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前半程成绩喜人

来源 :浙江人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t200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9月16日上午举行的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省长吕祖善代表省人民政府作《关于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的说明》,指出了纲要主要目标任务的评估情况和实施中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对策措施。
  
  9月16日上午,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从各项指标完成情况来看,“十一五”“长跑”前半程成绩不错。但少数主要同节能与环保和经济结构优化有关的若干指标完成难度较大。
  
  大多数指标已达到阶段性目标,有的已完成,总体进展良好
  
  “十一五”规划纲要已经实施了两年多,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总体进展良好,大多数指标已达到阶段性目标,有些指标已经完成。
  至2007年底,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进出口总额、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等4个指标提前完成目标要求;城镇登记失业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等3项指标,控制在规划纲要确定的2010年目标值内;全省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5年城镇新增就业、非农从业人员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完成了2010年目标的40%以上,达到了进度要求。
  可喜的是,2008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许多指标继续呈现良好的推进势头。预计到“十一五”末,包括约束性指标在内的绝大多数指标能顺利完成。
  从完成情况看,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取得新成效,城市化率从2005年的56%提高到2007年的57.2%,“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万里清水河道、“乡村康庄”工程、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和沼气工程让农村生产生活得到改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积极进展,高效生态农业加速发展,工业结构调整加快,形成12个全国性制造中心和一批国内重要产业基地,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增加值年均增长15.3%,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社会民生继续改善,全面推行城乡统筹就业,非农从业人员比重由2005年的75.5%提高到2007年的79.9%,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下降,城镇“零就业家庭”基本消除,农村低保家庭就业帮扶稳步展开;文化建设全面推进,率先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省人均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等主要指标均居全国领先水平;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资源环境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效,开放型经济继续发展,体制改革创新步伐加快,经济社会开始迈向科学发展的轨道。
  
  少数指标如期完成有一定难度
  
  尽管“总成绩”喜人,但是仍有少数指标完成难度较大,主要是同节能与环保和经济结构优化有关的若干指标。
  在规划纲要设定的约束性指标中,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2007年为0.828吨标准煤,虽已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距离2010年目标值0.72吨标准煤仍有相当距离,至2007年底仅完成了规定目标的38.3%;污染减排工作形势仍然较为严峻,前两年化学需氧量平均每年下降1.55万吨,未达到进度要求。在节能降耗已经做出较大努力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幅的难度很大。同时,我省产业结构重型化的发展趋势,也进一步加大了节能降耗的难度,特别是近年来一批石化、钢铁等高耗能项目陆续投产,全省能源消费总量每年增长1000万吨以上标准煤,给节能工作带来较大压力。
  同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任务,但从实施情况看,产业结构“低、散、弱”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的预期性指标为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到2010年达到占生产总值45%的目标,但是2006年和2007年服务业比重比上一年仅分别提高0.1和0.6个百分点,进展缓慢,要达到规划目标还需要做出加倍努力。
  另外,城市化水平、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等指标,要如期完成也有一定的难度。
  
  六大举措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报告指出,随着浙江进入人均生产总值从5000美元向8000美元乃至10000美元跨越的新阶段,发展也进入了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特别是2008年以来,全省经济在保持协调较快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高度关注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经济增幅回落较大,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资源要素制约十分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保“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顺利完成,是摆在浙江人民面前的一个严肃问题。
  报告指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加快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坚持“标本兼治、保稳促调”方针,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可持续发展。
  报告还提出了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积极推进三大产业带建设、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和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抓好“三个千亿”工程、努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创业创新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六大举措,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可持续发展,尽最大努力实现规划目标任务,让“十一五”蓝图变成美好的现实。
  
  


  相关链接
  
  六大对策措施加快推进“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完成
  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制定实施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加工制造企业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延伸,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海洋新兴产业。积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健全土地承包权流转市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积极推进三大产业带建设,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按照“三带三圈一群两区”的总体布局,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着力提升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水平,深入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加快“三线一枢纽”等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大力推进温台沿海产业带建设,深化温、台两市实施规划,推动科学围涂、生态围涂和合理利用,引进发展一批高层次的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临港重化等产业项目。加快建设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进一步培育浙中城市群,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资源,努力促进生态型经济发展。
  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和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实施“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行动计划”,严格执行能效标准和环保标准,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强化公共机构和大型建筑节能,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编制实施《浙江省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循环经济“991”行动。全面开展“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加大江河水系源头生态建设力度。实施“365”节约集约用地行动,构建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
  切实抓好“三个千亿”工程,努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推进千亿基础网络、千亿惠民安康、千亿产业提升工程建设,重点构建较为完备的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网络,实施一批强塘固房、社会事业、保障救助、生态环境、帮扶致富、防灾减灾重大项目,建设一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项目。
  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创业创新的发展环境。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着力推进三大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破解一批影响我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难题。深化民营经济公平市场准入机制改革,大力推动企业重组。加强金融支撑保障力度,多途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规范和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调节,切实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努力增强广大企业信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适时推行强县扩权改革,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进一步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着眼于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普惠性,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低收入群众增收”、“公民权益依法保障”等行动计划,加快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扩大民生领域覆盖范围,确保各级财政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改善民生。
  ——摘自《关于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的说明》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