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知识经济需要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现代人才必备的一种素质,作为承担如此重任的教师责无旁贷。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如下几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学生的创造能力形成的一般条件是学生的心理是自由和安全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只有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才有话敢说,有话去说,才会有奇思妙想的出现,才会有思维碰撞的产生。试想,如果课堂被教师掌控,学生个个噤若寒蝉,哪有学生大胆的见解,哪有学生个性的张扬呢?哪里会有创新呢?
(1)教师要带着微笑走进课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并非如报道那样轻松愉快的。学习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件繁重的脑力劳动,是苦乐相间的。如果教师能够情绪饱满,微笑着进入课堂,你的微笑就会感染每一个学生,他们不仅仅感受一种温馨,更能坚定学生向困难挑战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面带微笑,这种微笑可能是鼓励,可能是安慰,可能是赞赏,总之,你微笑了,学生就会微笑,课堂就会有生机,创新才有生成的基础。
(2)教师要把激励带进课堂。激励是利用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时刻把激励贯穿于课堂的始终。你的评价语言中有激励、你的一个肢体语言中有激励、你的一个暗示中有激励、你的一种情感中有激励,这样,学生才会在你的激励下有创新的可能,有创新的闪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遵循“无错原则”,只要学生不是故意的,我们都可以原谅。因为学生的认知是有限的,针对种种奇特甚至荒谬的想法,我们也要先给予鼓励,激励他们敢想敢说,然后再适当引导,不要全盘否定。
(3)建立宽松的人际合作环境。这种人际合作环境是指合作学习环境,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形式之一。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平等、安全的人文氛围中相互交流,畅所欲言,彼此尊重,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互相合作,互相支持,标新立异,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好奇心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对事物有了好奇心就能主动地去钻研,而这种好奇心如不培养和扶持,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因此,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而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来,作为老师应该给予鼓励和引导。有一次,在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一学生突然问:“邱少云被一团烈火包住,他的子弹、手榴弹为什么不会引爆而暴露目标?”这个问题体现出了难得的“创新意识”,这时,我及时表扬了这位学生,同时报以极大的热情,不急于判断,不失时机地引导大家进行讨论得出了答案:邱少云他们事先早有防备,他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大英雄。学生由于好奇,就会产生“怪问”,“怪问”就是一颗创造的种子,它埋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但这颗珍贵而娇弱的种子只有在教师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下才会生根发芽,长大成材,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会使它腐烂在泥土之中。
(2)解除怕犯错的恐惧心理。儿童惧怕错误是阻碍其独创性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前,在师道尊严的规则下,教师和学生之间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教师是权威者,教师跟学生之间只是师生关系,教师给学生的感觉总是严肃、严格、神圣不可侵犯。由此,许多学生对老师都会产生一种惧怕心理。当课堂上,老师授课的内容出现了问题或者自己对某个问题有别的见解,他们都不会提出异议和讲出自己的见解,因为他们害怕犯错,如果一犯错,怕被老师责怪,被同学取笑,往往把自己的想法藏在心底里。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被抑制。对此,我认为师生之间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解除学生怕老师,怕犯错的惧怕心理。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老师要多用鼓励性语言,学会多表扬少批评,学生犯错了,不要只管责怪,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其次,老师要主动地跟学生交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他们感觉到老师既是传授者,又是朋友,更是亲人。一次,我在教学《狐狸和乌鸦》这课的时候,我问:“你们觉得狐狸怎么样?”大部分的学生都说狐狸狡猾,是一个坏蛋。但其中有一个学生却说狐狸聪明,爱动脑筋。话音刚落,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大声说:“神经病。”这时,那个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好意思地低下头。看到这种情况,我瞥了一眼那个调皮学生,接着用赞赏的口吻说:“刚才,这个同学的回答也有自己的理由,即便不妥当,这种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做法,我们应该鼓掌。”随着一阵掌声响过,我继续说:“我们要尊重别人,对人要有礼貌。”在课堂上,我特意肯定这个学生有创意的回答,让这个学生更加有自信,表现得更有创意,让他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另外,我没有直接批评这个乱说话的同学,而是用婉转的话语去教导他。课后,我继续主动找他谈话,像朋友,像亲人那样,他很乐意接受我的批评。渐渐地,他由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变成了一个有礼貌的好学生,在学习上越来越用功。学生跟老师之间有了感情,距离拉近了,学生不再怕老师,而是把老师当朋友,当亲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
(3)培养学生的恒心和毅力。创造性活动要求个体能够容忍长期得不到反馈或回报的模糊状态,这是需要毅力和恒心的。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得到最终的满意结果。为了培养学生的恒心和毅力,我特意要求他们每天坚持背下一个自己认为精彩的文段,并在每天的交流会上,互相背诵,互相讲述文段的精彩之处。刚刚开始,学生有点不适应,觉得用时太多,太麻烦。渐渐地,学生明白了老师的苦心,体会了其中的乐趣,越来越喜欢背诵文段,有的甚至每天都能背出几段。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韧性和耐性得到明显增强,他们的写作能力有了提高,写出来的文章题材新颖,语言丰富,有个性,有创意。
(甘肃省通渭县陇阳学区)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现代人才必备的一种素质,作为承担如此重任的教师责无旁贷。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如下几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学生的创造能力形成的一般条件是学生的心理是自由和安全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只有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才有话敢说,有话去说,才会有奇思妙想的出现,才会有思维碰撞的产生。试想,如果课堂被教师掌控,学生个个噤若寒蝉,哪有学生大胆的见解,哪有学生个性的张扬呢?哪里会有创新呢?
