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强:我自如海亦自强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20080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多病的青年,成长为热爱运动的阳光学子;一个自卑的男孩,长成为一个自信的领导者;一个草根农娃,成了华东交通大学的科技尖兵。他是华东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3级本科生张海强,自强是他大学生活的真实写照。
  才入大学,从小不好的身体又一次和张海强开了玩笑,大一上学期寒假期间做了个手术。术后身体并不是非常好,张海强就想通过运动来改善身体。之后,他坚持锻炼,跑步、乒乓球、羽毛球、俯卧撑、仰卧起坐……张海强非常有条理,每天晚上九点半开始锻炼,从强度比较小开始,渐渐提高强度,变化不只是表现在锻炼强度上,还有身体素质上的。现在的张海强,是运动场上的阳光男孩。
  身体素质提高,再加上勤奋刻苦,张海强成了学习尖兵。他连续两年学习成绩专业第一,还获得了包括国家奖学金在内的各类奖学金。张海强不仅是学习领头羊,也是科研达人。2015年,作为第一作者他申请了16项国家专利,登记1项软件著作产权,发表论文1篇,获得了挑战杯全国三等奖等。此外,他还负责两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成为科研尖兵,有无秘笈宝典?
  一份清晰的大学规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张海强在大一上学期时尚处迷茫,一直在寻找、在适应大学节奏。大一下学期,他开始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与规划。在大一下学期的电子实习中,他觉得把所学的运用到实际很有意思,就下定决定多在这一方面尝试。于是他又参加了校电子设计竞赛,从电路设计到程序编制,现学现用,一次次实验改进,也正是这一次电子设计竞赛让他感受到了电子制作的魅力,从此走上了电子制作之路。
  如果只是关注科研,那张海强和千千万万个喜欢科研的学生并无二样。他关注生活,关怀普通人的需求;他还用自己的科研热情感染与吸引身边的同学们加入科研的大军中。在他的带领下同学们积极探索,实验室的创新能力得到快速提高,专利创造数量和省级以上竞赛奖项都比2014年增长近80%,其中国家专利达到30项,实验室成员在各类比赛中披荆斩棘,获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三等奖、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全国二等奖等高水平的国家级和省级科技类竞赛奖项17项。
  同时他刻苦钻研,善于观察生活,能从生活中的点滴发现常人忽视的细节。当看到新闻报道大雾导致车辆连环相撞交通瘫痪时,他就在思考设计一种行车安全系统专门用来减少在大雾、大雨、雾霾等低能见度天气下,车辆在高速公路上的侧碰、追尾、连环车撞等交通事故的发生,从而减少人身危害及经济损失。于是项目《低能见度天气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系统》《高速公路隧道口冰雪智能报警装置》等专利陆续出炉。
  正如张海强的名字一样,他不仅自强不息,还如海一般厚德载物。他说,自己受到了太多的帮助,忘不了“一开始进入实验室时学长们耐心的叮嘱”,也忘不了申请挑战杯时学长深夜给他整理申请材料,以及耐心讲解他们遇到的问题与处理方式。因此,他希望能够像帮助过他的人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的人。
  他热于助人,愿意为集体奉献。在改变了他大学方向的电子创新基地暑期夏令营中,作为负责人的他,是整个项目完成必不可少的一环。七个科研项目的文献综述、技术报告乃至培训心得都需要他审查,上报给老师,再提出修改意见,再进行批改,还需要组织一次又一次的会议来进行促进项目的沟通与发展。而这又需要他对正在进行的项目有一定的了解。当时的他还不太懂科技,需要恶补了解很多东西。他熬夜看了很多的论文、期刊、书籍,白天会选择咖啡、红茶等饮料提神。
