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姓溯源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pnyo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龚姓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百家姓排行榜上,位列第99位,总人口约有220多万。
  
  龚姓源头
  
  龚姓源头较多,按符合中国汉字渊源的传统说法,龚姓源于共,后共姓人为避难而改为龚,可以说共姓源头就是龚姓源头。据《元和姓纂》、《姓氏考略》、《通志·氏族略》等史料所载,共姓源头有六:
  一是出自共工氏之后。相传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后裔居住在黄河上游两岸,称为共工氏,黄帝时为水官,因治水有功,其首领被封为“水神”。尧时为大臣,授工师之职,后成为“四凶”之一,被流放到幽州(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始以单字“共”作为家人姓氏,其儿子句龙继承父职。龚姓以共工、句龙各一字改造而来,以共工治水有功,尊其为得姓始祖。
  第二源于姬姓,为共伯和之后。西周后期,特别是周厉王在位时,贪婪暴虐,严刑酷法,国人难以忍受,于公元前841年,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国人暴动”,把周厉王赶出国都。当时王室贵族姬和,被封于共(今河南辉县),为伯爵,称共伯和。共伯和德才兼备,勤政爱民,在诸侯中享有很高威信。周厉王被赶出国都后,诸侯便推举共伯和代行王政,史称“共和行政”。14年后,厉王太子静长大成人,共伯和带领诸侯立静为王,是为周宣王,还政宣王,自己又回到共国。春秋前期共国被卫所灭,共伯和之子孙以国为姓,称共氏,后演变为龚氏,是为河南龚氏源头。
  三为春秋时郑武公之子共叔段之后。据《左传·隐公六年》、《元和姓纂》、《史记·郑世家》等史料载,春秋时,郑武公之妻武姜厌恶太子寤生,喜欢小儿子叔段。郑武公病重,武姜为让叔段继承王位,请求郑武公废长立幼,武公不答应,后来还是寤生继位,当上郑国国君,是为庄公。武姜要求把制(今河南荥阳汜水)作为叔段封邑,庄公却把京城(位于今河南荥阳东南)封给叔段,号称京城大叔。叔段在自己封地上不断扩充势力,并同母亲约好日期,准备起兵袭击庄公,企图夺取政权。庄公得知,便令子封率兵车200乘讨伐叔段,于鄢(今河南鄢陵)大败叔段。叔段逃到共(今河南辉县),称为共叔段,当时共在郑国境外。其后代有以“段”为姓,也有以“共”为姓的,后演变为龚,是为河南龚姓又一源头。
  四是源于春秋时晋献公太子申生之后。据《尚友录》载,春秋时,晋献公迁都于绛(今山西翼城东南),献公夫人—太子申生生母齐姜早死。后晋献公攻打骊戎族时,获得美女骊姬,立为夫人。骊姬很得晋献公宠。骊姬为使自己亲生儿子奚齐当太子,在申生送来的祭肉中放毒,诬陷申生要害死献公。申生以自杀表示对父王忠心。献公死后,申生弟弟夷吾继王位,史称晋惠公。夷吾给申生加谥号为“恭君”,古代恭、共二字同音通用,申生后代以他的谥号为姓氏,亦称共姓,后演变为龚姓,是为山西龚姓。
  此外,龚姓还有一个不为人们所重视的源头:黄帝大臣共鼓之后。相传黄帝有个大臣叫共鼓,曾与货狐共同造船,其子孙以共为氏。这与传说中共工也是黄帝之臣并不矛盾,反而更有力地说明共工氏部族在黄帝时的显赫地位。
  共氏为避难或避仇,改姓隐居,在共字上加龙,成为龚姓,具体何时所改,古籍虽无明确记载,却提供了一些线索。《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春秋时晋有共赐,鲁有共刘,郑有共仲,皆为大夫;汉初封义帝柱国共敖(曾将兵击南郡)为临江王,都江陵(今属湖北)。共敖之子共尉,其后未见有共氏记载。这说明共氏在春秋、战国及秦汉时一直存在,改为龚氏,很可能是在西汉初期共尉之后。
  《元和姓纂》谈到共(共工氏之后,本姓共)因避仇,改洪氏。这说明共氏并非全改为龚,还有一部分改姓为洪。龚、洪二姓同出一源。
  共姓中一些人改姓龚或洪,除避仇或避难外,还应与共工一支祖先在历史和传说中被丑化有关。华夏民族是由上古时期不同部落和氏族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形成过程主要是通过战争和征伐方式实现。共工是一位勇敢善战的英雄,却在战争失败后被丑化,把他与兜、三苗、鲧并称“四凶”。共工后人无论出自哪个支系,均会因社会对共工的偏见而受影响。为消除人们偏见,同时也为表明共氏是华夏民族中的一员,一些共氏后人便在自己的姓氏“共”字头上添加华夏民族共同的图腾符号“龙”字,而成为龚氏。龚姓的形成,体现了华夏民族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龚姓也有少数人源于他姓改龚姓及少数民族等。
