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课题。两者整合有其优点,有好的方面,但也产生了很多问题。作者对两者整合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优点 缺点 建议
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课题,愈来愈多的学校正积极加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试验探索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于深化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概念界定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教学系统中的各种教学资源和各个教学要素有机地集合起来,将教学理论、方法、技能与教学媒体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协调一致,并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以产生聚集效应。
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如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项目,“几何画板”与数学教学的整合,网络探究学习模式的应用。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项目是由北京师大、华南师大和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负责,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于1994年批准立项的重点科研项目,主要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把小学语文教育与计算机教育融合为一体,做到“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电脑应用”四者结合。使用“几何画板”软件,教师可以更形象地讲授抽象的数学概念,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从而提高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促进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网络探究学习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引导,以一定的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模式能培养学生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和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缺点
1.优点
从实践中,我们看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着比传统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
(1)整合优化了课程结构,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科学地设置学生活动的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通过各种自学软件开展学习活动,既能有计划地、系统地安排学习过程,又能将多媒体技术的超文本或超媒体功能有效地突破重点与难点问题,从而为学生自学起到导航、导法、导疑、导思的作用。
(2)整合注重了因材施教。
利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可以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学生,可以实施协作式学习策略,快者快学,慢者慢学,为学生提供对相同问题的不同层次、不同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整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提供了足够的信息支持学生们的探索和设想。可以使学生们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运用信息能力和实践能力。
2.不足
在实践中,虽然我们看到了一些成果,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
(1)学生与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有限。
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然而,由于教学软件研制开发僵化、单一,大多是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电子化、声像化翻版,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存有明显的不足,人机交互的过程与作用极为有限。长此以往,必然造成计算机教学的新专制化。
(2)计算机网络与课程资源结合的不足。
计算机网络与优质教育资源的结合能使学生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个性化的优质学习。然而,由于资金与技术等原因,许多学校的校园网信息资源贫乏,更新较慢,而且很难以数字化的形式开发出来供师生共享,即使开发出来,也仅仅是网络与课程资源的低级组合,而非整合。
(3)使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增加。
在信息化环境下,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阅读知识面扩大,一些教师对教学内容产生了怀疑,不知道哪些该教,哪些不该教。学生的学习进度也不一样,一些教师在准备课程时,对所准备的资源不知道是否适合每一个学生,增加了课程的模糊性。
(4)使知识的价值与知识的本身的意义脱离加快。
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易受商业化的影响,使呈现的事实与价值成分离的状态。教学环境与学习环境的虚拟化,使知识虚拟化。知识本身会随信息化的加快而脱离现实,呈虚拟形态,与拥有知识本人及其所处的环境脱节。另外,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新的信息文化的形成,以及它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也加快了知识的更新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价值取向。
(5)信息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
老师在上课时,由传统的在黑板上写板书变成了使用PPT将事先准备好的讲课内容展示给同学们。这虽然节省了板书的时间,但是老师容易照着PPT念,禁锢学生的思想。同时,学生没有传统的看着老师写的过程,思维容易跟不上老师的进度,影响学习效率。
三、建议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比如说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所以信息技术对语文的支持应表现在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的实现渠道和更有效的交流方式。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表现出不同的模式。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所以在整合过程中,要更加突出严密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的特点。学生应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对数学问题主动思维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增加资金投入,开发新技术。国家及社会各界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来支持开发新的技术,为满足各学科的学习提供更方便、快捷、有效的方式。
3.加强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老师应摆脱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的单一模式,增加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上面的创新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体验式学习及交流与合作学习。
4.信息技术不要乱用、滥用。老师应根据学科的需要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比如数学课的例题演算,应该应用传统板书的形式,这样学生能够更清晰地知道答案推出的所有过程,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学习。
5.提高任课老师的资源修养与技能。教师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来选择到底是否使用多媒体等信息化技术。如果教师在这方面能力不强,那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则不仅起不到效果,反而会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在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资源的基础上谈信息技术才有意义。
四、结语
总之,我们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处是大道[N].中国教育报,2001-10-27,(4).
[2]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3]张建武.对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6).
[4]张鹏.整合课为什么叫好不叫座?[N].中国教育报,2004-03-29:5.