  他在学校组织过五次向白血病等疾病患者募捐的活动,并捐献了家教兼职酬劳的80%。他还经常向学校各大社团提出开展讲座、普及科技创新知识、宣传志愿服务精神的建议,并受邀参加了科技创新方向的讲座数十次。在校园内,他一直都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同学。他参加“家电小门诊”活动,为社区居民义务维修小家电,一学期5次的活动,每次大概能修理20~50台小家电。他带领一批又一批留守儿童参观江西科技馆,让他们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受他的影响,他所在的服务团队获得“全省高校优秀学生社团文化精品活动”“校级雷锋服务队”等荣誉称号。班级很多同学受他的影响,走上创新创业和志愿服务道路。
  这就是张海强,一个心怀梦想,热爱公益的科研尖兵。
  问:你在大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大学三年我最大的收获是从最初面对很多事情都恐惧,到作为一个项目负责人懂得承担,懂得为大家服务。刚从农村来到大学,我感觉很多同学都比我有见识,我有点自卑,自我介绍、与同学一起素质拓展时都感觉害怕。
  问:在大学哪个阶段,你对自己的规划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答:刚开始,我虽自卑,但很愿意做自己害怕做的事。大一暑假有一个电子培训,我虽然害怕学长们,但还是主动要求担任负责人。大二大家推荐我为班长后,我就有自信啦,想着在科技方面也可以做好,就把平时自己的点子理了理,并继续关注生活,关注新闻,最后申请挑战杯项目,并成功立项,然后开始组建团队。
  从草根学子到科研尖兵,从自卑到自信,从参与者到领导者……都是因为自强。
  问:进入大学后,你是否有过做最艰难选择的时候?
  答:有过做艰难的选择,在大一下学期暑假的时候,有一经营着一教育培训班的朋友,他说他快要毕业啦,让我接下他的培训班,当时他的培训班每个暑假可以招到500来人(从小学到高中的学生课程培训)。但是,当时我刚好喜欢上电子设计,我最后选择了参加电子创新基地的暑期培训,并担任管理员,没有去帮朋友打理培训班从事教育培训的创业,可能是因为对电子设计的热情以及指导老师的思想魅力让我做出了这个选择
  问:你是如何平衡学习、社工和自己兴趣爱好之间的关系?
  答:我的爱好有乒乓球、羽毛球、跑步、看新闻、阅读期刊、读《论语》等国学书籍。与其说平衡,我更愿意说是我热爱运动,所以让我更有精力去学习、去科技创新,而且看新闻、期刊也促进了我对生活中问题的发现与思考,读国学书籍有助于感悟学习和生活。
  问:你在大学时期有后悔或者遗憾的事情吗?
  答:就是没有好好学习英语,导致看英文文献很费力。
  问:大学期间最值得一晒的壮举是什么?
  答:在大学期间值得晒的壮举是我和团队兄弟的学习成绩和科技创新能力都很强。
  问:用三个形容词形容自己。
  答:乐于奉献。愿意帮助别人,无论是同一个小组的同学,还是学弟学妹,抑或其他人,只要他们有需求,我就愿意帮忙,且非常荣幸能够帮助别人。善于思考。在科研的路上,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团队的很多创作都是在观察生活、进行思考的基础上有了灵感的。自强。
其他文献
新型大国关系——美国  同美方一道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实现双方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是中国外交政策优先方向。  ——习近平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2015年9月22日),《 人民日报 》( 2015年9月24日)  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俄罗斯  中俄互为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发展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两国共同战略选择,也是各自外交优先方向。  ——习
