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直有听音频信号的习惯。年幼时,我每晚睡前要听妈妈讲故事。一次次的甜蜜入睡必须有甜美的声音相伴,咕咚来了,猴子捞月,三个和尚……我百听不厌。小学时,我每天准时收听收音机里播放的“小喇叭”广播。孙敬修爷爷讲的故事妙趣横生,令我午饭都吃得特别香。年龄再大一些时,我有意识地收听长篇评书连播。《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薛刚反唐》《杨家将》《岳飞传》《七侠五义》《穆桂英》等,实在太吸引人了。回想那一个个从“期待”到“满足”再到“更进一步期待”的微妙心理,真觉得是一种久违的幸福。后来,我购买了MP3和多媒体电脑,音频信号的获得就更方便了,于是,我开始听读。我喜欢聆听名家散文诵读,丁建华、乔榛、赵忠祥、焦晃、唐国强、孙道临、张家声、鲍国安等艺术家诵读的声音总是萦绕在我的耳畔。总之,我的阅读积累很大一部分源于听读,我就是听读的最大受益者。
虽然早就知道听读的重要性,但是决定在班级中对学生进行听读能力的培养、提升阅读品质的是是试验还是源于一次偶然的事件。
一次,我正在听表演艺术家焦晃朗诵的鲁迅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当时,我的身旁跟着几个孩子,其中有一些是难于静下心来读书的孩子。起初,孩子们还比较闹腾,但当焦晃那富有磁性、略带沧桑的声音响起不到20秒之后,孩子们就立刻静下来,只剩下伴有音乐的朗诵声。我有些惊诧,这样美好的学习状态是何等难求。和孩子们一样,那一次听读,我也特别认真。百草园里的虫儿,传说故事中的场景,三味书屋的布局,先生摇头晃脑背书的样子,居然活脱脱地跳将出来,好像电影般上映着。伴随着艺术家的朗诵,我和孩子们都更加入迷,大家时而紧张,时而欢笑,时而充满好奇,时而略带忧伤,情感完全融入文字所营造的情景之中。20多分钟后,散文朗诵听完了,约在5秒钟之后,孩子们才回过神来,纷纷问:“还有么?再听一遍!”这就是听读之后,孩子们的第一反应。我请他们复述内容:美女蛇,冬天的百草园,闰土捕鸟,怪哉虫儿,山海经上描绣像……这一切孩子们都能说出来。一篇未曾学习过的散文,孩子们在听读一遍过后居然能把握十之四五,这样的效果令我觉得不可思议。
上述偶然事件之后,惊喜之余,我开始对听读这种接触已久的阅读方式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研究。原来听读是那么古老、新鲜而高效的阅读方式,实施听读对儿童阅读能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大为有益。
一、历史探源,奠定听读神圣尊贵的地位
在从事阅读教学的教师群体中,阅读史较少为人提及,但鉴于阅读史对阅读教学的特殊意义,我们有必要了解其相关的知识。
先看看外国的阅读史。公元前1300年,古埃及有一个书记员正在为贵族和僧侣们大声朗读、吟诵。当时,纸张尚未问世,更谈不上书籍,人们所理解的阅读就是听读。由此看来,听读,牢牢占据着人类阅读历史的源头。随着纸张的普及,印刷术和书籍的出现,人类的阅读进入了视读(通过眼睛看文字来获取内容信息)的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在早期的阅读活动中,听读占据主导地位,且为上层贵族专享。据记载,每当古罗马的奥古斯都大帝夜不能寐的时候,总会让人为他读书或是讲故事。哲学先驱苏格拉底也一再强调“真理,只有写在听者的心上才能让他们懂得真善美,真理是听到的而不是读到的”,他甚至还希望当时的书面作品能保留口语的风格,以适应听读的需要。当时,社会上有经过专门训练的朗读者,他们能按照文章的节奏或者韵味,优雅地朗诵诗歌、散文等作品,而作品是否著名要取决于有多少读者诵读过,多少受众听读过、传扬过。那时,医生甚至会为一些特殊的病人开出这样的处方——听读某些文字作品。可见,听读的魅力是显而易见的,听读的历史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再看看中国的阅读史。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读者是帝王和负责占卜的巫师,阅读的内容就是听巫师解读占卜的结果。公元前12世纪,统治者商武丁就因为生育之事做过占卜。当时,巫师为他读的卜文大意为:丁日生,吉;庚日生,大吉。而大家熟悉的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录《论语》便是最有力的“听读为阅读之始初”的证明。孔子强调听的重要性,一生述而不著,他推崇口头表达,这个观点和苏格拉底类似,虽然二者未曾谋面,但这丝毫不影响“英雄所见略同”。总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听读是人类阅读史公认的最佳的阅读方式。
二、研究发现,确认听读是儿童重要的阅读方式
