以人们认为精神高于肉体。然而,在维多利亚这样一个标榜道德规范的社会体质下,作为唯美主义者所追求浪漫美的世界不被现实世界所容纳,于是,比亚兹莱此时就扭转了传统思想中精神高于肉体的观点,追求肉体上的享乐表现。
比亚兹莱时常以某些怪异的题材和人类变态的情感作为自己的创作的对象,以此创造出的美就自然具有了浓厚官能色彩。例如,比亚兹莱的插图杰作《肚皮舞》,莎乐美身披薄纱的裸体造型最受非议,黑色的左下部是个正在弹曲的乐手,恶魔样邪恶的造型让人感到厌恶。莎乐美的眼睛直接瞪着画外,飘扬的衣袖,旋涡状的玫瑰,袒露的胸腹给整个画面带来动感,并发出阵阵挑战的信息。在这一点上,我们发现比亚兹莱就是要明白无误的宣布肉体的沉溺和感官的刺激,表现所谓颓废的美,这正是颓废主义所喜爱的。
比亚兹莱创作中的这种强大的撩人感官的艺术特色,增强了作品的唯美主义倾向,不仅体现出颓废情怀,而且充分反映出唯美主义文艺思潮中对“瞬间美”的强调,因为放弃精神而追求肉体的享受正源于唯美主义者一直强调体验美的瞬间,然而这种美,除了精神上还有物质上,可人往往很难抗拒肉体上的享乐,从而实现了唯美主义与颓废主义的合流。
3 情色趣味的合理性
比亚兹莱的插图还散发着浓重的情色意味,插图中经常出现裸露的身体,女性的乳房,男性的阳具等身体形象。实际上,人类历史上情色倾向一直都有,情色艺术无法禁绝,就算在中世纪,即使当时基督教的禁欲主义盛行一时,在一些手抄本的插图中,女性也常被描绘成尖乳房,窄肩膀,大肚子的病态形象。19世纪,在唯美主义的直接驱动下,情色艺术获得了赖以生存的感性依据,情色趣味因此得以在唯美主义的招牌下存活。无所节制的唯美追求走向极端的结果就是将肉体的美感视为纯美的概念,把道德、理性、功利统统视为压抑美的工具,由此肯定情色趣味的合理性。
《莎乐美的梳洗室1》中,莎乐美披着睡衣,几乎是全裸的坐着,梳洗室里的整个环境也都充满了性的暗示,如书架上露出禁书,梳妆台上的玩偶以及两个裸体的侍者,画面右下角的烛台形状签名也充满了生殖崇拜的意味。如此直白的情色表现,在维多利亚时代是被人唾弃的,但有一点笔者必须指出,情色是有高下之分的,能够表达严肃的创作主旨,并给人充分美感的感官愉悦的艺术作品就是高雅的情色。比亚兹莱的作品属于高雅的情色,他终其一生所热衷创作的主题严肃且有意义,他笔下的女人形象都极为雅致,且充满了危险而情色,撕破了维多利亚社会敢做不敢言的精致道德面纱。
4 象征性的意象表达
比亚兹莱插图艺术中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对于美的近乎于偏执的追求,这也是唯美主义在其身上留下的最深烙印。其中,象征派艺术家常常眷顾的美丽与邪恶、性感与冷漠、情色与欲望的主题,打动了比亚兹莱,他以高度符号化的表达方式描述男性的堕落及女性的觉醒,他以另类的视觉效果和象征意象来揭露那个时代的伪善。他将自己被压抑的情感溶入到抽象的符号之中,并通过画面的语言结构来表现厌恶现实与被压抑的情感之间的冲突,所以,在比亚兹莱的插图中用来表达情欲的意象特别多。
(1)孔雀、羽毛和折扇
孔雀是比亚兹莱习用的象征符号,他的创作受到孔雀厅装饰风格的影响,因此在他的插图中经常出现孔雀的形象。在西方,孔雀开屏是淫欲的象征,同时,孔雀的性生活十分混乱,象征主动的性诱惑。在《亚瑟王之死》孔雀题图中和《亚瑟王之死》装饰边框里我们都可以看到有关孔雀或孔雀翎的形象。羽毛和折扇元素也多次出现在比亚兹莱插图中的女性形象上。羽毛元素多用在插图中女性形象的头部,可以作为女子的头饰,寓意纯洁,同时羽毛的轻盈会产生多变的风貌,在风中摇曳如梦似幻,惹人怜爱,与折扇的忽开忽合所造就的若隐若现的诱惑,有异曲同工之处。
(2)面具和痣
比亚兹莱常常在自己的作品中告诉读者美的瞬间是如此稍纵即逝,人只能抓住美的瞬间并感受此时的快感,因此,他用丑陋来衬托美。在他的插图艺术作品里,充满了神秘的面具和突出面部性感部位的痣。如《黄面志》第一期封面,一个戴着宽沿帽子,黑色假面的肥胖妇女露出戏剧性的笑容,脸上一个性感超大的痣,身后一个露着邪恶表情的戴黑色假面具的男子,构图简单,很好的勾起了读者的阅读欲望。
