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上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效益,必须着力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表明: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并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因素,是推动学生学习最实际的内部动力。许多的教育大家、名家、专家也都不厌其烦地探索兴趣的实施,探讨、论述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只有有了内在的动力——兴趣,学习的行为才能够高效地持久下去。作为教师,在自己的成长和教育教学实践中更能对兴趣有真切的体验。兴趣激发的再探索可从导语、语义、俗语、案例入手。
关键词:兴趣;动力;重要性;做法
实施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从大的方面来说,是要努力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从小的方面来说,落实到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就是要学生在学习中学得愉快,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这些需要从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做起。课堂上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效益,教师的学识渊博、方法与技巧的智慧、对学生的爱心与耐心、对教育的勤奋与忠诚、人格上的魅力等都是必要的,但是这些外在因素必须化为学生内在的动因,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投入,效率才会提高,效益才得以体现。做到这些,无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周彬教授讲过:当我们着力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科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应对考试时,学生不但赢得了好成绩,还体验到了学习过程中的乐趣,这就是素质教育。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学习达到这一境界,兴趣永远是课堂的生命力。
一、兴趣的再认识
(1)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心理学指出:兴趣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常常感知敏锐,记忆牢固,注意力集中,总是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兴趣能使学生的大脑及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并能使学生抑制疲劳,产生愉悦的体验。因此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并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因素,是推动学生学习最实际的内部动力。
如心理学中有一个鸡尾酒会效应,说的是在嘈杂的鸡尾酒会上,如果你正和一个富有魅力的小姐交谈,即使周围的噪声很大,你也能听清楚她的轻言细语,如果某个角落有人叫你的名字,你也会马上警觉起来。这就是鸡尾酒会效应。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效应是因为你的兴趣点是集中在魅力的小姐和你的名字上面,不自觉地使自己的内在动机明确,并且调动起自己的各种感官,注意力专注,而且感到的不是嘈杂、心烦,产生的是积极的愉悦的情感。因此,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我们就应注意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才能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习的内容成为学生的注意对象,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严育洪老师也曾举过一个案例,很直接地说明了这一点。有一个学生读初中时,在英语课上,发现老师在学生产生疲倦状态时,就会随口讲一个笑话。至今让这位学生记忆犹新的一个笑话是:一个中国人到美国商店里买编毛衣的“开司米”绒线,但不会说英语,只能对着美国女店员边指商品边用中国话说“开司米”,结果被女店员打了耳光,原来女店员听成了“kiss me”(吻我)。这位学生在笑话中就轻松而持久地记住了“kiss me”这一英语词组。
(2)许多的教育家、名家、专家也都不厌其烦地探索兴趣的实施,探讨、论述兴趣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我们认为培养儿童的智力需求和兴趣,是开发学生智慧的巨大潜力的途径”,并且深刻指出“难教儿童在智力发展上的特点,表现为求知欲减退,观察周围世界的兴趣淡薄。有经验的教师正是从这个特点入手,抓住问题的症结,从而找到那些促进难教儿童智力发展的手段”。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在教师善于激发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学生的能力和爱好才有可能充分开发出来,才有可能培养出天才的数学家、生物学家、历史学家。学生的兴趣、能力、爱好乃至整个生活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那些能在青少年时期就以其不可抗拒的力量对他们的智力施加影响的人们。陶行知在教育生涯的各个阶段都很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他说:“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又说:“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始终是一名教师孜孜追求的目标。强按牛头不喝水、硬摁鸡头不吃米,要使学生愿学、乐学,就需要运用恰当的方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愿学”“我乐学”。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许多从教学一线成长起来的名师,如于漪、霍懋征、李镇西、魏书生、窦桂梅等,读他们的经验,体味他们的课堂教学,无一不体现出他们本身就是激发兴趣的高手。上课时流淌在课堂中的是学生学习的兴奋愉悦、思考的投入、生动的碰撞、主动的展示、会心的接受。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本来嘛,知识不一定板着面孔教,也不一定板着面孔接受,学生有了兴趣,思维进入良好状态,可以在愉快的气氛中理解、吸收,印在自己的心上”。