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对外在事物的认识是感性的。如果在认识外在事物的过程中,能伴随着具体的形象、独特的情感和丰富的音频信号的刺激,就能有效激发儿童阅读的兴趣,有助于理解阅读材料,接受文本内容,体悟内涵。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 38%语调 55%面部表情。总之,听读带给孩子的信息相当丰富,大大优于视读。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不少孩子上阅读课坐不住,有的表现为读写有困难,有的无法静心聆听,有的做不到耐心而细致的观察,等等,但如果在教育教学中融入故事讲述则容易引发儿童的思考,达到育人的目的。基于此,亲职教育专家吴秀笑提出了“听读合一”的教育模式,在育人的同时培养深度聆听的阅读能力。这项实验运用的是“多元智能论”与“优势智能”和“多感官学习”理论,旨在让儿童阅读时能同时调动听觉和视觉的参与,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朗读大师特雷斯认为,学生听得懂的语言,比自己看得懂的语言要丰富,即儿童听读的能力比视读能力要强得多。从“多元智能理论”来看,听读与智能发育息息相关,切入人性根本,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孩子能够听懂并理解那些相对复杂或者有趣的故事。
在当代的教育研究成果中,我们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专家在呐喊呼吁實施听读训练。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朱斯克齐的研究表明:婴儿8个月大就能聆听别人读书,并能够记住语句的内容,且还会在数个月后开口说话时表达出来。威斯康星大学专门从事语文学习研究的查普曼证实:孩子的语言学习应在人生的头一年开始,而且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听读,孩子会从深度聆听中奠定深厚的根基和阅读兴趣。美国幼教专家,北得州大学教授摩里森总结他的研究结果时说:较早接触并发展听、说、读、写能力的幼儿,上小学之后比较能够自主地阅读书籍,在学校的学业及各项表现中也会较为优秀。上述各项研究结果无一例外地注明了听读对儿童阅读水平提升的重要性,提示我们尽快开展听读训练。
三、独特优势,决定听读训练是提升儿童综合素养的有效渠道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未听读无法体会听读的好”,这就是家长在我对孩子实施听读训练后说的朴素的真心话。当我在班级中推行听读训练后,确实体会到它的独特优势和显著效果。可以说,听读直接有益于儿童的综合素养的提升。
1.听读有益儿童的身体健康
首先,听读对保护儿童的视力大有益处。据统计:全球每5秒钟就有一个人失明,每分钟就有一个孩子失明,全球有一亿两千四百万人属于低视力。当一个酷爱阅读的人看到这触目惊心的数据时,多少会有些无奈,因为用眼阅读就无法避免对视力造成伤害,但是听读就完全不存在这样的副作用。听读对儿童的骨骼和肌体发育也特别有益。阅读时间长,身体姿势调节不当,会影响儿童的骨骼发育,直接影响身体健康和形态美。而听读则无需特定姿势,以舒适为准,随时调整变换姿势。同时,听读时还可闭目养神,均匀的呼吸有益于大脑供氧。此外,还能一边听读,一边进行简单的活动,促进肢体关节的舒展灵活。当然,也不反对边听读、边锻炼,身心皆有发展。
虽然早就知道听读的重要性,但是决定在班级中对学生进行听读能力的培养、提升阅读品质的是是试验还是源于一次偶然的事件。
一次,我正在听表演艺术家焦晃朗诵的鲁迅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当时,我的身旁跟着几个孩子,其中有一些是难于静下心来读书的孩子。起初,孩子们还比较闹腾,但当焦晃那富有磁性、略带沧桑的声音响起不到20秒之后,孩子们就立刻静下来,只剩下伴有音乐的朗诵声。我有些惊诧,这样美好的学习状态是何等难求。和孩子们一样,那一次听读,我也特别认真。百草园里的虫儿,传说故事中的场景,三味书屋的布局,先生摇头晃脑背书的样子,居然活脱脱地跳将出来,好像电影般上映着。伴随着艺术家的朗诵,我和孩子们都更加入迷,大家时而紧张,时而欢笑,时而充满好奇,时而略带忧伤,情感完全融入文字所营造的情景之中。20多分钟后,散文朗诵听完了,约在5秒钟之后,孩子们才回过神来,纷纷问:“还有么?再听一遍!”这就是听读之后,孩子们的第一反应。我请他们复述内容:美女蛇,冬天的百草园,闰土捕鸟,怪哉虫儿,山海经上描绣像……这一切孩子们都能说出来。一篇未曾学习过的散文,孩子们在听读一遍过后居然能把握十之四五,这样的效果令我觉得不可思议。
上述偶然事件之后,惊喜之余,我开始对听读这种接触已久的阅读方式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研究。原来听读是那么古老、新鲜而高效的阅读方式,实施听读对儿童阅读能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大为有益。
一、历史探源,奠定听读神圣尊贵的地位
在从事阅读教学的教师群体中,阅读史较少为人提及,但鉴于阅读史对阅读教学的特殊意义,我们有必要了解其相关的知识。
