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思维而教

来源 :湖北教育·科学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stguo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本质就是要发展学生的思维,打造真正训练思维的科学课堂。如何在科学课堂上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让学生真的学起来,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为思维而教的理念。下面就本人三次教《摆》一课为例,谈谈如何为思维而教。
  《摆》的第一次教学
  在教学《摆》一课时,关于“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学生小组讨论了实验方案,教师讲解了实验方法,然后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因素进行实验。
  当汇报实验的时候,数据五花八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摆线长度,同样的摆锤,可五次测出来的结果有三个数据,无法得出实验结果,也就无法得出实验结论。最后,教师只得强行推介结论。
  这节课就这样草草结束了!
  第一次教学由于对实验的指导比较粗略,对实验的要求比较宽泛,学生的实验比较自由散漫,思维没有发展,导致第一次教学的失败。我重新设计了教学。
  《摆》的第二次教学
  师:(出示摆的装置)为了方便研究,老师做了一个摆的装置,下面来测一测这个摆在10秒钟内摆动的次数。
  (演示数摆的次数)像老师这样,把摆锤提起来,拉开一个角度,手轻轻一放,不能推,让摆锤自由下落,摆摆过去再摆回来就计作摆了一次。
  下面请同学上台测一测老师这个摆10秒钟摆多少次?
  (教师计时,一位学生操作,一位学生数次数,一位学生监督。)
  师:请各组领摆的装置,分工合作测摆的次数。
  (出示实验注意事项:第一,操作员、记数员、计时员、记录员、监督员做好分工合作。第二,摆线要拉直,与量角器平行。第三,手不能加力。第四,计时员喊“预备!开始!”视线不能离开计时器,及时喊“停”。第五,计数员听到“停”,要立刻停止计数。)
  师:在相同的时间内,摆的快慢与摆线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做出自己的预测。
  (学生交流。)
  师:预测是否正确呢?我们还需要用实验来验证。请大家小组讨论:要探究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怎么设计实验呢?
  (学生交流,填写实验单。)
  师:要想完成实验,数据的收集和记录也是非常重要的。(出示记录表)我们先来看看这张表格。看一看,每个长度的实验要做几次?每一步如何做呢?
  (出示注意事项:第一,实验过程中,是需要操作计时和数数的,无论哪个环节出错,都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所以小组成员一定要合理分工,认真仔细地做实验。第二,实验的时间定为10秒,每次实验做5遍,选择出现次数最多的那次作为最后的结果,注意控制好实验的相同条件。第三,实验的同时,做好记录,实验后整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之后学生实验,汇报数据。)
  师: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探究: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摆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各个小组可以根据兴趣商量选择一个因素进行实验探究。)
  第二次教学,在学生实验过程中由于教师指导到位,要求很细致,学生能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实验,获得了正确的实验数据,顺利地得出了结论。但课堂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升华效果不太理想。
  《摆》的第三次教学
  (课的开始环节)
  师:这是摆钟模型,摆动一次是1秒。我们把这个围绕一点来回摆动的装置叫做摆。
  这个摆钟计时准吗?我们来测一测。
  (师生共同测试, 30秒摆了42次。)
  师:这个摆钟不准,怎么校准呢?通过今天的探究学习,我们来解决调整钟摆走得快慢的问题。
  (课的结尾环节)
  师:怎么才能把摆钟校准呢?先前我们测得这个摆钟30秒摆了42次,这说明老师的钟摆是快了还是慢了呢?怎么调整钟摆呢?
  (教师故意选用较长的钟摆安装上去,然后师生合作测钟摆1分钟摆动的次数。测得1分钟摆动了68次。)
  师:1分钟摆动了68次,说明钟摆快了还是慢了?现在我们该如何调整这个钟摆呢?
  (学生群策群力,直到钟摆调整准确。)
  在第二次教学的基础上,教师紧密联系生活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
  教学反思
  通过三教《摆》这一课,让我明白:小学科学课一定要围绕“为思维而教”设计教学,从启动学生的思维到调动学生思维,再到历练学生思维,做精心的思考,实现科学课堂真正为思维而教。
  1.启动思维——为思维而教的基础
  要真正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那就要必须知道学生的现状,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科学课堂教学设计须以此为依据。在第一次教学《摆》时,怎么会出现这一让人意想不到的结果呢?究其原因,是教师太不了解学生:一是学生无法正确地使用计时器,不能准确地计时,不会调整计时器,导致实际计时不是多1秒就是少1秒;二是操作不准确,计时员喊“开始”的时候手上没能同步按下计时器的按钮,操作的同学也没能准确地松开摆,停止的时候计时员不是喊快了就是喊慢了……这一系列问题就导致了计数的错误;三是合作不默契,计时员、操作员、计数员不能准时同步,步调不一致导致测得的数据不准确。
  教师如能在教学前运用预习单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行了解摸底,同时做一做准备性实验,则会对学生的现状有准确的认识,从而就会有针对性地预设课堂,为学生课堂上的思维训练和发展打下基础,更好地启动思维。
  2.调动思维——为思维而教的核心
  小学科学课堂上要设法调动学生思维,将学思、做思相结合,调动学生的思维,让科学学习更加有效。在第二次实验设计中,首先,教师向学生示范如何测摆的摆动次数,再让学生小组合作测摆的摆动次数,最后让学生小组实验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层层递进,让学生边看边思、边学边思、边做边思,对实验的方法和技巧熟练掌握,从而获得准确的数据,保障了分析出正确的结论。其次,教师在学生具备实验能力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自主设计实验、填写记录单,让学生开动脑筋、启发思维,从而有效地调动思维。第三,学生在自主设计实验的基础上,势必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实验中,更会自觉地应用掌握的实验能力,更会想方设法探究出实验的结果。这个过程,学生的思维是不停运转的,得到了有效的訓练。
  3.历练思维——为思维而教的升华
  教师以“为思维而教”为核心,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展现“为思维而教”的课堂魅力。科学课堂上,学生思维训练的成果还需加强巩固,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科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第三次教《摆》一课时,教师以如何调准摆钟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这使得学生始终为解决摆钟准确计时的问题而不断思索,不断研究,学生的思维处于不断历练中。课的结尾师生共同合作应用本课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了调整钟摆的问题,使得学生学以致用,动脑实践,使思维训练得以巩固升华。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土桥
  中心小学(211124)??
