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阅读教学的激趣方法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yi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的积极的个性倾向。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的兴趣越浓,他的观察就越仔细,感知、思维、记忆、联想等智力活动就越有效。兴趣既是入门的老师,又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内在动力。下面谈谈阅读教学中的几种激趣方法,供教师们教学时参考。
  一、导入语激趣
  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部电影,那么课前的导入语则是这部电影的序幕。好的序幕可以一下子吸引观众,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课前导入语也是如此。
  导入语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但总原则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学生以最佳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时,导课部分可以这样设计:
  (1)猜谜语:A.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打一植物:丝瓜)。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打一植物:葡萄)。
  (2)导入:同学们都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也是一种攀缘植物,可它不用搭架也能往上爬,这是为什么呢?
  这样通过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了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二、设疑激趣
  “疑”是积极思维的表现,又是探索问题的动力。准确鲜明的设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教学要求衔接起来,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越过理解障碍,并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掀起教学高潮。
  如在教学《燕子飞回来》时,教师可针对课文中的“他们找到了老家”一句问学生:“燕子有翅,‘找’到老家。用‘找’字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有的说用“飞”好,有的说用“找”好。
  “燕子会飞,用‘飞’字好。”
  “燕子外出一年了,不知道怎么回来,应该说‘找’回家。”
  “燕子是回老家,用不着‘找’!”
  教师让学生再读课文,并让他们试着从书中找理由,学生翻阅以后,自然就能得出这样的答案:“课文里写海面上搭起许多铁架,山上通了电力机车,说明燕子回来的路上已大变了样,当然要去‘找’了!用‘找’更能说明祖国变化大!”
  三、形象激趣
  1.语言描述形象
  小学生容易受情绪感染,可用形象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描述事物的形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进行语言描述时,要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激昂时,可以急风骤雨,排空而过;深沉时,可似春雨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对事物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2.动手绘画形象
  特级教师靳家彦在《有这样一个小村庄》一课的教学中,就运用了这种“以画激趣”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他让几个“不会又不敢”的学生当众“作画”,用几句巧妙的点拨帮助学生完成了一幅“河边小村图”,从而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读懂了“小河坡上曾经有个很像样的小村庄……”。
  3.媒体展示形象
  如教学《赤壁之战》时,有位教师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到一千多年前的古战场,让学生亲眼目睹那火光映天、金戈铁马、惨烈厮杀、血流成河的悲壮。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情境就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消除了对文章的陌生感。
  四、活动激趣
  采用活泼多样的游戏、竞赛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欢快激烈的氛围中动脑、动手、动口,以趣促思,发展多种能力。
  如教学《小山羊》一课时,有位教师创设了一个“小山羊请客”的游戏。教师首先在黑板正中贴上图片“小山羊”,在黑板下方出示“六盘菜”(虫、鱼、骨头、青草、胡萝卜、桃子的彩色图片),然后教师启发谈话:“今天是小山羊过生日,它准备了许多好吃的,请同学们猜一猜,小山羊会请谁来做客呢?谁猜对了,老师就给他戴上头饰,请他做小客人。”此时,学生的情绪十分高涨,一一猜出后,教师分别给他们戴上头饰。接着,教师宣布:“小山羊请客开始!”在轻音乐的旋律中,“小客人”一一登场,来到自己所喜欢的“菜”旁边,端起“菜盘”,一边唱着《祝你生日快乐》,一边跳起集体舞。其他学生也随着音乐拍手,边唱边舞。
  这样组织教学,可以在传授知识、训练学生听力和表演能力的同时,把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
  五、想象激趣
  想象特指在阅读某作品时,对作品没写到的内容作合理想象,从而在培养创新思维的同时,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如在教学《买椟还珠》这篇文章时,我先详细地讲了这个故事,接着在投影中出示如下问题:
  (1)卖珠宝的商人是怎样装饰那个盒子的?
  (2)郑国人是怎样欣赏盒子的?
  (3)商人和郑国人是怎样讨价还价的?
  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积极的讨论后,我要求他们运用想象,丰富故事的内容。学生一个个发言后,我再鼓励他们相互间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彻底调动了出来。
  六、情感激趣
  “文章不是无情物。”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文章,无不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渲染课堂气氛,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触景生情,以激发其智慧火花的迸发。
  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师先用一幅表现圆明园当年辉煌景观的复原图,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抓住“众星拱月”理解其布局精巧;抓住“金碧辉煌”“玲珑剔透”“各地名胜”“诗情画意”“西洋景观”体会其壮观、秀丽,风格各异;抓住“最珍贵”“上自……下至……”领会其收藏的珍贵。这时,学生对圆明园的美景有了完整的印象,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此时,教师话锋陡然一转,用低沉的语调讲道:“昔日,这美丽辉煌、无与伦比的圆明园不见了,现在只剩下这几根光秃秃的石柱,枯黄的衰草在瑟瑟秋风中呼号着,仿佛在控诉英法联军的暴行,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奇耻大辱!”接着,教师让学生观看《火烧圆明园》电影片断,亲眼目睹侵略者的暴行,看看美丽的圆明园是怎样被掠夺和烧毁的。此时,学生被画面中的内容深深感染,每个人的心里都自然地产生了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
  总之,课堂激趣的方法很多,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大胆探索,灵活运用,做到寓教于乐,以趣激学,使教与学真正成为“愉快的艺术”。
  (责编陈剑平)
其他文献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爱因斯坦说:“唤起独创性的表现与求知之乐,是为人师者至高无上的秘方。”因此,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我们应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因素,将他们的智力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 营造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创新的肥沃土壤,教师要学会蹲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声音,尊重、关心、赏识他们
<正>集体备课,一般是指校内或校际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之间,在独立备课后相互交流与探讨的教学活动。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合作探究,开展有效的研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人才强国战略要求
“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诵读经典诗文,能增强孩子的记忆力,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自制力得到提高。除此之外,经典诵读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校结合实际,将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创建“经典诵读特色学校”为目标,大力开展“诵读千古诗文,弘扬中华文化”的经典诵读活动。  一、目的和意义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是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的瑰宝。它历经岁月的淘洗,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程实施的前提,因此,教师不仅要用足、用好教材资源,更要有意识地挖掘和利用身边“活”的资源,同时指导学生学会从具体需求出发去筛选、加工各种教育资源,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异彩纷呈,这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需要,也是学习者实现发展的需要。  一、让生活资源成为课堂“活能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