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出背景】
在上班的第二个年头,我接收了高二(5)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因为是理科班的缘故,加之男生又多对语文不够重视,上课气氛远没有文科班活跃,学生上课积极性很低,特别在我听了其他班级的语文课后我更加对这点深信不疑。但是我在本月的十三号给他们上的《道士塔》,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们畅所欲言。
【过程描述】
一、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在最短的时间内引起学生们的上课的欲望。
在一个学生完成了课前五分钟的表演后,我就对学生说:“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大家喜欢旅游吗?”学生大声地回答到:“喜欢!”然后我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得五花八门,我总结到旅游是快乐的,看到学生们点点头。我就接着说“当代文人余秋雨的旅途却是沉重的,他将他途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成著名的《文化苦旅》。他到过敦煌,为敦煌的辉煌感动过,但更多的是为它的那段伤心岁月扼腕叹息。于是愤笔写了两篇关于敦煌的文章,一篇是《莫高窟》,另一篇便是今天要学的《道士塔》”。顺势板书题目,将学生带入新课。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敦煌文化的荣辱沧桑,以激起他们的爱国情绪。
接着我就引领着学生一同随着作者走进敦煌,感受敦煌文化的荣辱沧桑。敦煌是个神秘的地方,更是一个富有的地方。那里有中国宝贵的文化宝藏。接着我介绍敦煌文化、敦煌学的内容,然后以“令人深深遗憾的是”转入讲解敦煌的辉煌遭列强掳掠的触目惊心的历史。“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我讲的情绪激昂,学生在我的带领下快速进入了气愤的氛围。
三、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这是民族文化的劫难,是一个令有识之士痛心疾首的悲剧。让学生默读课文3分钟,从文中找出一个字或一个句子概括作者的感情。
学生们兴趣盎然地默读着课文,很快地找到了答案,甚至个别学生在要他们找字的话音刚落就说出了答案。(我好恨/恨)
于是我因势力导,“作者是恨,那他恨谁”?学生几乎不有困难地找到了三类人-——王道士、中国官员及政府、外国侵略者。
本文的重难点就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于是我分类讲解。重点讲解王道士,“王道士是怎样的一个人?”让学生思考、讨论并从文章找出语句印证。前后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为了防止一些同学投机心理,我特意安排成小组讨论后,随机叫学生发言。这样全班学生的参与性很强,这样课堂气氛很积极。
在讨论完王道士的形象后,我问学生,“作者描写中国官员与外国列强上用了什么手法?”学生思考片刻,全班异口同声到“对比”。在此基础上,我问他们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同桌讨论。
三个对象都分析后,我问学生“文物流失谁之过?”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发言的欲望很强,最后我将此问题深入,不是王道士一个人的过错,要怪就怪那个无能的政府,那个无奈的时代。
快要下课了,我小结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本课增强保护文化的意识。同时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翻阅语文读本《莫高窟》。
【分析与反思】
课堂气氛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景氛围。这种氛围如果是和谐融洽、平等民主的,就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个好的教师能够创设一种愉悦、和谐、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能够平等对话,完成情感交流;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能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和时空;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会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道士塔》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使课堂气氛充满了人文情怀。
一、在讨论中体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赋予课堂教学新的内涵,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新课程理想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可见,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也是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同时,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因此,教师要站在教学艺术境 界的高一层,在课堂“指点江山”,在课外“激扬文字”,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和风格,体现自身的创造价值和人性魅力。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变。主要体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课堂教学充满悬念,充分让学生的智力接受挑战,让学生的潜能如花绽放,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结合我们班学生重思考但不爱发言表现自己的特性出发,而且经过观察,学生特别欢迎学生上台发言。在上《道士塔》的设计过程是通过以激情感染学生和让学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
二、在讨论中焕发生命活力
新课程理想课堂的境界,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所谓活力,即师生生命的创造力,其课堂特征是: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应是向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理想课堂就是磁力、张力、活力的和谐,且能用知识激活知识,用生命激扬生命,用心灵激动心灵,用人格激励人格;理想课堂就是能透过活泼的氛围、活跃的思维和活生生的教学环节,无处不见鲜活的生命在律动、在交融、在成长,无时不见活灵的智慧在闪现、在流动、在焕发异彩。
此次课堂的亮点是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打通课堂的壁壘,制造课堂的热能效应,将学习活动立体化,极大地拓展学习的外延,让学生积累文化,积淀精神。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
三、在讨论中激发主体意识,将思维开阔
通过本次教学,我也明白了预习对于上好课,活跃课堂功不可没。课前的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发挥主体意识。而课堂讨论与上台发言,就在调动了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在这样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上,学生更有利于学生激发主体意识,开阔思维。
《道士塔》这课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高中学生的性质,也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课堂教学理念。