(3)粉刷、老年色情狂和蜡烛
粉刷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被视为催情的用具。《莎乐美的葬礼》这幅画中有一个触目的大粉刷,显得非常怪异。赤裸着身体的老年色情狂萨特,莎乐美即将被放进一个样子奇特的棺材中——一个巨大的脂粉盒,萨特贪婪的盯着她,他的表情已经暴露了他的欲望。此外,比亚兹莱还喜欢刻画寓意着性器官的蜡烛元素,奇形的烛台形状也充满了生殖崇拜的意味,他甚至设计出独特的烛台图案作为自己的签名。
总之,比亚兹莱的插图艺术具有唯美主义的显著品质,他把“强化插图的装饰性而弱化其实用性”的理论带进他的插图创作中,创作出带有强烈的个性理解和个性魅力的艺术作品,构建了极少遇见的个人主张。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视为一个纯然的装饰艺术家,比亚兹莱是无匹的。”
参考文献:
[1] [英]威廉·冈特,肖聿、凌君译:《美的历险》,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版。
[2] 紫图大师图典丛书编辑部:《比亚兹莱大师图典》,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 戴陆:《致命的诱惑——比亚兹莱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分析》,《美术观察》,2006年第2期。
[4] 韩冷:《比亚兹莱插图对海派小说及插图的影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作者简介:漆晓雯,女,1983—,江西南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平面设计与理论,工作单位:江西省鹰潭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唯美主义文艺思潮 比亚兹莱 插图艺术 怪诞 颓废 情色 意象
中图分类号:J239 文献标识码:A
一 唯美主义文艺思潮
19世纪的西方,出现了许多在世界上都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文艺思潮,其中,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就是19世纪末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地位十分特殊,是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必不可少的过渡阶段,可惜在历史的长空下,它只是一闪而过,但其影响早已遍及欧美。如今,众多影视作品中的唯美影像,先锋漫画中的唯美场景以及时尚梯台上的唯美服饰等,各种各样的艺术造型依然受到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
唯美主义的兴起是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过分“功利主义”哲学、市侩习气和庸俗作风的反抗,并受18世纪康德的美学影响,之后,在德国的席勒、黑格尔和克罗齐等人的理论中得到继承与发展。一般认为,法国是这一文艺思潮的发源地和扩散中心,因为“为艺术而艺术”这一主张是法国浪漫主义诗人戈蒂耶提出并确定其理论系统的,随后它广泛应用在英国唯美主义者的手中,如英国文艺理论家佩特,集大成者王尔德,典型实践者比亚兹莱等,他们使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艺术观点更加系统化。
