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上学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5657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厌倦每周40个小时的枯燥工作,父亲在1972年时辞去了当时在出版社的工作。那时,父母刚刚30岁出头,按照父亲现在的回忆,当时两人“仍想探索整个世界”,于是他们买了6张去欧洲的单程机票,带着四个不足7岁的孩子,以及仅有的3000美元资产便上路了。年轻而又富于理想化的他们,认为可以让这段旅程成为我们的“移动课堂”。
  在这之后的4年中,父母践行着他们“自由自在的存在方式”,带领我们游历了西班牙、英格兰以及墨西哥,并最后定居在圣路易斯。因为父亲忙于写书,所以教育四个孩子—玛丽、詹姆士、约翰以及我的任务就落在了母亲的身上。
  大多数时间里,因为年纪过小,我只是跟在哥哥姐姐后面学些皮毛。但时至今日,我仍然记得4岁时,我们和母亲在墨西哥郊外上的一堂课。在绿色葱茏的园林里,我们彼此聊天欢笑,母亲不仅不会像个学校老师一样让我们保持安静,而且还会引领我们去观察周围,建议我们画下看到的事物,比如流浪的墨西哥艺人、躺在杂货铺门口的大狗,以及和我们年纪相仿却在街边兜售口香糖的当地儿童。
  
  放任与自由
  除了传统的写作、历史以及地理课,我们也会在体育课上跟随父亲练习瑜伽。一天的课程结束后,我们还可以走上街头,自己去发掘、感受当地的环境与生活。在标准化的教育模式中,一天的课程里仅有几个间歇时段。但在我们家庭教育过程中,正如母亲后来在《纽约时报杂志》中所写的那样,“孩子与父母共同旅行,接受的教育和普通学校的完全不同”。
  母亲的这篇文章刊载于1975年10月19日,并在当时掀起了轩然大波。因为在那个年代,家庭教育仍被视为一种相当另类的教育方式。在这篇文章中,母亲这样记录了我们一天的课程表:
  当时很多预备学校都受到了母亲课程安排的启发。在一天的学习中,母亲使用的是简单的拼写以及数学课本,书店里就能买到。家里还常年堆着一整摞不停更换的书籍,我们可以随时阅读。此外,可供家庭教育的资源非常稀少。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网,人们也不可能像现在一样,上网搜索可用的课程计划。在当时,家庭教育仍被视为违法行径。直到1993年,这种教育方式才被美国50个州定为合法行为。在文章中,母亲描述了她的教育方式:“他们按照自身的步调学习,不用完成任何作业。我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学习。”
  母亲的文章一经刊载,杂志社的编辑们便收到了大量来信,读者们纷纷表达了他们的担心,怀疑我们可能未来无法适应真实的世界,或就此注定成为社交无能儿以及学习上的后进生,我和哥哥姐姐们现在仍然能听到类似的质疑声。在如今这个“虎妈”盛行的年代,父母们倾向于对孩子施行严加管教,但同时又容易出现过度保护的现象。没有人能够理解,我们的父母当时怎么敢“自由放任”孩子的教育和成长。
  我的母亲帕特来自纽约的布朗克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她与我的父亲杰克在纽约的一家小型出版社相识。两人在认识6个月之后结婚,至今已经共同生活了47年。
  我的父母真正信奉的是反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当时,家庭教育是一块几乎未经开垦的领域。父亲之所以受到家庭教育的吸引,是因为之前16年的正常学校教育让他感觉“堵得慌”。他说:“我那时是个穷学生,学校是我获得教育的唯一选择。”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免于承受普通教育给他带来的压抑感,父亲在第一个孩子玛丽即将出世之际,决定让自己所有的子女都接受家庭教育。“我们是教育无政府主义者。”他说。
