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主导的“更路簿”传承模式及启示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q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更路簿”是中国渔民自古以来在南海生产生活的航海指南,具有历史、法理、文化方面的价值。博物馆可从“更路簿”纸质文物本体与“更路簿文化”两方面着手,充分发挥自身在文物征集、文物保护、学术研究、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优势,为“更路簿”构建一个新的传承模式,延续“更路簿”的生命力。此模式的实践经验可以扩展到其他与南海相关的文物上,从而征集、保护更多与南海主权和海洋探索相关的纸质文物。以此模式深入挖掘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南海所共有的历史文化记忆,对开辟和拓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更路簿”;传承模式;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渔民特别是海南渔民自古以来都在南海生产生活①,对地名、航线、气象、水文等自然规律进行了归纳和记录,形成了系统的、指导渔业生产的航海指南。这一系列的文献资料总称为“更路簿”,现今多以手抄本的形式存在。“更路簿”既是海南渔民长期持续开发南海的历史见证②,亦蘊含着丰富多样的南海海洋文化③,体现了南海诸岛主权归属于中国的历史依据与法理依据。④因此,即使其实用性有所衰退,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传承价值。
  笔者在此前的研究中,曾提出“如何立足于当下,延续《更路簿》的生命力”⑤,后在博物馆的实践工作中总结经验,也在诸多文献中受益匪浅。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一方面可以围绕“更路簿”纸质文物本体开展田野调查、征集、保管、保护、仿制、研究;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展示、服务、社会教育的职能做好“更路簿文化”的阐释与传播,二者共同构成博物馆主导的传承模式。
  1 “更路簿”的保护与传承
  1.1 扎实的田野调查与多途径的文物征集
  1974年“更路簿”为学界所知后,相关单位与研究学者陆续展开了田野调查和征集工作。夏代云在2016年5月的文章中统计“已发现存世《更路簿》32种”⑥,林勰宇在此基础上新增“琼海博物馆藏民国抄本《更路簿》”⑦,再加上笔者所知的《广东省辖内流水簿》《潭门出海更路簿》与《民国二十七年元月立水路簿》,已知的“更路簿”抄本达37份,其中尚有9份未被博物馆、高等院校及研究所等单位收藏,加上民间也可能存在未被发现的抄本,因此“更路簿”抄本征集犹有充分的挖掘空间。扎实的田野调查不仅可以深入挖掘“更路簿”的精神内涵,还能拓宽征集途径,将散落在民间的“更路簿”抄本征入公藏。
  1.2 妥善的藏品保管与多方面的文物保护
  “更路簿”抄本作为使用程度颇高的航海指南,其残损程度较其他纸质文物更为剧烈,具有泛黄、焦脆、破裂、磨损、发霉、水渍等现象,种种伤况不一而足。因此,唯有依托博物馆等专业机构对其进行修复与保护,才能更好地保障“更路簿”纸质文献的传承。⑧
  博物馆等专业机构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工作人员素质较高、工作有序、操作谨慎、态度敬畏,可对“更路簿”抄本进行妥善的保管和及时的保护;二是设施设备较为完善,从实时监测库房大环境的传感设备到远程调控库房温湿度的中央控制系统,从延缓纸张酸化程度的无酸纸装具到营造稳定微环境的恒温恒湿柜,各类设施设备既能较为全面地改善“更路簿”抄本的保存环境,亦能有针对性地保护伤况较重的抄本。
  1.3 另辟蹊径的文物仿制
  高清数码仿制技术在书画仿制中的应用已十分广泛,博物馆或可借鉴这一方式,使用高清大幅面数码输入扫描机和大幅面喷墨打印机,在不损伤“更路簿”抄本的前提下制作“更路簿”仿制件。
  经高度还原原件特征的仿制件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原件,用于临时展览、文本研究等,既避免展出过程中因温湿度变化等因素给文物带来伤害,又可以满足文化传播方面的需求,为“更路簿”抄本的保护与展示提供了新的思路。①
  1.4 融会贯通的学术研究
  学术界对“更路簿”的研究,主要围绕文本判读、内容梳理、版本比对、价值研究、法理诠释等方面展开。②博物馆内收藏“更路簿”抄本,拥有第一手研究资料,可更细致地整理出文本信息,更深入地探索中国渔民利用南海自然资源的历史,更具象地揭示以海为商的海洋文化本质,更准确地还原南海周边各国人民协作发展的历史文化记忆,最终实现对自然、地理、历史、法律、文学、哲学等跨领域的综合研究。
  经过探索、论证、考释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文化传播提供翔实、准确的内容支持。据此形成“征集—保护—研究—传播”的工作链,促成“更路簿”可持续性发展。
  2 “更路簿”的活化与传承
  2.1 丰富多样的文化传播
