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5
钱穆先生是我国学术界较早提出历史文化精神的学者之一,钱先生认为历史学科是一门“生命之学”,历史教育的“生命”在于传承民族的历史精神和文化精神。因为在钱先生看来经过长期积淀凝聚而成的历史精神是影响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文化精神则是历史精神最本质的内容,历史精神的这种力量也正是通过文化精神体现出来的。因此钱先生极力强调历史与文化密不可分,异名而同质,他认为学生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必须要深入了解该民族的历史,因为一个民族的历史承载了该民族的文化,换言之,历史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精神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可以认为传承民族的文化精神就是历史教育的“灵魂”或者“生命”。所以在学习或研究历史时,“最应注意者,乃为此历史背后所蕴藏而完成之文化,历史乃其外表,文化则是其内容。”
中学历史教育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也由于目前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概念的界定尚有分歧,再者当前中学历史教材本身也存在很大的缺陷,通过中学历史教育来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当前我国关于中学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多侧重于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等方面,这些教育虽然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许多相通之处,但绝不能等同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而为数不多的关于在中学历史教育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论述,既不能依据科学的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研究和准确定位,也没有充分利用中学历史教材资源,更缺乏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设计。
因此,如果我们回过头重新审视钱穆先生“为中国文化招魂”的历史教育文化使命观,就会发现,钱穆先生的这种思想刚好可以为我们当前的中学历史教育提供借鉴,弥补当前中学历史教育在文化传承使命感培育之不足。
历史教育使命观对当今中学历史教育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她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放眼全世界我们会发现,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唯独中国的传统文化延续至今,从未中断过。然而自19世纪两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不断遭到质疑,甚至是唾弃。直到今天,人们对这一话题的争论仍然很激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扬光大,并融合现代普世价值,是摆在当今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经过总结,作出如下建议。
(1)比较分析法,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怎样才能使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加准确而全面的认识?比较分析法是较为妥当的一种方法,原因有如下两点:其一,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才能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长、特征及不同之处;其二,学生通过在比较分析,可以在更大的视野中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去思考问题,自觉地纠正自己的认识偏差。
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如欧洲启蒙运动、郑和下西洋、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对儒家文化都有涉及。“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整合这些教材资源,并通过这些资源来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分析,加深学生对儒家思想文化的认识。” 例如在维新运动中,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发表《孔子改制考》一文,在文中他通过附会儒家公羊三世说来论证变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宣传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进化论思想,但是在辛亥革命中,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待儒家思想文化的态度上却是模糊的,有时甚至在刻意回避。在这里老师可提问:为什么维新派以儒家的名义宣传变法主张,而革命派却直接宣传革命主张?在新文化运动中,资产阶级激进派抛出“打倒孔家店”的激进口号,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全面否定,但在法国的启蒙运动中,很多启蒙思想家却对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趋之若鹜,伏尔泰就是其中之一,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在这里老师可提问:为什么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全面批判传统的儒家思想,而西方启蒙思想家却对其极其推崇?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整合这些丰富的历史素材、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法,深入而准确地理解儒家思想的内涵,全面认识到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2)实地考察法,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走出课堂,前往实地进行考察,让学生亲身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实现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的双赢。” 因为对学生来说,得到课堂上得不到的东西,对老师来而言,可以达到课堂上难以达到的教育效果。
例如:就武汉而言,为引导学生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老师可以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就武汉三镇传统文化进行考察。具体做法:第一,结合武汉的实际,利用其现有的各种文化资源,把学生分成儒家文化考察组、古建筑文化考察组、宗教文化考察组、桥梁园林文化考察组等,并由老师分别制订出每个小组的考察目标、方法和任务。第二,各小组分头行动,前往实地考察,并写出考察报告。第三,由老师在班上展示、交流各个小组的考察成果,并组织评委对考察成果进行评议,评选出优秀考察小组及若干个优秀考察人员。
(3)史、论互证法,论证我国的传统美德。
“老师在课堂上讲述重要史实后,进行理论性的归纳和总结是非常有必要的。” 例如在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时,最好有历史事实佐证。因为只有如此,才可以使初涉人生的中学生信服,进而潜移默化地完善自己人格的行为。
但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在讲史实或陈述观点时,要做到互为配证。例如讲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自力更生、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的美德,先人后己的奉献品格,尊老爱幼、谦逊辞让的风范,“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民族责任感等,都可以从历史尘埃中找到真实的事迹,抑或端午节、丝绸之路、都江堰、京杭大运河、长江三峡、四大发明等,都可互相印证进行说明。
当然,在历史教学中贯注传统文化的方法、手段可能还有很多,在这里不可能进行一一列举。总之,教师应在新课标思想指导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感同身受,这样学生既能学到了历史知识,又能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最终在历史教育中实现“文化传承”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齐健.历史教育价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杨向阳.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海南出版社,2003