  作为一个在校期间的全A优等生,母亲的观点则更加系统。她阅读过教育改革理论家A.S.尼尔(A. S. Neill)的著作,后者的教育理论对母亲产生了深刻影响。尼尔于1921年开办的夏山学校在现代教育史上十分著名,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以及“因材施教的典范”。尼尔的理论点醒了母亲,使她对传统的教育方式产生了质疑。
  教育学家约翰·霍尔特(John Holt)的著作也影响了母亲。霍尔特认为,如果强迫孩子学习便会改变他们的个性,他主张建立一个激励的环境,促进孩子们追寻自己的兴趣,并按照自身的步调进行学习。在霍尔特观点中,这种做法被称为“自主学习”。
  母亲说:“比起那种关在屋子里学上一整天的学校教育模式,孩子们应该得到更好的教育方法。”在读过伊凡·伊里奇(Ivan Illich)的著作《废除学校的社会》之后,母亲的观点更加明晰起来。所以,当5岁的玛丽即将进入幼儿园时,母亲并没有给她报名。“我把她带到纽约当地一间公共学校参观。当时我们非常震惊,因为那个学校简直像个监狱。”母亲说。
  上世纪七十年代,家庭教育并不合法。在圣路易斯定居后,由于我和哥哥姐姐总是缺席学校的课程,社工不得不上门拜访,查看父母的子女抚养情况。母亲和父亲当时对这名社工说,如果政府强迫他们送孩子上学,他们会把对方告上法庭。在经过一番查看之后,社工对我们的情况有所了解,并建议学校校长让我们继续留在家中学习。当时,全美接受家庭教育的儿童只有1万至1.5万人。而直到1977年,美国才出现了第一份有关家庭教育的刊物。
  时至今日,虽然家庭教育仍然只受一些改革派人士的拥护,但是这种曾经一度只受到自由人士青睐的教育方式,却渐渐地得到宗教传统人士的欢迎。根据美国联邦教育部的调查,施行家庭教育的父母中,有83%的人是出于“对宗教以及道德教育的需求”。
  
  寂寞的旅程
  相较于母亲的系统化理论,父亲采取的则是自由放任的方法。在全天的课程中,他只负责茶歇、瑜伽以及西班牙语的课程。而对于责任更大的母亲来说,除了每天陪在4个孩子身边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生活。父亲忙于写作,但是成果甚微,寄给出版商的文稿经常被退回,家里也时常出现捉襟见肘的状况。
  这种情况下,我们学会了灵活应变。如果遇上受伤之类的意外事故,我们只能坐公车去医院,路上若是觉得疼痛,最多用口香糖来缓解。有一次,父亲在“越战老兵反战义卖”上花250美元买了件艺术品,虽是义举,但家里的现金却因此只剩下200美元。一开始,母亲为这件事吵了一番,但平静下来之后她说:“我知道你父亲买下那件艺术品完全是出于慷慨,他没有把钱浪费在赌博或酗酒上,而是为一桩我们都信任的义举。”
  家庭教育则是另外一桩他们两人都信任的义举。虽然受限于财政紧张,但父母总是可以将孩子的家庭教育持续下去。对母亲来说,让孩子们拥有一个能够激发创造力的环境至关重要。每天,她都会花一个小时时间对我们进行艺术教育,与此相比,很多公共教育中“艺术课”不过是个摆设。在母亲看来,艺术教育“可以让孩子们自由发挥想象”,所以当我和哥哥姐姐回想过去时,母亲的艺术教育和旅行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最为深刻的幼年记忆。
  约翰最喜欢在墨西哥旅行的时光,并总是回忆起当时坐着老旧公车到处游历的场景;詹姆士喜欢每天的茶歇时光,也记得穿着暖和厚重的毛衣在英国参观中世纪遗迹的旅行;姐姐玛丽同样最爱英国旅行的时光,我的脑中则一直记着这个场景:我们坐在旷野中,伴着身边的牧羊群,我们拿着画笔描摹远处的灰色教堂,唱诗班的歌声伴着钟声在我们耳边回响。
