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结合课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情境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本文结合了一些案例,分析、阐述了信息技术条件下中学语文情境创设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学语文 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8-00-01
1 根据文章历史背景创设情境
通常一篇文章必定有其核心思想,即作者的内心感受、情感体验及个人见解。那么这些感受、这些体验、这些见解又是从何而来呢?许多文章都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带领学生探索文章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情感、写作目的的正确把握。例如,教师在教授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时,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向学生讲解,学生恐怕难以体会诗人当时傲视天下的雄心壮志与伟大抱负。但是,若教师在上课之前,为学生播放一段影视资料,说明抗日战争前期毛泽东在我国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以及我国革命的大好形势,让学生感受毛泽东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登高远眺,最后忍不住诗兴大发的情景;再由影视中的历史背景,引出需要讲解的内容。然后,教师趁机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分析作者的创作目的、写作心境;再让学生用作者当时的情感去朗诵这首诗,不仅培养了语感,而且加强了记忆;最后,教师再针对诗歌内容以及学生的见解、表现加以提炼总结。让学生在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而且能让教师的课堂教学变得轻松一些、有效一些。
然而并非所有的文章都可以根据历史背景来创设情境,有些文章内容与历史背景联系并不紧密,所以,对根据文章历史背景创设情境的方式,教师需谨慎选择。
2 根据文章内容鼓励学生进行情景再现
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教师津津乐道地讲,学生全神贯注地倾听。这一方式往往让学生失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动性,还会让课堂气氛十分沉闷,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鼓励学生进行情景再现。对于一些故事情节较为丰富的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其改为话剧,然后进行表演;一些情感较为鲜明的文章,教师可以为学生配乐,让他们朗诵。借助这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可以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例如,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文章改为简短的话剧,进行角色表演。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配乐,渲染环境。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文章内容印象深刻,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丰富多彩。再如,在教授高尔基的《海燕》这一课时,教师可搜寻文章的配乐朗读,并鼓励学生进行模仿。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海燕不畏困难的拼搏精神。多媒体鲜活的画面、动人的乐曲,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还可以让学生在欣赏中提升对文学的审美能力,做到真正的素质教育。最后,让学生对视频进行简单的评价,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教师若是能利用情景再现创设情境,恰当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那么必定能助推语文教学的课堂改革,让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现代信息技术设置的情境下主动探索求知。教师也不再会抱怨学生缺乏生气与表现力了。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帮助他们提升自信心,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踊跃展现自我。
3 模拟外界环境来创设情境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描绘的都是我们身边的环境和现象,通过对这些环境和现象的描绘,分析得出一些科普知识或哲理。这些文章一般偏向说理,就难免显得枯燥、抽象。教师如果单单地通过阐述文章内容来分析文章结构、思路,又有多少学生愿意认真倾听呢。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师的教学激情自然会大打折扣,长期下来,就会造成恶性循环。但是,若教师能借助多媒体鲜活的画面去模拟外界的环境,让学生去观察、感知,那么便可将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便于学生的理解。相信这样开放式的教学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喜爱,学生也会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例如,在教授七年级《看云识天气》一课时,教师可以找一段展示云的形态、位置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分析。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了这部分内容后,还可以把学生带出教室,走向户外,对照着课本自己观察云的形态变化、位置高低,并由此推断接下来的天气情况。这一方式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文章内容,还能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当然,这一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教师自身素质要求也较高。
4 结语
笔者结合案例,介绍了信息技术条件下中学语文情境创设的三种方式,一是由文章历史背景创设情境,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把握;二是鼓励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情景再现,这一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表现力;三是借助多媒体模拟外界环境,为学生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较为抽象的说理文章。这三种方式都能提高中学语文课的教学效率,教师应学会这些方式为自己所用。
(阆中市朱镇乡中心学校,四川 阆中637400)
参考文献:
[1]何婷.中学语文教育的思考[J].职业教育,2013(5).
[2]杨晓燕.如何利用多媒体带动学生学习[J].职业教育,2014(2).
[3]王艳萍.有关户外教学实践[J].教师手册,2012(8).
[4]田丁.信息化时代为语文教学带来的改革[J].湖北十堰教育学报,2013(6).
