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和初中历史学科的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和初中历史学科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把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手段和方法,提高效率,改变结构,创立综合性课程文化。课程整合是多学科的知识互动和综合能力培养,促进师生民主合作,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公民素养,开阔国际视野,养成终身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
为什么要实现信息技术和初中历史学科的课程整合呢?毋庸置疑,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丰富性、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它与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的结合具有扬长避短、相得益彰、水乳交融的优势。那么,怎么实现信息技术和初中历史学科的整合呢?
1 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又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好不好,开头是关键。怎样使学生尽快产生学习的欲望,尽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就得看教师在“导入”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以电影中火烧圆明园的一场戏开始:从富丽堂皇的“万园之园”到大水法遗迹,人类文明的伟大结晶在冲天火光中化为残垣断壁……这是怎么了?又是为什么?教师在短短的2分钟里,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圆明园,被雨果称为“人类史无前例的惊人杰作”,中国所谓“康乾盛世”的能工巧匠几代人的成果,这使学生感到喜。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清之精华在圆明园”,看到中国的圆明园被毁,这使学生感到悲。然而圆明园被谁毁?英法联军。这使学生感到怒。然而圆明园为什么被毁?英法联军的借口是因为双方换约过程的冲突,而圆明园是皇家园林,他们要惩罚的是咸丰皇帝,这使学生感到哀。今天像圆明园这样的奇迹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财产,毁灭圆明园就是在毁灭世界文明!但其背后的原因呢?邓小平说过:“落后就要挨打!”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就是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的开场白,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光,“吊足了胃口”,使学生欲罢不能。这为本课内容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然后教师可以层层剥笋,润物无声中达到教学目标。
2 信息技术网络游,丰富知识
教科书所选的历史资料是有限的,不可能全面生动地反映历史的原来面貌,也无法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求知欲望。笔者在讲授“秦王扫六合”前一节课时就布置了预习任务:你了解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秦始皇吗?请查找一些资料给大家介绍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你怎样评价他呢?学生带着问题去网上寻找答案,他们获取的知识让人大开眼界,课堂上学生谈古论今、争相发言,得到的效果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无法比拟的。笔者深深感到:信息技术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视野,也使课堂更富有吸引力,师生同乐!
3 弥补不足,提高效率
信息技术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弥补不足,提高效率,这是众所周知的。对于现在的初中历史教学而言更是如此。由于新课标教材的编者一味强调克服过去“繁、难、偏、旧”的缺点,从而导致在某些章节的叙述过于简单,如提纲一般高度浓缩,一些有因果关联的互为表里的知识点或一带而过,或干脆删去,这不但给一线教师的教学增加了负担,还为学生正确理解和形成认识增加了难度。而使用信息技术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的拓展,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所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这样就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更多的信息能从更多角度、更多层次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得到真正的提高。
信息技术还可以弥补教师的不足。部分历史教师的普通话不标准,方言比较严重,口语表达能力较弱,在上文化课进行文学欣赏时进行范读就成为一大难题,只好放录音,或者请普通话较好的学生朗读。用信息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它不仅能提供优秀播音员的绘声绘色的朗读,还配有动听的音乐伴奏,并随着欣赏内容描绘的情景,不停变换画面,用语言表达的间接形象变成真实可感的“实景”。有的历史教师板书字迹不漂亮,上课只有少写字,甚至上完一节课黑板上一个字也没有。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让电脑“出手”,它里面有数十种漂亮字体可供任意选择,还可以任意设定颜色和大小。教师还可以让信息技术当参谋,从中国教育科研网等网站和一些网络学校去借鉴别人的教法,教师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4 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可以成分挖掘德
育因素,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根据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德育情景,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以达到内化学生道德情感的思想教育效果。如讲“鸦片战争”内容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反毒的教育。
在讲授林则徐“虎门销烟”时,用大银幕播放电影《鸦片战争》的相关片断。这样做不仅能渲染课堂气氛,创设凝重的历史情境,而且轻而易举地使学生理解了当时林则徐用海水、石灰来销烟的方法,较之传统教学法(教师口头描述)效果更加到位,达到激发学生爱国感情和学习历史的强烈兴趣。
又如讲“抗击外来侵略”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相关影视片段,使活生生的民族英雄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与民族英雄同喜共悲,与历史脉搏一同跳动,在激昂的气氛中于心灵深处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强烈感染。典型感人的片段剪辑,虽然只有几秒钟时间,却能引起感情上的广泛共鸣,不仅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课,而且总结出向英雄人物学习的内容、要点,培养了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另外,多媒体技术还能使历史教学由课堂延伸至课外,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
5 教师通过多媒体软件可以赢得教学时间,可在
有限时间里补充背景资料,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讲授理论性较强、头绪较多、关系错综复杂的复习课时,通过计算机在短短一节课内,可把图示纲要线索、知识结构体系、教学难点与重点,连同现实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揉入课件中,通过课件展示出来。这样,学生不但对教材内容理解得更深透,还扩大了信息量,能有时间展开更有意义的讨论,学生的各种能力都能得到锻炼。
例如学习郑和下西洋或“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航海家哥伦布的航海路线,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个课件,把历史画面、地图、动画和录像片段等有机地排列起来,分别演示航海家的航海过程,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学生在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像刺激下,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而且教师可以把学生观察的事物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历史的时空性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王官营镇中学)
为什么要实现信息技术和初中历史学科的课程整合呢?毋庸置疑,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丰富性、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它与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的结合具有扬长避短、相得益彰、水乳交融的优势。那么,怎么实现信息技术和初中历史学科的整合呢?
