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肺癌患者应用PD-1抑制剂致银屑病样药疹一例并文献复习

来源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jieju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报道1例75岁男性晚期肺癌患者应用PD-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免疫治疗后引起银屑病样药疹并进行文献复习.患者在替雷利珠单抗治疗1周后出现由甲床开始,逐渐累及四肢、躯干的鳞屑性皮疹,伴有瘙痒及双下肢肿胀.皮损组织病理未见银屑病特征性表现.经治疗后患者无新发皮疹,原有皮疹明显消退,鳞屑脱落.诊断:银屑病样药疹,给予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后,患者逐渐好转.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多学科合作模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态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入2020年3月至9月本院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伴营养不良的患者44例,以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2例.对照组予常规营养干预治疗,观察组予多学科模式干预,6月后对两组患者体质量、体质指数、上臂围、肱三头肌皮褶厚度、握力、白蛋白和前白蛋白的水平分别行自身前后对照和组间比较.结果 6月后,与基线自身对照比较,对照组体质量、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体质指数均较试验前下降,而观察组上臂围水平高于6月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
目的: 利用高频超声检测健康成人全身多个部位皮肤表皮及真皮厚度.方法: 招募80名健康成人,采用频率24MHz高频超声检测前额、颧部、面颊、下颌、颈部、前臂和腹部7个部位表皮及真皮厚度.结果: 检测的7个部位中表皮最厚的部位为前臂[(0.2061±0.02862)mm],真皮最厚的部位为腹部[(1.5819±0.31710)mm],颈部的表皮[(0.1764±0.02812)mm]和真皮[(0.9616±0.18852)mm]最薄(P<0.05);男性所有检测部位表皮、真皮厚度显著大于女性(P<0.05)
经过输液港注药可保障术后患者的输液安全.本文通过对1例乳腺癌术后患者在影像可视化植入静脉输液港置管前、中、后的全程护理介绍,分析选择胸壁输液港的原因,总结经验,为临床输液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临床资料 患者,男,32岁.患者因“躯干四肢起红斑2+年伴脱眉1年余”到疾控中心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躯干、四肢起红斑.睡觉或烤火、吹暖风时有明显瘙痒,尤以胸、腹、背、臀及大腿部瘙痒为甚.无发热,无皮肤破溃,指缝和阴囊无瘙痒.当地诊所予扑尔敏8 mg/次,每日3次口服,瘙痒症状稍减轻,但仍未见好转.后在当地找中草药煎药外擦,无好转.1年前,患者面部出现红斑,有蚂蚁爬行感,眉毛外2/3逐渐稀疏脱落,平时不痛不痒,有热风吹到面部时有明显瘙痒.其祖母为我县治愈麻风受累者(在其10岁左右已病故)且与同龄
期刊
目的 探讨中医综合护理联合降压保健操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与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98例,按病历号单双号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行中医综合护理联合降压保健操干预,干预3月后比较两组血压[舒张压(DBP)、收缩压(SBP)]水平、睡眠质量.结果 两组干预3月后SBP、DBP水平均下降,且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SBP、DBP水平更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干预3月后PSQI评分均下降,且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PS
学位
学位
报道一例甲母质瘤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患者,男,54岁.右手食指指甲增厚、变黄10年.组织病理检查:甲板显著增厚,甲母质细胞V形增生,底端呈条索状伸向真皮,上端呈乳头瘤样伸向甲板,上覆嗜酸性角质增生带,部分乳头瘤顶端见渗出结痂.真皮浅层梭形细胞增生,排列杂乱,间有散在肥大细胞,深部纤维及纤维细胞增生,排列与表皮平行.免疫组化染色:梭形细胞CD34阳性,S-100阴性,FⅩIIIa阴性,CD68阴性,CK7阴性.诊断:甲母质瘤.手术切除肿瘤后随访10个月无复发.
期刊
目的: 了解影响斑秃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皮肤科收治的136例儿童斑秃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家族史,首次出现斑秃的年龄,脱发严重程度评分以及实验室结果.结果:136例患儿平均首次发病年龄为(4.66±3.12)岁,85例(62.5%)首次出现斑秃的年龄小于6岁.136例患儿中75例为轻症斑秃,平均发病年龄(4.76±2.02)岁,61例为重症斑秃,平均发病年龄(2.81±2.42)岁.26例(19.12%)患儿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53例(39%)患有过
抗程序细胞死亡蛋白1及配体阻断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皮肤不良反应是最常见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本文报道临床中诊治的一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共4例,分别为湿疹、多形红斑、TEN、嗜酸细胞增多性皮炎,并回顾分析在Pubmed数据库检索2015年至今发表的PD-1/PD-L1免疫治疗导致皮肤不良反应的病例报道,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致皮肤irAEs的药物、皮肤irAEs类型等.以期提高对肿瘤免疫治疗过程中皮肤不良反应的关注,及时救治危及生命的皮肤不良反应,帮助改善肿瘤患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