三权定义  生存权,顾名思义,是维持正常生活所必须的基本条件的权利。  发展权是相对于生存权而言的,我的定义是:可以积极、自由和有意义地选择,决策自己的人生发展,并公平地享有发展所带来的利益的权利。选择权,我谓之职业抉择权,即可以积极、自由和有意义地选择并决策自己的职业方向,以及享受由此带来的精神满足的权利。  之所以将贫困生选择权与职业抉择权绑定在一起,是因为对贫困生而言,最能决定其精神满足与否
虽然在英国生活,由于文化差异而潜移默化的隔阂,我周围的圈子免不了以国人为主,和大部分的外国同学也只是点头之交。幸运的是,一次校刊的专题活动,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了不少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  最初,我对于梦想这个主题,实在是嗤之以鼻,心想一帮同龄的小姑娘能说出什么花样来,毕竟,同样20岁的我,即使毕业在即,对未来仍然混混沌沌。没想到,虽然与她们的交流不够深入,但也算对她们的内心世界有了一次接触。关于未
难考的教育服务役  回想起当时我们这梯次新兵三千多人,教育服务役开出三百五十个名额,一开始大约有四百个人来抢,扣除掉具有优先选择权的如领有教师证、博士、硕士学历以及本科教育相关专业的,剩下约两百五十个人争取两百个名额。最后正向抽签决定,这意味着要按排序一个个抽出两百个人,教育部门的人解释说这是为了彰显我们是把人 “选进来”而不是“踢出去”的一种正向意涵。在所有的签中,我是第二个被抽中的幸运儿,马上
我的母校琼州大学建在一座山上,从山脚到校园有长长的阶梯要爬。  大一入学时,看见那么长的阶梯,我忍不住﹁哇﹂了一声,  接站的学长笑着说:﹁这是全城最高的地方,  总共有一百一十一级台阶,  也是咱们学校最著名的地标:一百一十一台阶。﹂  离开学校这么多年,总想回去再爬一下111台阶,边爬边抬头看,蓝天白云之下,巍峨的学校行政楼在眼前越来越大,有一种“书山有路勤为径”,向学识山峰最高处攀登的感觉,
家有传家宝,校有藏珍堂,厦门大学里有一所神秘的人类博物馆,  因其收藏的众多珍贵文物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著名博物馆,  建立之初更是中国大陆唯一的一所人类学专科博物馆。  提到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就不得不提到第一任馆长、著名人类学家林惠祥教授。1929年和1935年,林教授两度跨越海峡,深入台湾高山族村社,开展民族调查和采集民族文物标本,成为我国第一位系统研究高山族的学者。1951年林教授把
从此与中文系血脉相连  从小到大,我就挺能写,没事就喜欢琢磨文字。小学是写日记、写板报。初中,我一提笔就洋洋洒洒地写好几页。我的语文老师是个有点逗的老头儿,有一次下课,老头儿把我叫到办公室,一本正经地说:“郭蔚臻啊,你这么爱写东西,以后去读北大中文系,然后名正言顺地当个作家。现在,你要应付中考,乖乖写 800字就收笔,考试的作文超了字数得倒扣分的”老师这么一说,我对北大中文系有那么点向往了——当个
吴建毅  中国美术学院陶瓷与工艺美术系 2015届本科毕业生  我的毕业创作《秋晚系列》从构思到最终呈现,持续了近二年的时间。整个作品可以这样诠释:脊椎是动植的根基,脊是生命的精髓,更能体现生命的跃动。脊作为一种新生的力量,充满灵性,活跃在静动之间。借鉴大自然中的脊,在本无生命的器皿中孕育生命,赋予器皿特殊的意义,展现器物内在的生命张力。突起的弧线有如动物的脊柱自然的纹线肌理,有如植物的叶脉,有强
看到一本介绍美国大学专业的书,其中对神经专业的介绍,  让我想起了多年前认识的一位小天才马同学。  那年,刚刚去加州理工读博的一位我们以前的校园记者,  给我发邮件说她现在的一位同学要来中国农村支教,到时可能会来杂志社交流。  不久,马同学来了,高高的个子,带着有些憨厚的笑容。  马同学是华裔,出生在荷兰。他的母亲原来在山东生活(怪不得他的笑容憨厚得像山东人),刚一改革开放就去了荷兰。母亲对他教育
“公一的饭,公二的炫,农大的食堂绝对赞。” 中国农大食堂在北京高校闻名已久,公二食堂的自助就餐和花样百出的菜品,被学生们称为酷炫。与之相比,一贯以营养健康、搭配合理、价格舒心、吃得放心著称的公一食堂稍显平淡。可最近公一厨师长周师傅别出新意,让公一食堂火了一把。周师傅打的是暖心牌,他开了个QQ群随时了解学生需求,学生们可以随时点菜或提建议,正因为如此最近公一食堂菜品不断出新,养生粥品、海鲜窗口、松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