(3)有人说: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动力,或者说是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最为直接的动力。只有有了内在的动力——兴趣,学习的行为才能够高效地持久下去。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是高效、开放、有趣、快乐、互动、有收获的课堂。要实现这些课堂要求,必须使学生感觉到课堂的有趣,任何乏味的教学都会使学生的学习趋于低效,甚至是无效。对学习有兴趣的学生,就会有高涨的学习积极性,不管课内还是课外都喜爱学习。课前能主动地预习,上课认真听讲,并以思考和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为乐趣,能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求知欲望,真实而自然地做到口动、手动、脑动的有机结合;课下能及时复习功课,乐于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并以能快速、高质量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标,特别是以提高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标,以快速、全面发展为目标。若长此坚持,他就会在学习方面取得成绩甚至有所创造,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 (4)我们作为教师,在自己的成长和教育教学实践中更能对兴趣有真切的体验。看看我们周围,一个对自己工作有兴趣的老师,总是关心报纸杂志上有关教育方面的报道和论文,注意阅读教育书籍,注意吸取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希望经常参加研讨教育问题的座谈会,自然不自然地留意生活中的事例与自己的学科教学相联系,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生,在课堂上充满着兴奋与激情等。在从事这些活动时,他总是情绪饱满,精神愉快,不辞辛苦,没有牢骚抱怨。他会乐于参加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并以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目标,乐于及时总结自己在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长时期地坚持,在人们的不经意间他成长为教学的骨干、学科的带头人、名师甚至是教育的名家。再想一想我们自己的课堂,如果我们自己感觉上得好,就会出现师生交流融洽、学生兴趣高涨、气氛热烈、课堂节奏流畅、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说、跟着动的局面。尽管有时不能完成教学目标,自己心里也会愉悦得意;反观自己觉得遗憾、别扭甚至懊恼的课堂,则会出现整个课堂死气沉沉,自己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三问也没反应、脑不思、嘴不动的局面,于是自己恼火,也索然无趣,进而迁怒于学生。殊不知,最难受的是学生,老师给予的是无趣,还要强迫自己强打精神陪着老师枯燥的独白。其实这样的课堂对师生来说都是活受罪,何谈目标的实现,更遑论有效、高效了。
二、兴趣激发的再探索
通过以上的论述,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说得再多也不为过。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让自己在愉悦的情绪中传道授业、获得职业的幸福?那就是作为一个教师须下一番工夫且着力深入研究的课题。周彬教授讲过,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大致包括学生智商、学习方法与学科兴趣,其中最容易改变的是学生的学科兴趣,让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感兴趣,是老师力所能及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了“兴趣的秘密何在”这一章内容,专门论述怎样才能把课上得有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的问题,现在的许多老师、教育名师、名家也在殷勤地探索,给了我们深深的启发。笔者结合多年来的高中政治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1.从导语入手,先声夺人,迅速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一堂课的开始,正是学生满怀期待,注意力最为集中的时刻,教师此时精心设计出色的“开头语”,就会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从课一开始就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引导学生自然地步入探求知识的“情感区域”,直接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并对整堂课奠定一个积极昂扬的基调。导语可以是温故知新、案例吸引、悬念诱导、时政情境、就地取材等,要做到灵活机智,因时、因班、因内容而宜。
如在学《生活与哲学》中的“价值与价值观”时,对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妈妈等事迹进行整合,运用多媒体播放,配以动情语言的介绍,上课伊始就引起学生的各种感官注意,适时追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意义吗?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有价值?递进问题的提出就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进入本课的学习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再如学习《政治生活》中的“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时,在不同时期就用了美国带头发动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美英法发动对利比亚的空袭等时事资料,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大动干戈到底是为了什么?时事的热点性,资料的鲜活性,时空的现实性,学生的关注性容易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会通过老师这一诱因调动起学生刨根问底的积极性,自然顺畅地渗透到这一内容的学习中去。