(1)教师要带着微笑走进课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并非如报道那样轻松愉快的。学习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件繁重的脑力劳动,是苦乐相间的。如果教师能够情绪饱满,微笑着进入课堂,你的微笑就会感染每一个学生,他们不仅仅感受一种温馨,更能坚定学生向困难挑战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面带微笑,这种微笑可能是鼓励,可能是安慰,可能是赞赏,总之,你微笑了,学生就会微笑,课堂就会有生机,创新才有生成的基础。
(2)教师要把激励带进课堂。激励是利用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时刻把激励贯穿于课堂的始终。你的评价语言中有激励、你的一个肢体语言中有激励、你的一个暗示中有激励、你的一种情感中有激励,这样,学生才会在你的激励下有创新的可能,有创新的闪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遵循“无错原则”,只要学生不是故意的,我们都可以原谅。因为学生的认知是有限的,针对种种奇特甚至荒谬的想法,我们也要先给予鼓励,激励他们敢想敢说,然后再适当引导,不要全盘否定。
(3)建立宽松的人际合作环境。这种人际合作环境是指合作学习环境,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形式之一。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平等、安全的人文氛围中相互交流,畅所欲言,彼此尊重,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互相合作,互相支持,标新立异,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好奇心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对事物有了好奇心就能主动地去钻研,而这种好奇心如不培养和扶持,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因此,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而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来,作为老师应该给予鼓励和引导。有一次,在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一学生突然问:“邱少云被一团烈火包住,他的子弹、手榴弹为什么不会引爆而暴露目标?”这个问题体现出了难得的“创新意识”,这时,我及时表扬了这位学生,同时报以极大的热情,不急于判断,不失时机地引导大家进行讨论得出了答案:邱少云他们事先早有防备,他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大英雄。学生由于好奇,就会产生“怪问”,“怪问”就是一颗创造的种子,它埋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但这颗珍贵而娇弱的种子只有在教师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下才会生根发芽,长大成材,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会使它腐烂在泥土之中。
(2)解除怕犯错的恐惧心理。儿童惧怕错误是阻碍其独创性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前,在师道尊严的规则下,教师和学生之间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教师是权威者,教师跟学生之间只是师生关系,教师给学生的感觉总是严肃、严格、神圣不可侵犯。由此,许多学生对老师都会产生一种惧怕心理。当课堂上,老师授课的内容出现了问题或者自己对某个问题有别的见解,他们都不会提出异议和讲出自己的见解,因为他们害怕犯错,如果一犯错,怕被老师责怪,被同学取笑,往往把自己的想法藏在心底里。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被抑制。对此,我认为师生之间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解除学生怕老师,怕犯错的惧怕心理。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老师要多用鼓励性语言,学会多表扬少批评,学生犯错了,不要只管责怪,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其次,老师要主动地跟学生交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他们感觉到老师既是传授者,又是朋友,更是亲人。一次,我在教学《狐狸和乌鸦》这课的时候,我问:“你们觉得狐狸怎么样?”大部分的学生都说狐狸狡猾,是一个坏蛋。但其中有一个学生却说狐狸聪明,爱动脑筋。话音刚落,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大声说:“神经病。”这时,那个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好意思地低下头。看到这种情况,我瞥了一眼那个调皮学生,接着用赞赏的口吻说:“刚才,这个同学的回答也有自己的理由,即便不妥当,这种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做法,我们应该鼓掌。”随着一阵掌声响过,我继续说:“我们要尊重别人,对人要有礼貌。”在课堂上,我特意肯定这个学生有创意的回答,让这个学生更加有自信,表现得更有创意,让他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另外,我没有直接批评这个乱说话的同学,而是用婉转的话语去教导他。课后,我继续主动找他谈话,像朋友,像亲人那样,他很乐意接受我的批评。渐渐地,他由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变成了一个有礼貌的好学生,在学习上越来越用功。学生跟老师之间有了感情,距离拉近了,学生不再怕老师,而是把老师当朋友,当亲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
(3)培养学生的恒心和毅力。创造性活动要求个体能够容忍长期得不到反馈或回报的模糊状态,这是需要毅力和恒心的。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得到最终的满意结果。为了培养学生的恒心和毅力,我特意要求他们每天坚持背下一个自己认为精彩的文段,并在每天的交流会上,互相背诵,互相讲述文段的精彩之处。刚刚开始,学生有点不适应,觉得用时太多,太麻烦。渐渐地,学生明白了老师的苦心,体会了其中的乐趣,越来越喜欢背诵文段,有的甚至每天都能背出几段。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韧性和耐性得到明显增强,他们的写作能力有了提高,写出来的文章题材新颖,语言丰富,有个性,有创意。
(甘肃省通渭县陇阳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