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2000年中国LUCC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来源 :地理学报 | 被引量 : 79次 | 上传用户:qiuyu19860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中国1980-2000年气候数据及两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CC)数据,利用Holdridge植被生态分区模型、重心模型及土地利用程度模型,分析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中国植被覆盖及土地利用的影响程度及变化趋势。1980-2000年间,中国大部分地区温度升高,降水增多。气候变化不仅影响了中国植被群落分区,更进一步影响了植被群落的生长状况;东北、华北、内蒙古高原等区域未利用土地型向草地和灌木生态类型转换,草地和灌木型生态类型向林地和耕地型转换;又因为1980-2000年间中国经济的发展,东部沿海区域
其他文献
于1997年枯水期(11月~12月)和1998年丰水期(8月和10月),对长江流域从金沙江至河口干流和主要支流、湖泊各种形式的磷和硅酸盐进行了调查。长江干流枯、丰期颗粒磷和总磷浓度变化几
利用欧洲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及地面台站观测资料,分析华北春季沙尘暴日数与500hPa月平均环流及与近地面环流天气变率长期变化的关系,分析时段为1962~2000年。研究发现华北地区春季沙尘暴频次与东亚地区中高纬度500hPa高度场有显著的负相关,相关中心区在蒙古国及西伯利亚一带,这可能说明高空环流场在这种形势下易于造成高纬度冷空气南下,因此使得华北沙尘暴频次增加。天气过程是形成沙尘暴的直
针对辽西地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林衰退问题,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依据近20多年来有关油松造林的科研成果和基本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地带性植被特点、演替模式、生态系
人工绿洲是干旱区人类活动主要场所。绿洲管理和生态建设体现了人类活动的积极作用:而不适当的土地开发与经济活动又形成了对绿洲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过度压力与生态负荷。科学
根据近20年中国在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主要文献,对中国(特别是中国东部)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进行了综合评估.主要结论有:(1)在中国东部,虽然20世纪暖期的温暖程度非
根据不同摘叶期、桃花盛花期观测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研究了摘叶和气象因子对桃花应节盛花的影响.结果表明,摘叶期和盛花期的关系以分段线性方程拟合效果最佳,12月12日以前,
植被过滤带(VFS)因其能有效地滞缓径流、沉降泥沙、控制非点源污染,在美国已作为重要的最佳管理措施(BMP)得到应用.本文在简述国外植被过滤带设计方面的有关研究和应用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