  但是这种常年奔波在路上的旅行也有缺点,比如需要忍受极差的交通工具,以及毫无营养的方便食品,而不停地在各处移动也容易让人觉得孤单寂寞。我们的玩伴只有自己的兄弟姐妹。姐姐玛丽总是在看书,在我的记忆中,她的脸一直都埋在少女侦探故事书里。约翰与詹姆士因为年岁相近,所以总是待在一起。而我,作为最小的孩子,只能一个人玩耍。
  后来,在受到《纳尼亚传奇》中几个兄弟姐妹探险故事的启发后,我们也把时有发生的寂寞与不停奔波想象成是冒险的代价。而在圣路易斯定居之后,我们的“冒险”换成了更为现实的事情:詹姆士最喜欢在父母不在的时候,照着儿童百科全书进行科学实验,玛丽则偏爱独处,喜好阅读和制作果酱。
  到了1976年,父母创办了一份文学双月刊,并开设了一家艺术电影院,但是两人仍旧没有固定工作。虽然他们可以说服社工让学校允许我们接受家庭教育,但金钱却并非一个简单的问题。在经历了六年的家庭教育之后,父母开始着手寻找全职工作,而我们向传统教育的转换也就此开始。
  
  学校里的迷惘
  当时适逢圣路易斯推广分布式教育模式,并开设了几家专注特长教育的学校。父母认为这种学校可能更为先进,所以很快便为我们报了名。詹姆士和我进入了注重数学和理学的学校,玛丽和约翰则进入了表演艺术学校。
  开学前一夜,我们并没有对即将到来的学校生活感到恐惧,反而怀有十足的期待。约翰回忆说,对那时的我们来说,进入学校就如同“之前搬去墨西哥或者英格兰一样”,是又一次全新的冒险。詹姆士也自信满满,认为之前的家庭教育能够让我们在学校脱颖而出。
  于是,在一个9月初的早晨,父母开着车送我们去往各自的学校。但是出乎我们意料的是,跟着父亲练习瑜伽与在学校上一堂真正的体育课完全不同,而挤满学生的午餐食堂也着实让我们吃了一惊,我们心中渐渐生出一种迷惘感。玛丽回忆说:“当时我以为自己的着装已经相当不错,但没想到同年级的孩子都穿着齐柏林飞艇乐队的T恤及仔裤。”
  学校生活与我们之前另类的家庭教育大相径庭。约翰还记得当他坐在教室里时,一直在问自己:“难道每天我都要坐在同一个座位上吗?”而他也因为不会背乘法表,而被授课老师点名批评。我们因为与众不同的说话和行为方式,在学校渐渐成为了同学眼中的“怪人”。
  1978年,在一次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的采访中,主持人不断向我的母亲发问,质疑接受家庭教育的孩子是否能够从容地融入社会生活,并认为如果不与同年龄的儿童进行接触,以及经历所有必须的人生考验,那么孩子将不可能完全做到独立,当他们长大成人后,也无法承受现实世界的残酷。
  母亲的回答是:“我不认为孩子们只有在承受了不好的学校环境后,才能变得更加主动从容。”虽然这是一个相当得体的答复,但不幸的是,“不好的学校环境”确实给我们几个孩子(尤其是约翰和詹姆士)带来了巨大的考验。约翰回忆说:“我那时很稚嫩,刚进学校的头几天总是被其他孩子欺负。”
  相比于母亲,詹姆士倒很能认同那位电台主持人的观点。他说:“我从来没和其他孩子一起相处过。我们四个人从不会威胁对方,所以我也没学会怎样挺身保护自己。”
  之前母亲一直担忧,一旦孩子们都去了学校,那么她就失去了自我身份认知。但事实是,她的新工作顺风顺水,而我们几个孩子却成了丧失自我的人。玛丽从没告诉过任何人她曾经接受过家庭教育。“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你不想与众不同,只希望能够融入众人之中。”所以,她很快适应了学校的生活,甚至对其中的一些规矩喜爱有加;而约翰也在众人的欺负中,渐渐学会了反击和保护自己;詹姆士则靠着模仿其他孩子的做法,融入了学校生活。“我永远不会成为最受欢迎的那个孩子,但好在终于结识了几个朋友。”他说。