19世纪末的唯美主义文艺思潮颠覆了自希腊以来的一切传统艺术的美学原则和艺术规范。它在艺术上开拓了各种美的领域,如从怪诞、颓废、丑恶、乖戾等现象中提取美从而扩大了艺术表现的范围和能力。强调美的无利害感和美的超功利,宣扬“艺术至上”及纯粹形式主义。主张艺术家不应受道德的约束,个性不应受到压抑。
这种唯美主义的新信仰,一方面,使艺术与社会,与大众之间的裂痕加深,仅仅成了少数人孤芳自赏的精神象牙塔的装饰品;另一方面,它给艺术家的自由创造开辟了无可比拟的空间,不用压抑自己的精神个性,不用扭曲自己的艺术追求,极大地提升了艺术本身独立自主的审美价值,导致了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的新格局。
二 关于奥布里·比亚兹莱
在这个新格局中,“给19世纪90年代加上了特殊印记的,是一位年轻的画家。他不是油画家,而是黑白画家,名字叫奥布里·比亚兹莱。”在他的作品中“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倾向得到全面体现。众所周知,比亚兹莱一直以来都是以一个唯美主义者的身份出现,他是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典型实践者,其奇特而又似是而非的理论和唯美悲情的插图艺术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又一个谜团。从他的插图艺术作品中,折射出他的叛逆、尖锐、怪诞、骄傲及不可多得的才华。在短暂的26年里,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插图艺术作品,代表作有《亚瑟王之死》、《莎乐美》、《黄面志》等。欣赏过比亚兹莱的插图,我们不难发现他的作品充满艺术魅力,值得我们选取研究和借鉴,所以,笔者将对比亚兹莱插图艺术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入地分析,来挖掘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对其插图艺术的影响。
三 比亚兹莱插图艺术的艺术特色
1 怪诞奇异的“梦之世界”
对丑美、怪美、荒诞美及恶之美的追求,是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作为唯美主义者,比亚兹莱对那种怪诞的美尤为热衷,他曾说:“我只有一个目的——怪诞,如果不怪诞,我就什么也不是了。”本着这个创作思想,他以空前绝后的才华,展现给世人的是离奇、怪异、华丽、堕落的美。比亚兹莱正是通过描绘那些“美而不真”的形象,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个与真实世界对立的虚幻“梦之世界”。
在他创造的这个奇异怪诞的“梦之世界”里,我们会发现这个“梦之世界”是独立于其他人物之外的,是比亚兹莱独享的自我世界。如《亚瑟王如何看见他找寻的野兽》,这是为《亚瑟王之死》第一部所做的扉页插图,画面充满了丰富的细节和各处借来的要素,孔雀来自惠斯勒装饰的“孔雀大厅”,亚瑟王修长纤细的身体来自伯恩·琼斯,奇形怪状的美丽鳞片来自中国龙的形象等。这可以说是一种近乎怪诞的奇特组合,如果把故事背景从中抽出,仅凭插图绝对不会把这幅画景和亚瑟王形象联系在一起。
为什么比亚兹莱如此着意构建这个怪诞奇异的“梦之世界”?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1890年通常被称为“世纪末”,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是对活跃在这一时期的唯美主义文艺思潮所代表的一种价值取向、生活态度、艺术立场和一种社会文化心理氛围的概括。比亚兹莱敏锐的感受到支配“世纪末”艺术的思想意识,他时刻关注社会问题,尤其是针对当时社会的伪善旧习和不公平问题进行了强烈抨击,例如,维多利亚社会一些潜在的伪道德,比亚兹莱通过莎乐美的形象暗示对社会旧习俗的抗争,完全冲撞了维多利亚时代对女性被动保守的道德守则,讽刺了维多利亚社会男性的优越。
