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语文课堂的文化因素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and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教学中,提倡关注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要关注文化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解读教材的文化坐标
  语文课堂里,学生应该感悟到的东西,是那些活跃在文字背后的文化因子,而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教材解读的视野与高度。
  (1)比较拓展,建构文化主题 —— 架设文化坐标的第一维度。
  ①走进原著,进行叙述方式的比较。
  《三借芭蕉扇》选自古典小说《西游记》。教学时,可以链接原著中的文字,让学生两相对照,展开比较阅读,感受原著与现代文体叙述方式上的差异,从而引导学生主动走进原著,亲近原著,把学习的触角延伸到课外。
  ②主题借鉴,进行叙述风格的比较。
  比如,教学《荷花》时,我提供了《夏夜荷花》一文的前两个自然段:
  夏天到了,荷花开了。
  雷雨后的夏夜,空气清新,星星和月亮像刚刚洗过似的。此时此刻,去西湖散步,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且不说西湖凉风习习,且不说西湖湖畔如同仙境一般,单是西湖里的一大片荷花就能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了。一根根荷箭亭亭而立,一片片荷叶挨挨挤挤,一颗颗水滴在荷叶上滚来滚去,一朵朵荷花在朦朦胧胧的夜色中盛开着,散发出一阵阵清香。
  以《夏夜荷花》中优美的笔调作为学生学习理解时的有益补充。同时,再出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诗人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名句,营造出有主题的文化空间。
  ③走近作者,进行叙述主体的比较。
  师:同学们,冰心奶奶写《只拣儿童多处行》时已是两鬓斑白的老人了。她年轻的时候,写过《寄小讀者》一系列的通讯,(出示其中的“通讯十”)读一读,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感觉到冰心奶奶与小朋友在用心交谈,她真心地愿意与儿童交朋友。联系今天学的课文,我觉得从年轻时起,冰心奶奶就拥有一颗率真透明的童心。
  师:是啊,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冰心奶奶始终把“童心”和“母爱”作为她文学创作的两大主题。今天,我们只是初步接触了冰心,要想进一步了解冰心,需找来她的作品仔细阅读,细细品味,静静地沉醉于冰心奶奶爱的世界里。
  (2)还原统整,再现文化图景——架设文化坐标的第二维度。
  “入其境,才能知其义。”还原整合,就是把教材所呈现的知识信息还原到历史的情境里考察,让静态的文本信息变得厚重鲜活起来,在纵深的历史里获得高品位的文化支撑。《孔子游春》这篇课文不仅记叙了孔子带领弟子郊游的事情,它的文化内涵是儒家文化。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结尾处,引用了1982年美国时任总统里根在孔子2533年生辰纪念大会献词中的一段话:孔子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学说世代相传,提示全世界人类丰富的做人处世原则。师生饱含深情地朗读这段话,文化的回响激荡在师生的心灵里。
  (3)生本设计,尊重儿童文化——架设文化坐标的第三维度。
  ①生本设计:引入时尚元素。《林冲棒打洪教头》里有两种意义上的“三”,第一个是洪教头与林冲初次会面时,林冲三次主动施礼,洪教头均不予理睬;第二个是林冲与洪教头过招,只三个回合,就把洪教头打得趴在地上。由此联想到“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等。在中国古典文学里,含有“三”的典故、话语构成了一种“有意味”的文学现象。为了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不妨安排这样的教学形式:同样是“三”,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关于“三”,还让你想到了哪些故事或成语?为了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三种方法可供选择:选择同伴求助,讨论解决;选择现场求助,请求大家帮助;给老师提问题。
  套用中央电视台知识类节目《开心辞典》的主持样式,在解决此类开放性的颇有难度的问题时,可以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参与的欲望。适时地利用一些时尚的流行语,打破教师固有的言语方式,给课堂吹进一股清新别致的风,轻轻地“叫醒”学生的耳朵。