2.从语义入手,唤起学生对概念学习的兴趣,加深对含义的理解和掌握
课本中的概念是浓缩的知识精华,是构造理论体系的基点,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是比较抽象的,特别是对于中学生还处于比较感性的阶段,理解和掌握比较困难,会感到单调乏味,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境地。但我们的汉字文化本身精彩奇妙,其组词造句都有其本义源头,也是很感性的。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从组成概念的一字一词的感性语义出发,即从其语文的原意或演绎意入手,对应学生理解的感性,由浅入深,使学生自然地对概念有了亲近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通货膨胀——流通、货币(纸币)、多了,词义对应、点拨深入,准确引导,学生自然领会;通货紧缩也可如此。信用卡——“信而用之”,诚信、相信、使用。法人——“法律意义上的人”,当然不同于自然人。财政——以政理财,包含了政权的特征,也能引领对后面税收知识的理解。经济全球化——变化、过程;世界多极化也可如此。民主——由民做主,什么“民”?物质——物的性质、属性,什么性质、什么属性?等,不一而举,好多概念都可由此点入,引发学生的新鲜感,使学生对概念不再是硬生生的接受,而是感到趣多味浓,再顺接提升,赋予政治的特性,就可以使学生顺利地理解和把握了,以后学生再遇到概念就会浮想联翩,兴趣盎然。
3.从俗语入手,以生活化的情趣调动学生对理论观点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俗语就是指人们习惯使用、随口道来、熟念于心,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言,包括民谣、谚语、打油诗、顺口溜,也包括人们常说常用的较通俗化的诗词短句等。它简洁明了,朗朗上口,内藏风趣,包含道理。
在分析观点时,恰当选用俗语,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浓郁的生活味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做到寓教于趣、以俗见雅。如:用“别拿村干部不当干部”来理解和分析村民自治,具体形象;用“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来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浅显明了;还可用一些网络流行语,如:“算(蒜)你狠”“由(油)他去”“逗(豆)你玩”“不淡(蛋)定”“凭(苹)什么”等来深入分析影响价格的因素,时尚新鲜,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时,好多俗语是对众多现象的综合反映,只要用心选取,就能与我们所学的多个知识点相联系。如用“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来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国际关系的内容,进一步深化了认识;用“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这类俗语,让学生以辨析的形式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关知识结合在一起理解,在拓展了学生思路,训练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上,脱俗见雅,妙趣横生,使学生在学习中达到曲径通幽、渐入佳境之效。 4.从案例入手,以生动、逼真的案例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通过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讨论、展示等方式,为学生创建高效、开放、有趣、快乐、互动的课堂环境,强化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益。案例可以是一个情境、一段时政、一则故事、一句经典、一幅漫画、一首歌曲、一例笑话等,精心嵌入,设趣置疑,恰当设计针对性、可操作性、可生成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相互交流、相互碰撞,在展示交锋中持续强化了对内容的兴趣,容易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热情,使学生能够增强大脑的活力、克服思维的滞怠、精力专注、思考深入。
如学《经济生活》中的“股票、债券和保险”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朱的烦恼——“2006年股市迎来了牛市,上证指数不断突破3000点,存款储蓄自2001年以来首次呈下跌趋势。2007年第一季度股市行情不断看涨,冲向3500点……”小朱看到这则新闻后坐不住了:“我手头这钱怎么办?继续放银行还是拿出来投资,拿不定主意啊!”向学生提出设问:假如你是理财顾问,你怎么帮助小朱拿定主意?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讨论,每个小组为小朱提供自己的理财建议和方案。对这样的情境学生兴趣顿发,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断完善自己小组的方案,然后在展示的过程中,小组之间有不同的观点呈现、不同的理由陈述,就有相互的补充、相互的碰撞、相互的生成和理解的深入,在这一过程中,观点得到了剖析、知识得到了运用、能力得到了提升。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主要的内在动力,课堂的失趣肯定不会产生学习的高效。但兴趣的激发也不是脱离学科内容、课堂目标的单纯的游玩与取乐,不是追求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它调动的是学生积极的心态、快乐的情绪、主动地投入,指向的是课堂的有效高效、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能力的增强。要使学生拥有对课堂持久的兴趣,还需要教师以智慧、爱心、教育的情怀和信仰去坚守、追求、不懈地探索,让学生“体验到一种无可比拟的人类的自豪感:我们是事实和现象的驾驭者,在我们的手里,知识变成了力量,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周 彬.课堂密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严育洪.这样教书不累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4]张万祥编著.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精选本)[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5]徐明聪主编.陶行知教育思想文库[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6]于 漪.于漪文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7](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第二中学)