通过了解,我们感受到比亚兹莱是以他天才的自我表现力对作品以独特的方式进行大胆的阐释,将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表现在作品中,在想象的世界里寻求与自己观念一致的鲜明形象,从而构建出脱离现实的怪诞奇异的“梦之世界”。
2 世纪末颓废主义情怀
19世纪中后叶欧洲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社会不满而又无力反抗所产生的苦闷彷徨情绪在文学领域中的反映即为颓废主义。它在美学追求上重主观、重幻想、求怪异,崇拜非理性主义、神秘主义,偏重技巧以及“恶”的倾向,反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这恰巧与唯美主义宣扬艺术的超功利性一样,对社会道德,传统制度不屑,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在英国唯美主义运动中,颓废主义得到长足发展,英国唯美主义代表人物比亚兹莱的插图艺术作品具有浓郁的颓废特征。颓废的特征包括奢侈的精美和动物性的感官享乐,它强调艺术形式的精致和感官享乐欲望的达成。这种在精美中构筑的疯狂,在雅致中透露的欲望,呈现了原始的只顾肉体享乐而不顾精神追求的特性。与19世纪唯美主义者倡导的“灵肉美学”说相一致,认为肉体高于精神。比亚兹莱插图艺术作品的画风就具有此气息,常被称为腐化堕落之作。
一直以来,肉体享受和精神追求的关系是文艺界不变的话题,在宗教中尤为突出,都强调人的来世,肉体虽然腐朽,但是精神可以永生并且拥有来世,所以人们认为精神高于肉体。然而,在维多利亚这样一个标榜道德规范的社会体质下,作为唯美主义者所追求浪漫美的世界不被现实世界所容纳,于是,比亚兹莱此时就扭转了传统思想中精神高于肉体的观点,追求肉体上的享乐表现。
比亚兹莱时常以某些怪异的题材和人类变态的情感作为自己的创作的对象,以此创造出的美就自然具有了浓厚官能色彩。例如,比亚兹莱的插图杰作《肚皮舞》,莎乐美身披薄纱的裸体造型最受非议,黑色的左下部是个正在弹曲的乐手,恶魔样邪恶的造型让人感到厌恶。莎乐美的眼睛直接瞪着画外,飘扬的衣袖,旋涡状的玫瑰,袒露的胸腹给整个画面带来动感,并发出阵阵挑战的信息。在这一点上,我们发现比亚兹莱就是要明白无误的宣布肉体的沉溺和感官的刺激,表现所谓颓废的美,这正是颓废主义所喜爱的。
比亚兹莱创作中的这种强大的撩人感官的艺术特色,增强了作品的唯美主义倾向,不仅体现出颓废情怀,而且充分反映出唯美主义文艺思潮中对“瞬间美”的强调,因为放弃精神而追求肉体的享受正源于唯美主义者一直强调体验美的瞬间,然而这种美,除了精神上还有物质上,可人往往很难抗拒肉体上的享乐,从而实现了唯美主义与颓废主义的合流。
3 情色趣味的合理性
比亚兹莱的插图还散发着浓重的情色意味,插图中经常出现裸露的身体,女性的乳房,男性的阳具等身体形象。实际上,人类历史上情色倾向一直都有,情色艺术无法禁绝,就算在中世纪,即使当时基督教的禁欲主义盛行一时,在一些手抄本的插图中,女性也常被描绘成尖乳房,窄肩膀,大肚子的病态形象。19世纪,在唯美主义的直接驱动下,情色艺术获得了赖以生存的感性依据,情色趣味因此得以在唯美主义的招牌下存活。无所节制的唯美追求走向极端的结果就是将肉体的美感视为纯美的概念,把道德、理性、功利统统视为压抑美的工具,由此肯定情色趣味的合理性。
《莎乐美的梳洗室1》中,莎乐美披着睡衣,几乎是全裸的坐着,梳洗室里的整个环境也都充满了性的暗示,如书架上露出禁书,梳妆台上的玩偶以及两个裸体的侍者,画面右下角的烛台形状签名也充满了生殖崇拜的意味。如此直白的情色表现,在维多利亚时代是被人唾弃的,但有一点笔者必须指出,情色是有高下之分的,能够表达严肃的创作主旨,并给人充分美感的感官愉悦的艺术作品就是高雅的情色。比亚兹莱的作品属于高雅的情色,他终其一生所热衷创作的主题严肃且有意义,他笔下的女人形象都极为雅致,且充满了危险而情色,撕破了维多利亚社会敢做不敢言的精致道德面纱。