先看看外国的阅读史。公元前1300年,古埃及有一个书记员正在为贵族和僧侣们大声朗读、吟诵。当时,纸张尚未问世,更谈不上书籍,人们所理解的阅读就是听读。由此看来,听读,牢牢占据着人类阅读历史的源头。随着纸张的普及,印刷术和书籍的出现,人类的阅读进入了视读(通过眼睛看文字来获取内容信息)的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在早期的阅读活动中,听读占据主导地位,且为上层贵族专享。据记载,每当古罗马的奥古斯都大帝夜不能寐的时候,总会让人为他读书或是讲故事。哲学先驱苏格拉底也一再强调“真理,只有写在听者的心上才能让他们懂得真善美,真理是听到的而不是读到的”,他甚至还希望当时的书面作品能保留口语的风格,以适应听读的需要。当时,社会上有经过专门训练的朗读者,他们能按照文章的节奏或者韵味,优雅地朗诵诗歌、散文等作品,而作品是否著名要取决于有多少读者诵读过,多少受众听读过、传扬过。那时,医生甚至会为一些特殊的病人开出这样的处方——听读某些文字作品。可见,听读的魅力是显而易见的,听读的历史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再看看中国的阅读史。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读者是帝王和负责占卜的巫师,阅读的内容就是听巫师解读占卜的结果。公元前12世纪,统治者商武丁就因为生育之事做过占卜。当时,巫师为他读的卜文大意为:丁日生,吉;庚日生,大吉。而大家熟悉的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录《论语》便是最有力的“听读为阅读之始初”的证明。孔子强调听的重要性,一生述而不著,他推崇口头表达,这个观点和苏格拉底类似,虽然二者未曾谋面,但这丝毫不影响“英雄所见略同”。总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听读是人类阅读史公认的最佳的阅读方式。
二、研究发现,确认听读是儿童重要的阅读方式
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对外在事物的认识是感性的。如果在认识外在事物的过程中,能伴随着具体的形象、独特的情感和丰富的音频信号的刺激,就能有效激发儿童阅读的兴趣,有助于理解阅读材料,接受文本内容,体悟内涵。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 38%语调 55%面部表情。总之,听读带给孩子的信息相当丰富,大大优于视读。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不少孩子上阅读课坐不住,有的表现为读写有困难,有的无法静心聆听,有的做不到耐心而细致的观察,等等,但如果在教育教学中融入故事讲述则容易引发儿童的思考,达到育人的目的。基于此,亲职教育专家吴秀笑提出了“听读合一”的教育模式,在育人的同时培养深度聆听的阅读能力。这项实验运用的是“多元智能论”与“优势智能”和“多感官学习”理论,旨在让儿童阅读时能同时调动听觉和视觉的参与,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朗读大师特雷斯认为,学生听得懂的语言,比自己看得懂的语言要丰富,即儿童听读的能力比视读能力要强得多。从“多元智能理论”来看,听读与智能发育息息相关,切入人性根本,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孩子能够听懂并理解那些相对复杂或者有趣的故事。
在当代的教育研究成果中,我们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专家在呐喊呼吁實施听读训练。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朱斯克齐的研究表明:婴儿8个月大就能聆听别人读书,并能够记住语句的内容,且还会在数个月后开口说话时表达出来。威斯康星大学专门从事语文学习研究的查普曼证实:孩子的语言学习应在人生的头一年开始,而且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听读,孩子会从深度聆听中奠定深厚的根基和阅读兴趣。美国幼教专家,北得州大学教授摩里森总结他的研究结果时说:较早接触并发展听、说、读、写能力的幼儿,上小学之后比较能够自主地阅读书籍,在学校的学业及各项表现中也会较为优秀。上述各项研究结果无一例外地注明了听读对儿童阅读水平提升的重要性,提示我们尽快开展听读训练。
三、独特优势,决定听读训练是提升儿童综合素养的有效渠道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未听读无法体会听读的好”,这就是家长在我对孩子实施听读训练后说的朴素的真心话。当我在班级中推行听读训练后,确实体会到它的独特优势和显著效果。可以说,听读直接有益于儿童的综合素养的提升。
1.听读有益儿童的身体健康
首先,听读对保护儿童的视力大有益处。据统计:全球每5秒钟就有一个人失明,每分钟就有一个孩子失明,全球有一亿两千四百万人属于低视力。当一个酷爱阅读的人看到这触目惊心的数据时,多少会有些无奈,因为用眼阅读就无法避免对视力造成伤害,但是听读就完全不存在这样的副作用。听读对儿童的骨骼和肌体发育也特别有益。阅读时间长,身体姿势调节不当,会影响儿童的骨骼发育,直接影响身体健康和形态美。而听读则无需特定姿势,以舒适为准,随时调整变换姿势。同时,听读时还可闭目养神,均匀的呼吸有益于大脑供氧。此外,还能一边听读,一边进行简单的活动,促进肢体关节的舒展灵活。当然,也不反对边听读、边锻炼,身心皆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