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探究三段式教学模式与生物教学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67716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搞好生物课堂教学,是生物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新的课程理念提出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求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总结、表达、交流,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主体探究“三段式”教学模式,让我的生物课堂教学更科学。主体探究“三段式”教學模式包括三个阶段:课前参与、课上研讨、课后延伸。
   课前参与包括教师的课前参与和学生的课前参与。教师的课前参与即备课,备课是教师的“家常便饭”,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但真正备好一节课并不那么轻松容易,教师要投入很多精力。学生的课前参与是通过观察、搜集、查阅、小组合作交流等为本节课积累要研究的素材和问题。我在讲《水中生活的动物》时让学生回家认真观察鲫鱼,了解鳍的特点和作用,并通过和家人交流、查询资料了解鲫鱼的生活习性等。在讲《种子的萌发》时,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自己种下大豆、花生、玉米等种子尝试了解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很容易的事情,这可以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水分、温度、空气。
   课上研讨就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行交流合作共同研究问题,得出问题的结论,在教师的主导下体现学生的主体。课上研讨就是把课前参与中发现的问题、搜集的素材、看到的现象、准备的材料等等都拿到课堂上来一起交流、实验、分析,通过小组合作得到共识,找到答案。教师在课上研讨中就是导演,学生就是演员,要使每一个演员都有激情,都表演出色,教师就要有技巧和方法。在讲《血液》里的血细胞时,我让学生在家找了几块白纸板,在上面分别画了较大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并按形状剪下来,再找三条宽一点的松紧带,把这三种血细胞做成了三个头饰。在课上研讨中,我让表演红细胞的学生戴上红细胞头饰,通过表演讲述了红细胞的特点和作用,或者三人各戴头饰合作表演一个小品。学生在娱乐中学到了知识,而且终身难忘。
   课后延伸也就是课后作业,但不是简单地做练习。一堂好的生物实验课,不仅要值得学生经常回味,而且要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发展空间。传统的方法就是做几道强化巩固性练习,太单调、枯燥、乏味,应付了事。在讲《水中生活的动物》时我布置了两个作业:①回家认真观察看看什么鳍是奇数的?什么鳍是偶数的?②除了课本中的水生动物,还有哪些动物是水生的?通过资料或网络查查看。上面的作业可以两三个同学就近结组进行研究,下节课汇报交流。这样的作业,学生积极性很高。实践证明,下节课调查时完成得很好,很积极。
   教学就是一门艺术,教师就是艺术家。教学就是一部电视剧,教师就是导演。要想让每一集电视剧都很精彩,教师就要不断地研究、学习,才能不断地创新。
  
  (唐山市丰南区第四中学)
其他文献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里提出了地理实践力。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被认为是培养地理实践力的有效途径,逐渐成为地理学习的重要方式
2004年初石家庄市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受石家庄市政府委托,以"柏坡人家"为主题,在深圳园博园(第五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河北展区内参展,这是本届博览会唯一一件民居参展
我们之所以有时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我们对自身不够了解。师德师风建设应从教师必备的品性和素质了解入手,深刻理解教师的职能和责任,深入挖掘教师的价值和内
在国家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雷锋精神的今天,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教育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学生良好品性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次活动、一个阶段形成的,而是学校、家庭、
1园址选择核桃的适应性强,对环境条件要求不很严格,但对适生条件却比较严格,超出适生条件范围,虽能生存,但生长结果不良,不能形成产量,没有栽培意义。核桃大多都喜温喜光,园
随着电脑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中学教育中的应用,已经显示出它的无穷魅力。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的不少弊端,利用计算机课件,创造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