  据《尚友录》记载,五代十国时,为避后晋(936~946年) 皇帝石敬瑭之讳,有敬姓改同义恭姓,后又演变为龚姓。
  据《六桂堂业刊》载,宋代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第五子姓龚,是为福建龚氏又一来源。
  龚姓是汉族大姓,也是古今一些少数民族使用的姓氏。东汉时,巴郡板蛮(土家族祖先)七姓中有龚氏;清满洲人有龚姓;贵州黎平侗族一支吴姓,后改为何、龚、汤、张四姓;另土族龚塔氏汉姓龚,其他如京、瑶、彝、白等族均有龚姓。
  
  郡望堂号
  
  由于历史变迁,造成龚姓支脉繁杂,其中以武陵郡和“六桂堂”支流最有影响。
  武陵郡龚姓一支以为官有德而著称。西汉时期,龚姓已成为大姓,并崭露头角。其中山阳南平(今山东邹县)人龚遂著称于汉。龚遂初为昌邑王刘贺的郎中令,刘贺行多不正,龚遂经常引经据典,勇于谏争。刘贺被废,原昌邑王府群臣二百余人受诛,唯龚遂与中尉王阳因屡谏未堕其流而免死,只以髡发示众处置。龚遂于汉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任渤海太守,渤海和附近各郡饥荒,遂开仓放粮,奖励农桑,使狱讼减少,农民归田,“民皆卖剑买牛,卖刀买犊,境内大治”(《汉书·龚遂传》)。元康元年(前65年)秋,皇帝特表彰龚遂夫妇并封龚遂为水衡都尉。另外,龚遂与朝廷官员黄霸、召信臣两人非常要好,且都治政有方,后人将他们作为封建“循吏”代表,称为“龚黄”、“龚召”。《宋书·良吏传》曰:“汉世户口殷盛,刑务简阔……龚、黄之化,易以有成。”唐白居易诗曰:“有期追永远,无政继龚黄。”元张考羽《蜕庵集》杂诗之一有“安得百龚召,错落为拊循”等为证。
  由于龚遂德政影响,儿子奇英于汉元帝时任武陵(今湖南常德市)太守,也为官有道,著称于世,辞官后定居武陵,遂开“武陵堂”之源,以武陵为郡望。龚氏后代即以龚遂父子分别在渤海、武陵为官的德政形成堂联如下:“武陵世德,渤海家声。”“易荆榛于桑麻,雨后有农耕绿野;卖剑刀为牛犊,月明无犬吠花村。”奇英之子龚胜,汉哀帝时为谏议大夫,后因王莽篡政而归隐武陵。龚胜之子龚苔仍居武陵,故《姓氏考略》说“望出武陵”。武陵成为龚姓一个著名郡望,也是后世南方龚姓播迁之主源。
  “六桂堂”一支是以一家兄弟几人中进士而著称。现在福建沿海地带有相当部分龚姓称“六桂堂”。封建科举时代,读书登科,美称为“折桂”。自唐代以来,凡父子或兄弟叔侄联登科甲的家族,有的称“双桂”、有的称“五桂”,但不多。莆田两家龚姓六兄弟皆登进士第,号称“六桂”,龚姓后人以此为荣,并作为自己堂号以纪念先祖。
  据《白砂将军桥龚氏族谱》、《黄潭龚氏族谱》、《龚氏七修(二次联修)族谱》等记载:汉朝末年,龚胜长子龚苍因避兵去楚,徙居福建汀州府上杭瓦子街。龚苍后裔又携眷迁徙至莆田城内,其裔孙龚茂良为兴化军(今福建莆田)人,南宋淳熙年间任参知政事。茂良六兄弟(含堂兄弟)皆登进士第,号称“龚氏六桂”,誉满闽中。龚茂良后因奸臣陷害,贬官广东英州。茂良有二子:长子龚庆随父赴英州,后留居英州。次子龚原因赴英州吊父丧,无力归闽而居广东南雄居仁街。福建、广东各地龚姓皆由上杭迁出。
  福建另一支龚姓也因兄弟六人中进士而著称。唐末福建泉州人翁乾度为避国乱,携眷归隐莆田竹啸庄,并将六子依次改为洪、江、翁、方、龚、汪六姓。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乾度六子于宋初三次科举先后中进士,即“三科六进士”,并跻身仕途。当朝六兄弟齐荣,显赫一时,被誉为“六桂联芳”。
  现在,“六桂堂”成为海内外龚、洪、江、翁、方、汪六姓的联谊中介。从上世纪30年代起,台湾等地区、东南亚各国把六个姓氏侨胞组织起来,纷纷成立“六桂堂”机构。上世纪40年代,中国闽南侨乡在海外侨亲推动下,南安、晋江等地也相应建立“六桂堂”组织。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菲律宾六桂堂为寻根溯源,增强炎黄子孙凝聚力,开展商贸合作,首倡六姓二年一度召开世界六桂恳亲大会。这个倡议得到世界各国各地区六桂堂的响应,先后在菲律宾马尼拉、中国台湾、新加坡、美国等地召开恳亲联谊大会。“六桂堂”已成为龚姓联络海内外宗亲和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平台。
  此外,龚姓在繁衍播迁过程中,还形成了 “中隐堂”、“耕读堂”、“渤海堂”等众多堂号,这些堂号也为龚姓寻根问祖搭建了桥梁。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最近,德国的考古学家发现了三个精雕细刻的象牙微雕:一只小鸟,一个马头和一个狮人,都是用远古时代的猛犸象牙雕刻而成的,每个微雕的高度都不超过2.5厘米,雕刻技艺高超、手法