在上班的第二个年头,我接收了高二(5)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因为是理科班的缘故,加之男生又多对语文不够重视,上课气氛远没有文科班活跃,学生上课积极性很低,特别在我听了其他班级的语文课后我更加对这点深信不疑。但是我在本月的十三号给他们上的《道士塔》,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们畅所欲言。
【过程描述】
一、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在最短的时间内引起学生们的上课的欲望。
在一个学生完成了课前五分钟的表演后,我就对学生说:“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大家喜欢旅游吗?”学生大声地回答到:“喜欢!”然后我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得五花八门,我总结到旅游是快乐的,看到学生们点点头。我就接着说“当代文人余秋雨的旅途却是沉重的,他将他途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成著名的《文化苦旅》。他到过敦煌,为敦煌的辉煌感动过,但更多的是为它的那段伤心岁月扼腕叹息。于是愤笔写了两篇关于敦煌的文章,一篇是《莫高窟》,另一篇便是今天要学的《道士塔》”。顺势板书题目,将学生带入新课。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敦煌文化的荣辱沧桑,以激起他们的爱国情绪。
接着我就引领着学生一同随着作者走进敦煌,感受敦煌文化的荣辱沧桑。敦煌是个神秘的地方,更是一个富有的地方。那里有中国宝贵的文化宝藏。接着我介绍敦煌文化、敦煌学的内容,然后以“令人深深遗憾的是”转入讲解敦煌的辉煌遭列强掳掠的触目惊心的历史。“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我讲的情绪激昂,学生在我的带领下快速进入了气愤的氛围。
三、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这是民族文化的劫难,是一个令有识之士痛心疾首的悲剧。让学生默读课文3分钟,从文中找出一个字或一个句子概括作者的感情。
学生们兴趣盎然地默读着课文,很快地找到了答案,甚至个别学生在要他们找字的话音刚落就说出了答案。(我好恨/恨)
于是我因势力导,“作者是恨,那他恨谁”?学生几乎不有困难地找到了三类人-——王道士、中国官员及政府、外国侵略者。
本文的重难点就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于是我分类讲解。重点讲解王道士,“王道士是怎样的一个人?”让学生思考、讨论并从文章找出语句印证。前后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为了防止一些同学投机心理,我特意安排成小组讨论后,随机叫学生发言。这样全班学生的参与性很强,这样课堂气氛很积极。
在讨论完王道士的形象后,我问学生,“作者描写中国官员与外国列强上用了什么手法?”学生思考片刻,全班异口同声到“对比”。在此基础上,我问他们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同桌讨论。
三个对象都分析后,我问学生“文物流失谁之过?”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发言的欲望很强,最后我将此问题深入,不是王道士一个人的过错,要怪就怪那个无能的政府,那个无奈的时代。
快要下课了,我小结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本课增强保护文化的意识。同时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翻阅语文读本《莫高窟》。
【分析与反思】
课堂气氛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景氛围。这种氛围如果是和谐融洽、平等民主的,就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个好的教师能够创设一种愉悦、和谐、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能够平等对话,完成情感交流;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能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和时空;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会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道士塔》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使课堂气氛充满了人文情怀。
一、在讨论中体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赋予课堂教学新的内涵,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新课程理想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可见,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也是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同时,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因此,教师要站在教学艺术境 界的高一层,在课堂“指点江山”,在课外“激扬文字”,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和风格,体现自身的创造价值和人性魅力。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变。主要体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课堂教学充满悬念,充分让学生的智力接受挑战,让学生的潜能如花绽放,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结合我们班学生重思考但不爱发言表现自己的特性出发,而且经过观察,学生特别欢迎学生上台发言。在上《道士塔》的设计过程是通过以激情感染学生和让学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
二、在讨论中焕发生命活力
新课程理想课堂的境界,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所谓活力,即师生生命的创造力,其课堂特征是: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应是向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理想课堂就是磁力、张力、活力的和谐,且能用知识激活知识,用生命激扬生命,用心灵激动心灵,用人格激励人格;理想课堂就是能透过活泼的氛围、活跃的思维和活生生的教学环节,无处不见鲜活的生命在律动、在交融、在成长,无时不见活灵的智慧在闪现、在流动、在焕发异彩。
此次课堂的亮点是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打通课堂的壁壘,制造课堂的热能效应,将学习活动立体化,极大地拓展学习的外延,让学生积累文化,积淀精神。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
三、在讨论中激发主体意识,将思维开阔
通过本次教学,我也明白了预习对于上好课,活跃课堂功不可没。课前的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发挥主体意识。而课堂讨论与上台发言,就在调动了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在这样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上,学生更有利于学生激发主体意识,开阔思维。
《道士塔》这课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高中学生的性质,也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课堂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