  ②关注学习方式。在学习《音乐之都维也纳》时,借助网络环境,学生可以欣赏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如诗如画的美景,欣赏壮丽恢宏的交响乐,还可以欣赏中国民族乐团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演出的音像资料。为了便于学生学后交流,网络BBS留言板上提供自由发言的平台,教师摇身一变,成为一名普通的网民,参与讨论,积极互动。师生共同创造出了平等民主的“网上家园”,从而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2.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
  (1)在“词眼”处挖掘人文内涵。如《小镇的早晨》中:“……不时有一只小舟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地钻出来,从河上轻轻飘过。”学生提出小舟在河上应用“漂”。通过讨论,学生感悟到小舟像在风中“飘”过,无声无息,不留痕迹,更能突出小镇早晨的恬静氛围。
  (2)在“结题”处挖掘人文内涵。教学《“番茄太阳”》的结束部分时可设计训练:小朋友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太阳,你想画个什么样的太阳,送给谁呢?先说后画,再把学生的话串起来,编成一首小诗。这样的训练是对课文的延伸和拓展,从而进一步丰满课文的人文内涵。
  (3)在“模糊”处挖掘人文内涵。古诗《悯农》体现的是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而学生“见物不见人”,仅懂得了爱惜粮食。教师让学生再读古诗,思考粮食是从哪里来的,学生就会领悟到诗的主题。
  二、沟通学科的相互联系,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
  1.语文与美术
  (1)将优美的“话”变成精彩的“画”。
  教材中的《庐山的云雾》《台湾的蝴蝶谷》等课文都是描写自然景观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中认识了大自然的美,在朗读中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语言文字的美,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2)将精彩的“画”变成优美的“话”。
  在进行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时,我不是枯燥生硬地说教,而是开展漫画作文征集活动。学生千方百计地去发现、去观察身边的榜样,用画笔和文笔热情赞扬榜样,强烈讽刺不良行为习惯。画漫画的过程是作文构思的过程,漫画塑造形象的手法独特多样,夸张、象征、比喻、拟物、对比……由于表达方式生动活泼,所以作文也异彩纷呈,特别有创意。
  2.语文与音乐
  (1)把“读”和“乐”紧密
  结合。
  教学《月光曲》之前,我先介绍了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随后播放了有关的部分,让学生进入“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教学《卜算子·咏梅》一课,在结束部分播放了一曲《红梅赞》,点石成金,余味无穷;教学《我的黄油布伞》,讲到“偶一回头,我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时,播放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曲,悠扬、真挚、深情的乐曲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
  (2)把“曲”与“作”紧密
  结合。
  记得三年级的一次作文课,题目是《我的妈妈》,我想先让学生到前面讲述自己的妈妈,可出乎意料,竟然没人举手。问了几个学生才知道,他们对自己的妈妈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精神紧张。于是我对学生说:“谁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通过唱歌,他们消除了紧张的情绪,我抓住时机问:“你们喜欢这首歌吗?为什么?”同学们的兴趣和情感被歌曲调动,回答得头头是道。我便对他们说:“同学们,你们的妈妈都很好,愿意把她写到作文中去吗?”他们连连点头。
  (作者单位:江苏灌云县伊山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读《珍珠鸟》(人教版五上),心中总有一种感动在流淌。文字虽是简简单单的,但其中的情感却是浓浓的,渐渐地,如花香丝丝浸润心脾。再读文章,我的注意力一次次驻足在“渐渐”上。珍珠鸟是渐渐壮大胆子的,“我”对它慢慢增加呵护,它对“我”渐渐产生信任。这一切变化,都是在“润物细无声中”渐渐进行的。于是,围绕“渐渐”,我构想展开以下几个板块的教学。  板块一:知整体,着眼 “渐渐”  本单元训练重点之一是掌握课
亚当和夏娃偷吃苹果,从而创造了人类文明;牛顿被苹果砸了一下脑袋,从而发现了地球引力的奇妙;乔布斯咬了一口的“苹果”,开辟了电脑新时代,令万人瞩目。我,与他们远不能相提并论,但,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苹果”……  接下来就是一个关于苹果的故事。  课本中有一篇关于“发现”的命题作文。据课前了解,孩子们不太会写,题材无从选择,有畏惧心理。于是,我带着两只苹果,走进了课堂。  一进教室,我就说:“今天心情舒