钱穆先生是我国学术界较早提出历史文化精神的学者之一,钱先生认为历史学科是一门“生命之学”,历史教育的“生命”在于传承民族的历史精神和文化精神。因为在钱先生看来经过长期积淀凝聚而成的历史精神是影响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文化精神则是历史精神最本质的内容,历史精神的这种力量也正是通过文化精神体现出来的。因此钱先生极力强调历史与文化密不可分,异名而同质,他认为学生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必须要深入了解该民族的历史,因为一个民族的历史承载了该民族的文化,换言之,历史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精神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可以认为传承民族的文化精神就是历史教育的“灵魂”或者“生命”。所以在学习或研究历史时,“最应注意者,乃为此历史背后所蕴藏而完成之文化,历史乃其外表,文化则是其内容。”
中学历史教育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也由于目前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概念的界定尚有分歧,再者当前中学历史教材本身也存在很大的缺陷,通过中学历史教育来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当前我国关于中学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多侧重于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等方面,这些教育虽然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许多相通之处,但绝不能等同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而为数不多的关于在中学历史教育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论述,既不能依据科学的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研究和准确定位,也没有充分利用中学历史教材资源,更缺乏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设计。
因此,如果我们回过头重新审视钱穆先生“为中国文化招魂”的历史教育文化使命观,就会发现,钱穆先生的这种思想刚好可以为我们当前的中学历史教育提供借鉴,弥补当前中学历史教育在文化传承使命感培育之不足。
历史教育使命观对当今中学历史教育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她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放眼全世界我们会发现,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唯独中国的传统文化延续至今,从未中断过。然而自19世纪两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不断遭到质疑,甚至是唾弃。直到今天,人们对这一话题的争论仍然很激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扬光大,并融合现代普世价值,是摆在当今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经过总结,作出如下建议。
(1)比较分析法,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怎样才能使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加准确而全面的认识?比较分析法是较为妥当的一种方法,原因有如下两点:其一,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才能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长、特征及不同之处;其二,学生通过在比较分析,可以在更大的视野中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去思考问题,自觉地纠正自己的认识偏差。
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如欧洲启蒙运动、郑和下西洋、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对儒家文化都有涉及。“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整合这些教材资源,并通过这些资源来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分析,加深学生对儒家思想文化的认识。” 例如在维新运动中,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发表《孔子改制考》一文,在文中他通过附会儒家公羊三世说来论证变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宣传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进化论思想,但是在辛亥革命中,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待儒家思想文化的态度上却是模糊的,有时甚至在刻意回避。在这里老师可提问:为什么维新派以儒家的名义宣传变法主张,而革命派却直接宣传革命主张?在新文化运动中,资产阶级激进派抛出“打倒孔家店”的激进口号,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全面否定,但在法国的启蒙运动中,很多启蒙思想家却对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趋之若鹜,伏尔泰就是其中之一,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在这里老师可提问:为什么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全面批判传统的儒家思想,而西方启蒙思想家却对其极其推崇?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整合这些丰富的历史素材、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法,深入而准确地理解儒家思想的内涵,全面认识到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2)实地考察法,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走出课堂,前往实地进行考察,让学生亲身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实现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的双赢。” 因为对学生来说,得到课堂上得不到的东西,对老师来而言,可以达到课堂上难以达到的教育效果。
例如:就武汉而言,为引导学生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老师可以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就武汉三镇传统文化进行考察。具体做法:第一,结合武汉的实际,利用其现有的各种文化资源,把学生分成儒家文化考察组、古建筑文化考察组、宗教文化考察组、桥梁园林文化考察组等,并由老师分别制订出每个小组的考察目标、方法和任务。第二,各小组分头行动,前往实地考察,并写出考察报告。第三,由老师在班上展示、交流各个小组的考察成果,并组织评委对考察成果进行评议,评选出优秀考察小组及若干个优秀考察人员。
(3)史、论互证法,论证我国的传统美德。
“老师在课堂上讲述重要史实后,进行理论性的归纳和总结是非常有必要的。” 例如在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时,最好有历史事实佐证。因为只有如此,才可以使初涉人生的中学生信服,进而潜移默化地完善自己人格的行为。
但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在讲史实或陈述观点时,要做到互为配证。例如讲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自力更生、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的美德,先人后己的奉献品格,尊老爱幼、谦逊辞让的风范,“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民族责任感等,都可以从历史尘埃中找到真实的事迹,抑或端午节、丝绸之路、都江堰、京杭大运河、长江三峡、四大发明等,都可互相印证进行说明。
当然,在历史教学中贯注传统文化的方法、手段可能还有很多,在这里不可能进行一一列举。总之,教师应在新课标思想指导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感同身受,这样学生既能学到了历史知识,又能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最终在历史教育中实现“文化传承”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齐健.历史教育价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杨向阳.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海南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