1 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又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好不好,开头是关键。怎样使学生尽快产生学习的欲望,尽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就得看教师在“导入”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以电影中火烧圆明园的一场戏开始:从富丽堂皇的“万园之园”到大水法遗迹,人类文明的伟大结晶在冲天火光中化为残垣断壁……这是怎么了?又是为什么?教师在短短的2分钟里,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圆明园,被雨果称为“人类史无前例的惊人杰作”,中国所谓“康乾盛世”的能工巧匠几代人的成果,这使学生感到喜。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清之精华在圆明园”,看到中国的圆明园被毁,这使学生感到悲。然而圆明园被谁毁?英法联军。这使学生感到怒。然而圆明园为什么被毁?英法联军的借口是因为双方换约过程的冲突,而圆明园是皇家园林,他们要惩罚的是咸丰皇帝,这使学生感到哀。今天像圆明园这样的奇迹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财产,毁灭圆明园就是在毁灭世界文明!但其背后的原因呢?邓小平说过:“落后就要挨打!”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就是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的开场白,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光,“吊足了胃口”,使学生欲罢不能。这为本课内容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然后教师可以层层剥笋,润物无声中达到教学目标。
2 信息技术网络游,丰富知识
教科书所选的历史资料是有限的,不可能全面生动地反映历史的原来面貌,也无法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求知欲望。笔者在讲授“秦王扫六合”前一节课时就布置了预习任务:你了解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秦始皇吗?请查找一些资料给大家介绍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你怎样评价他呢?学生带着问题去网上寻找答案,他们获取的知识让人大开眼界,课堂上学生谈古论今、争相发言,得到的效果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无法比拟的。笔者深深感到:信息技术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视野,也使课堂更富有吸引力,师生同乐!
3 弥补不足,提高效率
信息技术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弥补不足,提高效率,这是众所周知的。对于现在的初中历史教学而言更是如此。由于新课标教材的编者一味强调克服过去“繁、难、偏、旧”的缺点,从而导致在某些章节的叙述过于简单,如提纲一般高度浓缩,一些有因果关联的互为表里的知识点或一带而过,或干脆删去,这不但给一线教师的教学增加了负担,还为学生正确理解和形成认识增加了难度。而使用信息技术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的拓展,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所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这样就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更多的信息能从更多角度、更多层次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得到真正的提高。
信息技术还可以弥补教师的不足。部分历史教师的普通话不标准,方言比较严重,口语表达能力较弱,在上文化课进行文学欣赏时进行范读就成为一大难题,只好放录音,或者请普通话较好的学生朗读。用信息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它不仅能提供优秀播音员的绘声绘色的朗读,还配有动听的音乐伴奏,并随着欣赏内容描绘的情景,不停变换画面,用语言表达的间接形象变成真实可感的“实景”。有的历史教师板书字迹不漂亮,上课只有少写字,甚至上完一节课黑板上一个字也没有。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让电脑“出手”,它里面有数十种漂亮字体可供任意选择,还可以任意设定颜色和大小。教师还可以让信息技术当参谋,从中国教育科研网等网站和一些网络学校去借鉴别人的教法,教师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4 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可以成分挖掘德
育因素,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根据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德育情景,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以达到内化学生道德情感的思想教育效果。如讲“鸦片战争”内容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反毒的教育。
在讲授林则徐“虎门销烟”时,用大银幕播放电影《鸦片战争》的相关片断。这样做不仅能渲染课堂气氛,创设凝重的历史情境,而且轻而易举地使学生理解了当时林则徐用海水、石灰来销烟的方法,较之传统教学法(教师口头描述)效果更加到位,达到激发学生爱国感情和学习历史的强烈兴趣。
又如讲“抗击外来侵略”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相关影视片段,使活生生的民族英雄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与民族英雄同喜共悲,与历史脉搏一同跳动,在激昂的气氛中于心灵深处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强烈感染。典型感人的片段剪辑,虽然只有几秒钟时间,却能引起感情上的广泛共鸣,不仅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课,而且总结出向英雄人物学习的内容、要点,培养了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另外,多媒体技术还能使历史教学由课堂延伸至课外,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
5 教师通过多媒体软件可以赢得教学时间,可在
有限时间里补充背景资料,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讲授理论性较强、头绪较多、关系错综复杂的复习课时,通过计算机在短短一节课内,可把图示纲要线索、知识结构体系、教学难点与重点,连同现实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揉入课件中,通过课件展示出来。这样,学生不但对教材内容理解得更深透,还扩大了信息量,能有时间展开更有意义的讨论,学生的各种能力都能得到锻炼。
例如学习郑和下西洋或“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航海家哥伦布的航海路线,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个课件,把历史画面、地图、动画和录像片段等有机地排列起来,分别演示航海家的航海过程,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学生在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像刺激下,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而且教师可以把学生观察的事物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历史的时空性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王官营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