[5]余胜泉,陈莉.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4).
(作者系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育硕士)
关键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优点 缺点 建议
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课题,愈来愈多的学校正积极加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试验探索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于深化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概念界定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教学系统中的各种教学资源和各个教学要素有机地集合起来,将教学理论、方法、技能与教学媒体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协调一致,并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以产生聚集效应。
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如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项目,“几何画板”与数学教学的整合,网络探究学习模式的应用。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项目是由北京师大、华南师大和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负责,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于1994年批准立项的重点科研项目,主要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把小学语文教育与计算机教育融合为一体,做到“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电脑应用”四者结合。使用“几何画板”软件,教师可以更形象地讲授抽象的数学概念,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从而提高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促进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网络探究学习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引导,以一定的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模式能培养学生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和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缺点
1.优点
从实践中,我们看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着比传统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
(1)整合优化了课程结构,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科学地设置学生活动的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通过各种自学软件开展学习活动,既能有计划地、系统地安排学习过程,又能将多媒体技术的超文本或超媒体功能有效地突破重点与难点问题,从而为学生自学起到导航、导法、导疑、导思的作用。
(2)整合注重了因材施教。
利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可以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学生,可以实施协作式学习策略,快者快学,慢者慢学,为学生提供对相同问题的不同层次、不同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整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提供了足够的信息支持学生们的探索和设想。可以使学生们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运用信息能力和实践能力。
2.不足
在实践中,虽然我们看到了一些成果,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
(1)学生与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有限。
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然而,由于教学软件研制开发僵化、单一,大多是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电子化、声像化翻版,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存有明显的不足,人机交互的过程与作用极为有限。长此以往,必然造成计算机教学的新专制化。
(2)计算机网络与课程资源结合的不足。
计算机网络与优质教育资源的结合能使学生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个性化的优质学习。然而,由于资金与技术等原因,许多学校的校园网信息资源贫乏,更新较慢,而且很难以数字化的形式开发出来供师生共享,即使开发出来,也仅仅是网络与课程资源的低级组合,而非整合。
(3)使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增加。
在信息化环境下,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阅读知识面扩大,一些教师对教学内容产生了怀疑,不知道哪些该教,哪些不该教。学生的学习进度也不一样,一些教师在准备课程时,对所准备的资源不知道是否适合每一个学生,增加了课程的模糊性。
(4)使知识的价值与知识的本身的意义脱离加快。
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易受商业化的影响,使呈现的事实与价值成分离的状态。教学环境与学习环境的虚拟化,使知识虚拟化。知识本身会随信息化的加快而脱离现实,呈虚拟形态,与拥有知识本人及其所处的环境脱节。另外,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新的信息文化的形成,以及它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也加快了知识的更新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价值取向。
(5)信息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
老师在上课时,由传统的在黑板上写板书变成了使用PPT将事先准备好的讲课内容展示给同学们。这虽然节省了板书的时间,但是老师容易照着PPT念,禁锢学生的思想。同时,学生没有传统的看着老师写的过程,思维容易跟不上老师的进度,影响学习效率。
三、建议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比如说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所以信息技术对语文的支持应表现在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的实现渠道和更有效的交流方式。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表现出不同的模式。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所以在整合过程中,要更加突出严密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的特点。学生应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对数学问题主动思维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增加资金投入,开发新技术。国家及社会各界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来支持开发新的技术,为满足各学科的学习提供更方便、快捷、有效的方式。
3.加强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老师应摆脱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的单一模式,增加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上面的创新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体验式学习及交流与合作学习。
4.信息技术不要乱用、滥用。老师应根据学科的需要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比如数学课的例题演算,应该应用传统板书的形式,这样学生能够更清晰地知道答案推出的所有过程,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学习。
5.提高任课老师的资源修养与技能。教师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来选择到底是否使用多媒体等信息化技术。如果教师在这方面能力不强,那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则不仅起不到效果,反而会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在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资源的基础上谈信息技术才有意义。
四、结语
总之,我们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处是大道[N].中国教育报,2001-10-27,(4).
[2]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3]张建武.对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6).
[4]张鹏.整合课为什么叫好不叫座?[N].中国教育报,2004-03-29:5.
[5]余胜泉,陈莉.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4).
(作者系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