关键词:兴趣;动力;重要性;做法
实施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从大的方面来说,是要努力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从小的方面来说,落实到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就是要学生在学习中学得愉快,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这些需要从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做起。课堂上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效益,教师的学识渊博、方法与技巧的智慧、对学生的爱心与耐心、对教育的勤奋与忠诚、人格上的魅力等都是必要的,但是这些外在因素必须化为学生内在的动因,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投入,效率才会提高,效益才得以体现。做到这些,无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周彬教授讲过:当我们着力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科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应对考试时,学生不但赢得了好成绩,还体验到了学习过程中的乐趣,这就是素质教育。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学习达到这一境界,兴趣永远是课堂的生命力。
一、兴趣的再认识
(1)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心理学指出:兴趣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常常感知敏锐,记忆牢固,注意力集中,总是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兴趣能使学生的大脑及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并能使学生抑制疲劳,产生愉悦的体验。因此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并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因素,是推动学生学习最实际的内部动力。
如心理学中有一个鸡尾酒会效应,说的是在嘈杂的鸡尾酒会上,如果你正和一个富有魅力的小姐交谈,即使周围的噪声很大,你也能听清楚她的轻言细语,如果某个角落有人叫你的名字,你也会马上警觉起来。这就是鸡尾酒会效应。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效应是因为你的兴趣点是集中在魅力的小姐和你的名字上面,不自觉地使自己的内在动机明确,并且调动起自己的各种感官,注意力专注,而且感到的不是嘈杂、心烦,产生的是积极的愉悦的情感。因此,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我们就应注意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才能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习的内容成为学生的注意对象,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严育洪老师也曾举过一个案例,很直接地说明了这一点。有一个学生读初中时,在英语课上,发现老师在学生产生疲倦状态时,就会随口讲一个笑话。至今让这位学生记忆犹新的一个笑话是:一个中国人到美国商店里买编毛衣的“开司米”绒线,但不会说英语,只能对着美国女店员边指商品边用中国话说“开司米”,结果被女店员打了耳光,原来女店员听成了“kiss me”(吻我)。这位学生在笑话中就轻松而持久地记住了“kiss me”这一英语词组。
(2)许多的教育家、名家、专家也都不厌其烦地探索兴趣的实施,探讨、论述兴趣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我们认为培养儿童的智力需求和兴趣,是开发学生智慧的巨大潜力的途径”,并且深刻指出“难教儿童在智力发展上的特点,表现为求知欲减退,观察周围世界的兴趣淡薄。有经验的教师正是从这个特点入手,抓住问题的症结,从而找到那些促进难教儿童智力发展的手段”。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在教师善于激发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学生的能力和爱好才有可能充分开发出来,才有可能培养出天才的数学家、生物学家、历史学家。学生的兴趣、能力、爱好乃至整个生活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那些能在青少年时期就以其不可抗拒的力量对他们的智力施加影响的人们。陶行知在教育生涯的各个阶段都很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他说:“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又说:“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始终是一名教师孜孜追求的目标。强按牛头不喝水、硬摁鸡头不吃米,要使学生愿学、乐学,就需要运用恰当的方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愿学”“我乐学”。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许多从教学一线成长起来的名师,如于漪、霍懋征、李镇西、魏书生、窦桂梅等,读他们的经验,体味他们的课堂教学,无一不体现出他们本身就是激发兴趣的高手。上课时流淌在课堂中的是学生学习的兴奋愉悦、思考的投入、生动的碰撞、主动的展示、会心的接受。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本来嘛,知识不一定板着面孔教,也不一定板着面孔接受,学生有了兴趣,思维进入良好状态,可以在愉快的气氛中理解、吸收,印在自己的心上”。