其他文献
芬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是指芬兰于2016年颁布的《国家基础教育核心课程2014》中的环境研究。在芬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评价。芬兰小学科学课程评价分为低学段(1~2年级)评价、高学段(3~6年级)评价和6年级结业评价三个部分。  低学段评价  芬兰小学科学课程的低学段评价是对小学1~2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目标达成要求的具体说明,即通过采用学习单元的方法来支持,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目
由于低年段学生在注意力、语言表达、观察能力、科学探究意识等方面都处在初级阶段,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低年段学生的特点,提升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要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要适当开放户外考察课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科学考察能力,要开展“探究—研讨”式教学,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  把握学生特点,开展游戏化教学  组织小学低年段科学课教学,既要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又要了解他们的认知特点,再针对这些特点精心安排
在英文文献中,经常会看到大概念、核心概念、基本概念、主要概念、基本观点、核心观点、主要概括等,这些词的意义很相近。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赫德认为,组成科学课程中的概念和原理应该能够展现当代学科图景,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它们被称为核心概念。美国课程专家埃里克森认为,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核心概念位于学科中心,具有广阔的解释空间,它们源
小学科学课教学要实现学生全面参与、学习主动有效、素质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需要科学教师深度解读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下面以《制作笔筒》一课为例进行分析。  教学分析  1.教学背景  《制作笔筒》是人教鄂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制作小物品》中的第二课,本单元是本套教材的第一个工程技术单元。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认识一些简单而又常见的工具,并尝试使用这些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
大石,原名石进旺,一个魁伟俊朗的北方汉子,话语不多,目光沉静。  大石给人一种深深的厚重感。他谦和诚实,无一丝傲气但眼神中却流露出一种苍桑、坚毅的目光,一种笑傲林泉的风骨,他才气内敛而无一丝张扬跋扈,大石绝对称得上是一位实力派画家。  新古典主义  大石是一个古典主义者,就像他的画,凝重而不沉重。  他的作品魅力在哪呢?  大石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研究历代各门各派的山水画艺术,他的悟性高,历代“大家
深度教学是深入学科本质、触及学生心灵深处、体现学习过程本质的教学。在深度教学的发生过程中,学习者以高阶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批判性地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思想,建构认知,并能够迁移运用。  在具体的科学课堂中,如何实现深度教学呢?笔者在执教《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一课时,在不同班级分别试教,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旨在探索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  制造认知冲突,将思维引向深处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小学阶段学生学科素养的规定,教材编写者的职责是把这些规定变成可供学生学习的学习方案。不同的教材依据不同的学理和不同的创意设计出不同的学习方案,就像房屋建筑设计都得遵循结构力学的原理,但并不妨碍盖出的房屋可以是千姿百态的一样。  科学素养包含不同的面向。课程标准对“科学素养”做了如下的描述: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
《一切都在运动中》一课呈现了多个贴近生活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参照物,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对本课教材安排的活动进行了删选,并增加了一些教材上没有的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内容,力求帮助学生初步建构参照物的概念,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知参照物与物体运动之间的联系,并根据实际情况展开多思维角度的运动判断。  教学片段一:体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师:同学们,从视频中我们
大象版《科学》教材以《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参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借鉴国际上STEM教育政策和实践的经验,吸收了科学哲学研究领域的科学观、知识观和方法论,采取建构主义、人文主义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根据儿童认知发展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布设教学内容,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探究活动作为学习科学的主要载体,以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科学探究,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
2017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公布,促进了新一轮科学教材的调整修订。新课程标准对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及动手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进一步确立了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反对知识灌输。从一年级开设科学课,更有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青岛版《科学》(六年制和五年制)教科书在第二轮申报中,顺利地通过教育部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查。十多年来,青岛版《科学》教科书单个年级使用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