  朱磊在《讲好南海故事—〈更路薄〉的活化与传承》③中,详细介绍了创新展示手段、拓宽全媒体推广的渠道、运用互联网及移动网络技术等多种切实可行的活化与传承方式,在弘扬传播“更路簿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文中“活化”的概念取自习近平总书记“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重要指示,为“更路簿”的传承带来更高层次的启发。
  统览传播“更路簿文化”的诸多方式,以游戏研发最为可圈可点。随着技术与数据时代的来临,文物及文化象征的主题手机游戏已有先例。如曾侯乙编钟音乐模拟游戏④、长沙窑互动娱乐游戏⑤等。此类游戏的核心是基于移动网络技术的V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场景和角色化模式的文化传播,经由智能手机等随身媒介,更是极大地拓展了传播的时空效率和穿透力度,可谓文化传播的“新式武器”。
  2.2 深入浅出的文物讲解
  “更路簿文化”具有海南本土的地域特色,如果仅有静态展示缺乏讲解,没有相同地缘关系和文化共性的人则难以理解其文化内涵。⑥博物馆讲解服务往往能博采学界研究的精要,引导观众全面了解“更路簿”,再佐以生动通俗的语言、抑扬顿挫的声音,做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这对促进“更路簿文化”的广泛传播是非常有利的。⑦   综上,在博物馆主导的“更路簿”传承模式中,“更路簿”文物本体的征集、保管、保护、仿制、研究是基础工作,“更路簿文化”的弘扬和传播是核心,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3 启示
  3.1 “更路簿”传承模式的扩展
  博物馆主导的传承模式,一方面在“更路簿”文物征集、保护和专业研究上夯实博物馆的主体基础;另一方面又可极大地整合媒介资源,发挥弘扬和传播“更路簿文化”的核心优势。此模式的实践经验还可以扩展到其他与南海相关的文物上,在此笔者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藏的1947年《南海诸岛地理志略》印本为例,加以探析。
  该书作者郑资约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将所见闻并参考有关书刊,撰成《南海诸岛地理志略》一书。”⑧该书用11段国界线,圈定了我国南海海域范围,成为如今我国坚持的南海断续线的来源,是维护南海主权的法理依据;而其所记载的南海地质地形、气象气候等,亦具有研究价值与文化内涵。这件文物的完残情况与大多数“更路簿”抄本相近,亦有泛黄、破损、折痕、焦脆、污渍等伤况。因此对其文物本体而言,可以借鉴博物馆主导的“更路簿”传承模式,做好纸质文物的保管、保护,或以文物仿制的方式处理文物保护与文物展示的冲突。
  而在文化传播方面,同样可以借鉴该模式,首先从文本判读、内容梳理、价值研究、法理诠释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其次再利用所获得的研究成果,为文化传播提供翔实、准确的内容支持;最后通过多样的传播渠道、有趣的创意设计以及严谨的内容审核,在保持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将较为晦涩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能理解、易接受的形式。例如借鉴“互联网+文物动漫游戏”的思路,设计一款集科普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剧情类手机游戏,将《南海诸岛地理志略》中所附的《南海诸岛位置略图》与3D(三维,3-dimensional)技术相结合,并设置不同的角色,辅助开展剧情。玩家在游戏中通过组团战斗逐步解锁南海诸岛,在NPC(非玩家角色,Non-PlayerCharacter)的协助下完成“收复南海诸岛”剧情任务,在休闲娱乐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南海历史及海洋文化。
  3.2 “更路簿”传承模式的时代效用
  立足当代而言,“更路簿”的文化内涵与政治属性在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南海地区空间格局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①,而博物馆主导的传承模式,则可以更大限度地发挥“更路簿”的效用。以此模式深入挖掘我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南海所共有的历史文化记忆,有利于开辟和拓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②
  此外,博物馆亦可利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为“更路簿”研究发掘新的视角。“更路簿”的形成受到了《顺风相送》《渡海方程》等航海针经书的影响③,《顺风相送》等已知的明代航海针路簿,是在明永乐元年尹绶编绘的《海道图经》的基础上经过火长们累次校正编辑而成的④,由此可见,“更路簿”是在福建、广州、海南等地海洋文明的交流互鉴中逐渐形成且不断完善的。借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开展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可以扩大南海海洋文明交流互鉴的范围,探究“更路簿”与环南海周边国家所用的航海资料的递属关系。由此跨越区域的局限,从更宽广的视域加强对“更路簿”的认知,提高学术研究的水平。⑤
  4 结语