(3)有人说: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动力,或者说是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最为直接的动力。只有有了内在的动力——兴趣,学习的行为才能够高效地持久下去。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是高效、开放、有趣、快乐、互动、有收获的课堂。要实现这些课堂要求,必须使学生感觉到课堂的有趣,任何乏味的教学都会使学生的学习趋于低效,甚至是无效。对学习有兴趣的学生,就会有高涨的学习积极性,不管课内还是课外都喜爱学习。课前能主动地预习,上课认真听讲,并以思考和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为乐趣,能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求知欲望,真实而自然地做到口动、手动、脑动的有机结合;课下能及时复习功课,乐于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并以能快速、高质量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标,特别是以提高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标,以快速、全面发展为目标。若长此坚持,他就会在学习方面取得成绩甚至有所创造,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 (4)我们作为教师,在自己的成长和教育教学实践中更能对兴趣有真切的体验。看看我们周围,一个对自己工作有兴趣的老师,总是关心报纸杂志上有关教育方面的报道和论文,注意阅读教育书籍,注意吸取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希望经常参加研讨教育问题的座谈会,自然不自然地留意生活中的事例与自己的学科教学相联系,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生,在课堂上充满着兴奋与激情等。在从事这些活动时,他总是情绪饱满,精神愉快,不辞辛苦,没有牢骚抱怨。他会乐于参加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并以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目标,乐于及时总结自己在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长时期地坚持,在人们的不经意间他成长为教学的骨干、学科的带头人、名师甚至是教育的名家。再想一想我们自己的课堂,如果我们自己感觉上得好,就会出现师生交流融洽、学生兴趣高涨、气氛热烈、课堂节奏流畅、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说、跟着动的局面。尽管有时不能完成教学目标,自己心里也会愉悦得意;反观自己觉得遗憾、别扭甚至懊恼的课堂,则会出现整个课堂死气沉沉,自己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三问也没反应、脑不思、嘴不动的局面,于是自己恼火,也索然无趣,进而迁怒于学生。殊不知,最难受的是学生,老师给予的是无趣,还要强迫自己强打精神陪着老师枯燥的独白。其实这样的课堂对师生来说都是活受罪,何谈目标的实现,更遑论有效、高效了。
二、兴趣激发的再探索
通过以上的论述,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说得再多也不为过。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让自己在愉悦的情绪中传道授业、获得职业的幸福?那就是作为一个教师须下一番工夫且着力深入研究的课题。周彬教授讲过,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大致包括学生智商、学习方法与学科兴趣,其中最容易改变的是学生的学科兴趣,让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感兴趣,是老师力所能及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了“兴趣的秘密何在”这一章内容,专门论述怎样才能把课上得有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的问题,现在的许多老师、教育名师、名家也在殷勤地探索,给了我们深深的启发。笔者结合多年来的高中政治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1.从导语入手,先声夺人,迅速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一堂课的开始,正是学生满怀期待,注意力最为集中的时刻,教师此时精心设计出色的“开头语”,就会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从课一开始就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引导学生自然地步入探求知识的“情感区域”,直接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并对整堂课奠定一个积极昂扬的基调。导语可以是温故知新、案例吸引、悬念诱导、时政情境、就地取材等,要做到灵活机智,因时、因班、因内容而宜。
如在学《生活与哲学》中的“价值与价值观”时,对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妈妈等事迹进行整合,运用多媒体播放,配以动情语言的介绍,上课伊始就引起学生的各种感官注意,适时追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意义吗?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有价值?递进问题的提出就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进入本课的学习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再如学习《政治生活》中的“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时,在不同时期就用了美国带头发动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美英法发动对利比亚的空袭等时事资料,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大动干戈到底是为了什么?时事的热点性,资料的鲜活性,时空的现实性,学生的关注性容易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会通过老师这一诱因调动起学生刨根问底的积极性,自然顺畅地渗透到这一内容的学习中去。
2.从语义入手,唤起学生对概念学习的兴趣,加深对含义的理解和掌握