古诗中的名句是在后人的反复引用中得名,名句的活力也是在运用中产生并增强的。学生学好古诗不应仅仅以背诵量多为标志,更以感悟深入、运用自如为追求。因此,古诗教学尤其是古诗名句的教学应该站在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高度,突出学生的感悟和意义建构分量。从这一意义上看,小学高年级的古诗名句教学需要完整走过三个层次。  一、注重表达,还原意义  相对而言,那些被广泛传诵的千古名句从字面上看往往更显直白和浅显,诗句意
《荷叶圆圆》是一篇关于夏天主题的课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四个小伙伴对荷叶的美好感悟,体现了荷叶的美丽別致,从而突出了夏天的特色。课文语言活泼清晰,充满童真童趣,特别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激发他们的无限想象。  公开课经验甚微的我,第一次接触到“微课”这个奇妙的事物时,脑海里顿时生出了窃喜的念头:时间短了,内容少了,压力小了。可在团队备课和试
第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会运用“组织结构图”梳理、整合有效信息,弄清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发现特点。  2. 通过听录音、读文字的方式学习名著片段,感悟名著的语言魅力,学习抓住面貌、神情、行动等一两个方面表现人物本质特点的写作方法。  3. 通过观察新闻图片、细读人物描写片段,练习捕捉人物的突出特点。  4. 关注校园生活画面,运用抓住一两个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描写一个人物。  【讨
一、缘起:“看了”就能“看见”了吗?  【案例一】  一节习作课上,为了让学生写好人物外貌,我请了一个学生当模特。课堂气氛热烈,课后,一摞作文本很快摆上了我的桌面。我兴致勃勃地批改着他们的习作,突然,一句话闯入我的眼帘:“他的鼻孔像两个山洞。”  顿时,我哭笑不得,用红笔把这句话重重划去了。  我问写下这句话的学生:“你为什么这样写呢?”  他不好意思地说:“鼻孔不就像两个山洞吗?”  噢!他看见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成语故事引出课题  师:在上课之前,请先听老师讲一个故事。从前,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商人,为了推销他的矛和盾,他夸他的盾说道:“我的盾很坚固,任何矛都刺不破。”接着,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能刺破任何盾,”有人就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涨红着脸,半天回答不上来。  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成语?  生:自相矛盾。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
阅读的功效是巨大的。它可以增加人的文化底气,补足人的精神元气,壮实人的立世中气,丰盈人的内在文气。母语阅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教育的核心基因,对于全面提高儿童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奠基、促进作用。无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还是《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以及小学阶段的课程标准,都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儿童阅读在全国范围内的探索与实施。但就当前儿童阅读的现状来看,不少地方、学校的阅读内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指出:“无论阅读还是作文,首先要的是字词。”的确,不管是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字词依然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最根本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效地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有时候抓住课文中的一两个关键词语,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翻开统编本第三学段的语文教材,我们发现,较之前两个学段,教材新增汉字500个,绝大部分的重点词语以词语表的形式出示。这些词语
1. 最便捷的方式?到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会刊22-440;园地22-441;人物22-442。每期8元,全年(12期)96元。  2.杂志铺网站如何订阅?杂志铺订阅网址:http://www.zazhipu.com 直接搜索“小学语文教学”。  3.错过征订期怎么办?可以到当地邮局破月破季订阅,缺的期数到我们的微信小店购买。  4.如何团购?欢迎各地教研员联系编辑部团体订阅。15套及以上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