随着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应对中高考带来的变化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之一。  八一学校以“课程建设和学生发展”为核心工作,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与探索,力求在未来发展中,形成学校特色,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教育选择题——寻找学校变革的突破口  中高考改革带来一系列变化,评价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课程从固定走向选择与开放,增加了学生的个性化选择。而学校原有的课程框架、评价方式、
高校作为宣传思想、传播文化、培养精神、塑造灵魂的主要阵地,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文社科研究、教学的优势和“两课”研究、教学的优势,努力成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场景设计是动画电影制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动画电影一定离不开优秀的场景设计.本文通过对场景风格的探讨,旨在发现创作灵感和审美需要.在场景设计的构图方面,不仅要注意
黄华兆  壮族,1977年7月生于广西防城港市,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中国水彩》杂志责任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漓江画派常务理事、广西水彩画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广西青年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日本新泻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期刊
学校德育要真正落实,关键还在于教师。因为所有理念都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及日常生活行为传递给学生的。因此,学校德育的落实要尤其重视教师的因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把“传道”放在第一位,说明教师不能仅仅为“经师”,更要为“人师”,要肩负起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神圣责任。从走上讲台拿起粉笔的那一刻起,教师就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把教书育人扛在了肩上。  高尚的师德,是对学
庞泰嵩  1938 年生于广西玉林。1964 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关山月、黎雄才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广州空军专职画家。作品有《机场之夜》《夕照疆场》《南疆晨曲》等。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全军美展,并被邀请参加在德国、日本、瑞典等国家展出。作品为毛主席纪念堂、中南海紫光阁等及一些知名美术馆收藏。出版有《庞泰嵩画集》。
期刊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是一份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讲话站在时代的高度,坚持马克思主义而又不拘泥于个别的结论,弘扬优良传统而又勇于开拓进取,实现了理论上的伟大
<正>远,本是指一种距离,包括时间、空间两个方面,后来也衍生成一种心理感受。《说文解字》中释:"远,辽也。"在宗富邦等主编的《故训汇纂》中收录了"远"的更多含义(商务印书馆
苏州明清古桥处处浸染着浓厚的地域元素和文化因子,石作艺术更是展现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古桥形成的自然景观展现着和谐和雕刻之美,另一方面,蕴含丰富文化信息的古桥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