  在学习方面,我们几个表现各异。玛丽不费吹灰之力便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约翰在老师的帮助下,不断练习乘法表,詹姆士在科学与历史上表现优异,但是却在阅读方面遇到困难。他回忆说,自己当时压力很大,因为根本就不懂很多词语的意思。时至今日,詹姆士仍旧十分希望父母当年能够给予他更多的阅读教育。“那样会使我的人生更加轻松些。因为无法在学校里表现得更好,我一度相当抑郁。”他说。
  而上述这些问题的起因,都可以追溯至母亲的自发性教育观点。正如母亲自己所说,她一开始能够严格遵守每天的课程安排,但是渐渐便松散下来。一旦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母亲就会将课程中断。甚至连父母开设艺术影院的过程,也成了我们的学习对象。这种随意的教学方式无法帮助孩子养成严谨一致的习惯,也不能打好基础。
  A.S.尼尔认为,一个孩子应该拥有自己的人生,“而非父母期待的人生”。我父母的家庭教育或许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但这并非大事。最终,我们每个人都安定了下来,甚至于我那秉持“自由放任”态度的父亲,也最终成为一名成功的作家。与人们当年的担忧完全相反﹐我们四个兄弟姐妹没有一个成为“社交无能儿”或学校里的后进生,我们当中有三个人毕业于优秀大学。玛丽现在是一家广告公司的合伙人,詹姆士克服了阅读与拼写的问题,并先后成为几家主要报刊的首席编辑;我则与父亲一样,成了一名作家,还是一名剧作家。但与父亲不同的是,我相当喜欢自己在学校里的16年时光。
  约翰的人生道路走得稍微曲折一些,虽然进入了大学﹐但他中途辍学多次﹐最后完全放弃了学业。离开学校后,约翰在一间超市里做了一段时间的搬运工,下午没有工作的时候便躺在床上看电视。经历了一段这样的岁月后﹐约翰后来终于打起精神,在父亲的帮助下觅得一份工作,并转向计算机行业。他现在是一名成功的地产开发商。
  非主流的教育试验结束了,但在父亲看来,这是他最珍藏的记忆,“不会因任何人或任何事而改变”。“至少我带领你们进行了一场冒险,而这段冒险并没有给任何人带来伤害。”他说。
  母亲也在杂志文章中总结说,家庭教育体现了她最为珍视的信仰。“孩子的人生不是产品,不能因社会、学校或工作环境而被模式化。”时至今日,母亲仍认为当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她说:“你们都很幸福,也很好地适应了社会,兄弟姐妹之间感情深厚。除此以外,我还奢求什么?”
其他文献
名字像越南人,长得像日本人,口音像台湾人,护照是美国人,其实是党的人。  网上有段子这样调侃阮次山。  寥寥数语,不无质疑之意,却也勾勒出阮次山的基本人生经历:大陆出生,童年曾在越南,后在台湾成长,留学美国后变身美籍华人。  阮次山,凤凰卫视资讯台总编辑、首席时事评论员,曾访问过江泽民、科菲·安南、希拉里、鲍威尔、托尼·布莱尔、卡扎菲、内贾德等多国政要。  这些经历为他在国内积累了影响力。但也因为
陈慧如  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社会科学系,现为自由编剧和特约记者,创作剧本包括《痞子英雄》、《爱上爱新啦罗》等。曾任台湾《商业周刊》资深记者。  在近来的“个人出书”范畴内,值得注意的—项是企业家个人传记,而这里要谈的,则是企业家自掏腰包付费出版的传记书籍。与其说这是报道书籍,不如说它其实就是一种公关宣传手册。    近十年,网络的崛起造成了出版业的大幅萎缩,尤其是当人人都能在家写博客,人人都能是影响
一百年前,哈尔滨有个澡堂师傅李彦青,因为把曹锟的背擦得很爽,最终混上了总统府庶务长,成功地穿越脏兮兮的浴巾,进入上流社会。今人只知擦鞋,却不晓得隔着皮革蹭来蹭去早已过时,若想进入金光大道,还是肉体摩擦来得见效。话说李师傅用毛巾搓出一条直达天庭的泥路后,甚拽,连仆人都拽,冯玉祥率军杀入京城时直扑曹锟,有人拂晓急电李公馆报信说十万火急,仆人骂曰李六爷刚睡下,就算杀头的事也要等天明再说。几分钟后冯军破门
