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破裂度与永久位移的基覆边坡地震稳定性评价方法

来源 :建筑安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xiao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力属于动态荷载,极易诱发基覆边坡失稳破坏.文章结合连续介质力学的离散元方法(CDEM),定义了破裂度、永久位移;提出了破裂度、永久位移评价步骤;分析了地震力作用下覆盖层破裂度和永久位移的敏感性;建立了考虑破裂度与永久位移的基覆边坡地震稳定性评价方法.在小烈度地震(apeak=0.03~0.06 g)作用下,覆盖层及基覆交界面发生一定程度损伤,而覆盖层表面未产生损伤状态.覆盖层永久位移随着地震频率和边坡高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峰值加速度和边坡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在小震或者中震情况下,地震持时对覆盖层永久位移无影响或者影响较小;在大震情况下,覆盖层永久位移随着地震持时的增加而线性增加.
其他文献
为有效识别和防范棚户区改造项目风险,文章首先从内、外部两个角度,对棚户区改造项目风险因素进行系统识别;接着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棚户区改造项目风险因素因果关系图及反馈模型;最后,通过建立系统动力学定量模型,以棚户区改造项目风险水平作为观测指标,分析各个风险因素对总体风险水平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从内部来看,应注重增强信息共享机制,完善组织协调机制及审计监管机制;从外部来看,须注重政策执行的公正性和延续性,同时还应完善应急处置机制,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目的:探讨一种基于神经影像学及体表标志的简易计算方法在定位颅内病变体表投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21年1—6月收治的46例使用基于神经影像学及体表标志的简易计算方法——双圆法,进行基准点识别的颅内占位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9例,女性17例,年龄(48.2±10.6)岁(范围:28~72岁)。术前患者头部随机贴附2枚电极片(人工基准点)后行颅脑薄层CT检查,并根据影像学检查图像分别测量各基准点到鼻根和同侧耳屏的直线距离。在患者头部,使用圆规分别以鼻根和同侧耳屏为圆心,
脑-机接口(BCI)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新型康复治疗技术。本文系统阐述BCI技术的工作流程、原理,归纳其在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言语障碍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及发展前景。
目的:基于miRNA-mRNA调控网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骨关节炎病变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人血清样本miRNA表达数据集,通过R语言limma包获取差异表达miRNA,采用miRwalk 2.0版数据库预测其对应靶基因(mRNA),并构建miRNA-mRNA调控网络。对靶基因进行功能GO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构建靶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从中筛选出骨关节炎病变的核心基因。结果:共筛选出7个差异表达的miRNA(表达均为下调)和900个mRNA,这些基因主要涉
瑞丽国际文体中心建设项目地下室基坑原场地为鱼塘,地下室稳定水位在地面下0.20~3.60 m之间.由于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粉砂和中砂中,属孔隙潜水,单一的降水方案难以达到降低水位的效果,文章介绍的施工中采用管井降水、盲沟排水等多种工程措施组合的基坑降排水方案,达到了既经济合理又满足工地施工条件的效果.
目的:观察持续静力性牵张(CSS)联合体外冲击波(ESWT)治疗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小腿三头肌痉挛患者64例,根据患者所选治疗方法的不同,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康复组(21例)、冲击波治疗组(21例)、联合治疗组(22例)。常规康复组采用常规综合康复方法,,包括神经促通技术(30 min)、小腿三头肌泥蜡疗法(20 min)、下肢气压治疗(20 min)、步态训练(20 min),共治疗90 min,1次/日,6日/周,连续6周;在常规康复组治疗的基础上,冲击波治疗
中国工艺美术馆工程施工过程中应用了多项先进的创新技术,主要包括大跨度钢梁吊装施工技术、地下室双外墙施工技术、高大型钢混凝土柱模架应用技术、多体系幕墙施工技术、室内装饰装修施工技术等.通过新技术的研究,形成了一整套艺术展馆施工关键技术,解决了中国工艺美术馆工程施工关键技术难题,保证了工程质量和安全.
为探究小曲线半径盾构隧道掘进过程对既有建筑物及土层的扰动情况影响,文章以常州地铁1号线TJ11标小半径曲线盾构隧道近距下穿建筑物为工程背景,建立三维地层-结构有限元模型,分析地表变形及建筑结构的受力和变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盾构下穿过程中,地层变形以沉降为主,地表沉降最大值出现在左线隧道推进至城市快捷酒店附近,为9.2 mm,在左线盾构起始位置地表出现一定程度的隆起,隆起最大值为5.3 mm,地层水平方向位移最大为3.2 mm.因盾构施工区域土体的损失,导致建筑物地基土向盾构区域移动,盾构施工完成后,城市
城市平交路口立交化改造常选用下穿隧道的方案,此类隧道施工具有埋深浅、断面大和施工坍塌风险高的特点.文章结合南海大道下穿隧道施工案例,系统总结了大管棚、CRD法在超浅埋超大断面暗挖隧道施工中的应用技术.提出在综合采取大管棚、CRD法等隧道暗挖技术措施的前提下,超浅埋超大断面暗挖隧道下穿城市主干道是可行的.
既有管道保护的地铁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主要针对管道无法迁改的情况.为了顺利完成管道下方地下连续墙施工,通过调整工艺流程,优化钢筋笼成品件以及采用一种新的管道悬吊保护装置,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顺利完成地下连续墙施工,同时在后续施工过程中确保管道安全.实施效果表明,对既有管道保护的地铁地下连续墙施工项目,有效解决了管道下方地下连续墙施工难题和传统桁架保护装置场地占用大、组装复杂等问题,控制了管道沉降变形,保障了悬吊过程的稳定性、安全性,同时大大节约人力、物力的投入,综合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