4 象征性的意象表达
比亚兹莱插图艺术中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对于美的近乎于偏执的追求,这也是唯美主义在其身上留下的最深烙印。其中,象征派艺术家常常眷顾的美丽与邪恶、性感与冷漠、情色与欲望的主题,打动了比亚兹莱,他以高度符号化的表达方式描述男性的堕落及女性的觉醒,他以另类的视觉效果和象征意象来揭露那个时代的伪善。他将自己被压抑的情感溶入到抽象的符号之中,并通过画面的语言结构来表现厌恶现实与被压抑的情感之间的冲突,所以,在比亚兹莱的插图中用来表达情欲的意象特别多。
(1)孔雀、羽毛和折扇
孔雀是比亚兹莱习用的象征符号,他的创作受到孔雀厅装饰风格的影响,因此在他的插图中经常出现孔雀的形象。在西方,孔雀开屏是淫欲的象征,同时,孔雀的性生活十分混乱,象征主动的性诱惑。在《亚瑟王之死》孔雀题图中和《亚瑟王之死》装饰边框里我们都可以看到有关孔雀或孔雀翎的形象。羽毛和折扇元素也多次出现在比亚兹莱插图中的女性形象上。羽毛元素多用在插图中女性形象的头部,可以作为女子的头饰,寓意纯洁,同时羽毛的轻盈会产生多变的风貌,在风中摇曳如梦似幻,惹人怜爱,与折扇的忽开忽合所造就的若隐若现的诱惑,有异曲同工之处。
(2)面具和痣
比亚兹莱常常在自己的作品中告诉读者美的瞬间是如此稍纵即逝,人只能抓住美的瞬间并感受此时的快感,因此,他用丑陋来衬托美。在他的插图艺术作品里,充满了神秘的面具和突出面部性感部位的痣。如《黄面志》第一期封面,一个戴着宽沿帽子,黑色假面的肥胖妇女露出戏剧性的笑容,脸上一个性感超大的痣,身后一个露着邪恶表情的戴黑色假面具的男子,构图简单,很好的勾起了读者的阅读欲望。
(3)粉刷、老年色情狂和蜡烛
粉刷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被视为催情的用具。《莎乐美的葬礼》这幅画中有一个触目的大粉刷,显得非常怪异。赤裸着身体的老年色情狂萨特,莎乐美即将被放进一个样子奇特的棺材中——一个巨大的脂粉盒,萨特贪婪的盯着她,他的表情已经暴露了他的欲望。此外,比亚兹莱还喜欢刻画寓意着性器官的蜡烛元素,奇形的烛台形状也充满了生殖崇拜的意味,他甚至设计出独特的烛台图案作为自己的签名。
总之,比亚兹莱的插图艺术具有唯美主义的显著品质,他把“强化插图的装饰性而弱化其实用性”的理论带进他的插图创作中,创作出带有强烈的个性理解和个性魅力的艺术作品,构建了极少遇见的个人主张。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视为一个纯然的装饰艺术家,比亚兹莱是无匹的。”
参考文献:
[1] [英]威廉·冈特,肖聿、凌君译:《美的历险》,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版。
[2] 紫图大师图典丛书编辑部:《比亚兹莱大师图典》,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 戴陆:《致命的诱惑——比亚兹莱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分析》,《美术观察》,2006年第2期。
[4] 韩冷:《比亚兹莱插图对海派小说及插图的影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作者简介:漆晓雯,女,1983—,江西南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平面设计与理论,工作单位:江西省鹰潭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