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乙肝肝硬化长期疗效分析

来源 :医药论坛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un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的方法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治疗对于慢乙肝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的长期疗效。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慢乙肝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治疗组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每月一次,共3次,每次输注细胞量(3~4)×107,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和安慰剂治疗(细胞保存液)。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3、6、12、18个月临床症状、体征、血清生物化学指标、血常规、凝血功能、腹部彩超、Child-Pugh评分及不良反应等数据。结果两组血清白蛋白及前白蛋白均呈上升趋势,但在UC-MSC治疗后3、6、12、18个月,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12个月治疗组白蛋白及前白蛋白值最高,分别是37.1±3.3、149.3±31.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最为显著,P值分别为0.014、0.015。在治疗后6、12、18个月时两组间凝血酶原时间、Child-Pugh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小于对照组。在UC-MSC治疗后12、18个月两组间胆碱酯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7、0.03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随访期间,两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白细胞、血红蛋白及纳差、乏力、腹水、肝性脑病改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C-MSC输注时有3例患者出现发热、2例患者出现皮疹,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乙肝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肝脏合成功能、降低Child-Pugh评分,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高速飞行器的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是一个高度耦合、高度非线性的过程,传统的做法就是把专业模型采用工程算法、经验算法取代,但这种过度简化又降低了仿真结果的精度,因此,需要根
核心阅读$$文化自信绝不是文化自负,它必须建立在深厚的社会基础之上,这样才能够深入人心,也才能发挥应有的价值引领作用。文化自信应该立足客观现实、反映民众心声并能够经得起
报纸
集团对子公司加强财务监管的现实意义 (一)确保顺利实施集团的战略决策.对于一个集团公司来说,制定实施战略决策是重要的职能之一.只有集团公司与所有的子公司统一思路,联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