课本中的概念是浓缩的知识精华,是构造理论体系的基点,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是比较抽象的,特别是对于中学生还处于比较感性的阶段,理解和掌握比较困难,会感到单调乏味,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境地。但我们的汉字文化本身精彩奇妙,其组词造句都有其本义源头,也是很感性的。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从组成概念的一字一词的感性语义出发,即从其语文的原意或演绎意入手,对应学生理解的感性,由浅入深,使学生自然地对概念有了亲近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通货膨胀——流通、货币(纸币)、多了,词义对应、点拨深入,准确引导,学生自然领会;通货紧缩也可如此。信用卡——“信而用之”,诚信、相信、使用。法人——“法律意义上的人”,当然不同于自然人。财政——以政理财,包含了政权的特征,也能引领对后面税收知识的理解。经济全球化——变化、过程;世界多极化也可如此。民主——由民做主,什么“民”?物质——物的性质、属性,什么性质、什么属性?等,不一而举,好多概念都可由此点入,引发学生的新鲜感,使学生对概念不再是硬生生的接受,而是感到趣多味浓,再顺接提升,赋予政治的特性,就可以使学生顺利地理解和把握了,以后学生再遇到概念就会浮想联翩,兴趣盎然。
3.从俗语入手,以生活化的情趣调动学生对理论观点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俗语就是指人们习惯使用、随口道来、熟念于心,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言,包括民谣、谚语、打油诗、顺口溜,也包括人们常说常用的较通俗化的诗词短句等。它简洁明了,朗朗上口,内藏风趣,包含道理。
在分析观点时,恰当选用俗语,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浓郁的生活味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做到寓教于趣、以俗见雅。如:用“别拿村干部不当干部”来理解和分析村民自治,具体形象;用“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来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浅显明了;还可用一些网络流行语,如:“算(蒜)你狠”“由(油)他去”“逗(豆)你玩”“不淡(蛋)定”“凭(苹)什么”等来深入分析影响价格的因素,时尚新鲜,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时,好多俗语是对众多现象的综合反映,只要用心选取,就能与我们所学的多个知识点相联系。如用“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来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国际关系的内容,进一步深化了认识;用“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这类俗语,让学生以辨析的形式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关知识结合在一起理解,在拓展了学生思路,训练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上,脱俗见雅,妙趣横生,使学生在学习中达到曲径通幽、渐入佳境之效。 4.从案例入手,以生动、逼真的案例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通过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讨论、展示等方式,为学生创建高效、开放、有趣、快乐、互动的课堂环境,强化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益。案例可以是一个情境、一段时政、一则故事、一句经典、一幅漫画、一首歌曲、一例笑话等,精心嵌入,设趣置疑,恰当设计针对性、可操作性、可生成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相互交流、相互碰撞,在展示交锋中持续强化了对内容的兴趣,容易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热情,使学生能够增强大脑的活力、克服思维的滞怠、精力专注、思考深入。
如学《经济生活》中的“股票、债券和保险”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朱的烦恼——“2006年股市迎来了牛市,上证指数不断突破3000点,存款储蓄自2001年以来首次呈下跌趋势。2007年第一季度股市行情不断看涨,冲向3500点……”小朱看到这则新闻后坐不住了:“我手头这钱怎么办?继续放银行还是拿出来投资,拿不定主意啊!”向学生提出设问:假如你是理财顾问,你怎么帮助小朱拿定主意?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讨论,每个小组为小朱提供自己的理财建议和方案。对这样的情境学生兴趣顿发,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断完善自己小组的方案,然后在展示的过程中,小组之间有不同的观点呈现、不同的理由陈述,就有相互的补充、相互的碰撞、相互的生成和理解的深入,在这一过程中,观点得到了剖析、知识得到了运用、能力得到了提升。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主要的内在动力,课堂的失趣肯定不会产生学习的高效。但兴趣的激发也不是脱离学科内容、课堂目标的单纯的游玩与取乐,不是追求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它调动的是学生积极的心态、快乐的情绪、主动地投入,指向的是课堂的有效高效、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能力的增强。要使学生拥有对课堂持久的兴趣,还需要教师以智慧、爱心、教育的情怀和信仰去坚守、追求、不懈地探索,让学生“体验到一种无可比拟的人类的自豪感:我们是事实和现象的驾驭者,在我们的手里,知识变成了力量,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周 彬.课堂密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严育洪.这样教书不累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4]张万祥编著.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精选本)[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5]徐明聪主编.陶行知教育思想文库[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6]于 漪.于漪文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7](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