[5]关强.如何提升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J].六安一中教师学报,2014(1).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学语文 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8-00-01
1 根据文章历史背景创设情境
通常一篇文章必定有其核心思想,即作者的内心感受、情感体验及个人见解。那么这些感受、这些体验、这些见解又是从何而来呢?许多文章都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带领学生探索文章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情感、写作目的的正确把握。例如,教师在教授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时,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向学生讲解,学生恐怕难以体会诗人当时傲视天下的雄心壮志与伟大抱负。但是,若教师在上课之前,为学生播放一段影视资料,说明抗日战争前期毛泽东在我国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以及我国革命的大好形势,让学生感受毛泽东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登高远眺,最后忍不住诗兴大发的情景;再由影视中的历史背景,引出需要讲解的内容。然后,教师趁机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分析作者的创作目的、写作心境;再让学生用作者当时的情感去朗诵这首诗,不仅培养了语感,而且加强了记忆;最后,教师再针对诗歌内容以及学生的见解、表现加以提炼总结。让学生在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而且能让教师的课堂教学变得轻松一些、有效一些。
然而并非所有的文章都可以根据历史背景来创设情境,有些文章内容与历史背景联系并不紧密,所以,对根据文章历史背景创设情境的方式,教师需谨慎选择。
2 根据文章内容鼓励学生进行情景再现
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教师津津乐道地讲,学生全神贯注地倾听。这一方式往往让学生失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动性,还会让课堂气氛十分沉闷,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鼓励学生进行情景再现。对于一些故事情节较为丰富的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其改为话剧,然后进行表演;一些情感较为鲜明的文章,教师可以为学生配乐,让他们朗诵。借助这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可以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例如,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文章改为简短的话剧,进行角色表演。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配乐,渲染环境。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文章内容印象深刻,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丰富多彩。再如,在教授高尔基的《海燕》这一课时,教师可搜寻文章的配乐朗读,并鼓励学生进行模仿。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海燕不畏困难的拼搏精神。多媒体鲜活的画面、动人的乐曲,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还可以让学生在欣赏中提升对文学的审美能力,做到真正的素质教育。最后,让学生对视频进行简单的评价,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教师若是能利用情景再现创设情境,恰当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那么必定能助推语文教学的课堂改革,让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现代信息技术设置的情境下主动探索求知。教师也不再会抱怨学生缺乏生气与表现力了。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帮助他们提升自信心,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踊跃展现自我。
3 模拟外界环境来创设情境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描绘的都是我们身边的环境和现象,通过对这些环境和现象的描绘,分析得出一些科普知识或哲理。这些文章一般偏向说理,就难免显得枯燥、抽象。教师如果单单地通过阐述文章内容来分析文章结构、思路,又有多少学生愿意认真倾听呢。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师的教学激情自然会大打折扣,长期下来,就会造成恶性循环。但是,若教师能借助多媒体鲜活的画面去模拟外界的环境,让学生去观察、感知,那么便可将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便于学生的理解。相信这样开放式的教学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喜爱,学生也会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例如,在教授七年级《看云识天气》一课时,教师可以找一段展示云的形态、位置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分析。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了这部分内容后,还可以把学生带出教室,走向户外,对照着课本自己观察云的形态变化、位置高低,并由此推断接下来的天气情况。这一方式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文章内容,还能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当然,这一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教师自身素质要求也较高。
4 结语
笔者结合案例,介绍了信息技术条件下中学语文情境创设的三种方式,一是由文章历史背景创设情境,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把握;二是鼓励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情景再现,这一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表现力;三是借助多媒体模拟外界环境,为学生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较为抽象的说理文章。这三种方式都能提高中学语文课的教学效率,教师应学会这些方式为自己所用。
(阆中市朱镇乡中心学校,四川 阆中637400)
参考文献:
[1]何婷.中学语文教育的思考[J].职业教育,2013(5).
[2]杨晓燕.如何利用多媒体带动学生学习[J].职业教育,2014(2).
[3]王艳萍.有关户外教学实践[J].教师手册,2012(8).
[4]田丁.信息化时代为语文教学带来的改革[J].湖北十堰教育学报,2013(6).
[5]关强.如何提升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J].六安一中教师学报,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