  综上所述,源远流长的海洋文化根植于传统中华文明内,无惧艰險的探索精神亦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海洋基因中。“更路簿”的航海实践经验虽已无法应用于当今社会,但“更路簿文化”蕴含着独特的历史意义、法理价值与文化精神,仍然值得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博物馆主导的传承模式,一方面在“更路簿”文物征集、保护和专业研究上夯实博物馆的主体基础,另一方面又可极大地整合媒介资源,发挥弘扬和传播“更路簿文化”的核心优势。此模式的实践经验可以扩展到其他与南海相关的文物上,从而征集、保护更多与南海主权和海洋探索相关的纸质文物。通过此模式深入挖掘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南海所共有的历史文化记忆,对开辟和拓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的作用,博物馆亦可利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开展文化交流,为“更路簿”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其他文献
摘 要:博物馆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传播窗口,同时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博物馆讲解员是联系博物馆和观众的纽带,直接面向观众,和观众互动。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与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愈发密切,博物馆近年来外国游客量大幅度增加。因此,英文讲解成为博物馆讲解中一个重要部分。此外,做好博物馆英文讲解工作和引进相关人才成为博物馆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博物馆;英文讲解;讲解员  博物馆是一个国
文物征集是博物馆的基本业务之一,也是博物馆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随着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文物征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各博物馆必须不断加强文物征集工作,拓展文物征集途径
摘 要:随着国有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的实施,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博物馆应大力推进博物馆收藏品向展品转变,举办更多不同的展览。传统的展览方式已经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也无法满足人们对文化的追求。基于此,文章主要对博物馆收藏品向展品转变进行研究。  关键词:博物馆;收藏品;精神文化  0 前言  众所周知,博物馆的收藏品标志着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博物馆建设也标志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博物馆内丰富的收藏
针对商业银行会计案件日益复杂且频发的问题,将会计案防领域的行业知识与金融知识图谱技术结合,以更精准地识别与防范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采用图分析、图挖掘等技术,提取深层
知识图谱推理技术旨在根据已有的知识推导出新的知识,是使机器智能具有和人类一样的推理和决策能力的关键技术之一。系统地研究了知识图谱推理的现代方法,以统一的框架介绍了
摘 要:博物馆不文明参观行为具有发生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特点,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博物馆的工作生活产生了不良影响。文章以中国国家博物馆183名在校参观者为样本,研究了性别、地域、家庭、校园四个因素与博物馆不文明参观行为之间存在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自我认识程度对博物馆不文明参观行为的调节效应,通过SPSS23.0进行相关性检验及调节性检验。结果显示,性别、地域、家庭、校园因素与博物馆不文明参观行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各地博物馆开始向智慧化博物馆发展。由于相关管理经验不足,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给出了建议,希望为高度信息化
文物资源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明的见证者与承载者,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物数字互联发展为文物价值深入挖掘阐释创造了良好条件,文物价值不再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