我们从“文革”歌曲中找不到对于个人尊严的讴歌,对于政府权力的警惕,对于私人利益与情感的维护。今天重唱它们的时候,我们自然是要抱持一份警惕。    1970年我十岁,由于家庭落难,回到了当时属于烟台地区的牟平县农村老家。那时候,“文革”最急风暴雨的阶段已经过去,不过,所谓“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还是一浪高过一浪。教育战线当然属于这场革命的最前线了。课本里都是革命内容,像语文,除了毛主席的文章和诗词,
这一届的高交会,机器人是热点。其中一个明星,可以模仿人的动作。可惜的是,现场示范时,据说因为示范者的动作太复杂,结果机器人卡壳了。但有了这样的现实作铺垫,再去看《铁甲钢拳》,会觉得这电影科幻得也许并不离谱。  故事元素很丰富,机器人拳击也新鲜刺激,一路讲来,没有断点。灯光开启,观众可以心满意足地起身离座。就像齐秦的那首《大约在冬季》,似乎并没有一句特别优美的旋律,但又胜在每一句似乎也都没有瑕疵,于
凡事有两面。就犹如这个雪花飞舞的冬季,有人身体冻僵,有人却欣赏到雪花带来的美感和浪漫。在这场史无前例的网络整风运动中,无数网站关门、无数网友少了BT下载的乐趣,但也总有人能从这场严冬中看到生机盎然,他们正积极迎接着自己的新春天。    盗版业“野百合也有春天”    跨入2010年,张庆就碰到了一件倒霉事,元旦假期的第二天,他辛苦办了,三年的团购网站,突然被重庆电信封  几天后,张庆才知道他赶上了
一枚意外的罗马世锦赛800米自由泳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张琳迅速被看做是“黄皮肤”在“白皮肤”的统治领域里扬眉吐气,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全民偶像”。  每次离京打比赛,张琳都会拖着一个磨得有些斑驳的白色行李箱。箱子里有他必须的“秘密武器”:泳裤、泳镜、泳帽、澳洲产的绵羊油、MP3、一团海绵块、两个夹板。  世锦赛结束后不久,这个行李箱里多出了一本新书一一《新东方英语》。“我只能在训练完了之后学习,我希
观赏鱼中兰寿和锦鲤算是极品了。一尾好的锦鲤,价值低则几千,高则几十万元人民币。一万条金鱼苗里可能只有一条价值几千,而其他可能一元都不到。一条好的兰寿鱼可能前后百年都再也见不到。一尾美丽锦鲤的炼成必然是经由初生时的万里挑一到长达几十年的心血投入,方显出独特的审美情趣。    每个资深兰寿玩家都是在无数金鱼的尸骸上炼成的    也许一万条鱼苗里只有一条价值几千,而其他可能一元都不到。因此,一条好鱼的培
10年的微软打拼历程、4年的“盛大网络”变奏曲、10亿“转会费”加盟新华都,唐骏总是与“首富”最有缘的人。而这次,这个“打工皇帝”的蓝图则是让老板陈发树成为中国的巴菲特。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65层。从宽阔明亮的落地窗向外望去,整个陆家嘴的繁荣气派尽收眼底。东方明珠塔近在咫尺,在阳光的映衬下,投射出灰暗的不规则的光影。  毅然告别陈天桥、入主福建新华都集团一年有余的中国“打工皇帝”唐骏,盘踞在这
今年的中科院院士评选,在初选阶段,此前呼声极高的北大著名生物学家饶毅就出局。饶毅回国前,在美国西北大学任讲座教授,系这些年海归学者中的佼佼者。他的落选,在网上引起一片惊叹。随后,饶毅宣布,从此以后,不再参加院士的评选。  其实,饶毅的落选,在某些人看来,是意料之中的事。因为此前他曾放言批评中国的科研体制,说科研基金的取得,不是靠科研,而是靠走关系。其实,在当今之世,饶毅这样老老实实做学问的人,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