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巴赫《#g小调前奏曲与四声部赋格曲》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my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巴赫所处的年代离我们非常久远,许多人在学习巴赫的作品时,总会在对风格的把握上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文章从巴赫的《#g小调前奏曲与四声部赋格曲》入手,分析作曲家的背景、曲子的内部结构,并与古典、浪漫派典型音乐进行风格对比,从节奏、织体等关键方面谈谈它们的不同。
  关键词: 巴赫;《#g小调前奏曲与四声部赋格曲》;风格对比
  一、《#g小调前奏曲与四声部赋格曲》
  巴赫《#g小调前奏曲与四声部赋格曲》的作品编号BWV863,BWV中文译名为“巴赫作品目录”,其中的BWV 846-893为平均律钢琴曲集。
  第一次弹奏巴赫那简单轻快的小步舞曲时,老师就告诉笔者,巴赫不是个简单的人物。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大名在中外音乐界都可称得上是如雷贯耳,就连著名的作曲家贝多芬等人,对巴赫也是充满了敬仰之情。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的作品时,不禁惊叹:“他不是小溪,而是大海!”柏辽兹说过“巴赫就是巴赫,正像上帝就是上帝一样”,他觉得巴赫就是如此纯粹,誉之为音乐界的上帝。李斯特将巴赫的6首管风琴前奏曲和复格改编成了钢琴作品。为了纪念巴赫逝世100周年,在舒曼等人的支持下,1850年,一个国际性的学术机构——巴赫学会在德国成立了。时至今日,国内外大大小小的音乐考试和比赛,都将巴赫的作品列入必选曲目之一。巴赫的作品,一定有其独特之处,耐人寻味。
  巴赫,1685年出生在德国中部著名的音乐世家,年幼失去了双亲由哥哥代为照顾。他从小就对音乐有着极高的热情,向往哥哥家大量的音乐著作和曲谱,可是哥哥只教他键盘乐器,就是不允许他翻阅这些书籍。无奈他只能乘着夜深人静的时候,着迷了般疯狂地抄写,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的音乐天赋也逐渐显露。他是个有天赋又极其努力的人才,却在音乐之路上缺少伯乐,一生劳碌所得收入也只够勉勉强强维持家庭支出。巴赫生前寂寂无名,在逝世近80年后门德尔松发现他的手稿,并且安排了一场《马太受难曲》的演出。演出轰动一时,随后各方音乐家对巴赫的探索便愈发深入。
  二、#g小调的第一层面纱——前奏曲
  这首《#g小调前奏曲与四声部赋格曲》,分为前奏曲和赋格曲两部分。
  前奏曲的主题动机采用的是比较紧凑的十六分音符,形成向前推进的一股动力,随后紧跟的三个八分音符以音阶下行的方式往回收住,为下方声部的八度对答留出了空间,使得两个声部运行平衡,所要表达的情绪有起伏却又不过分。
  第3小节是主题的第三次呈现,这时候的主题没有保持原型而是开始了发展,以6个十六分音符为一组进行向下的模进,情绪一点一点暗淡下去,但这不是消极不是结束。在第5小节,中声部开始了新的诉说,和随后进入的低声部进行着对话。第8小节高声部也不甘寂寞地加入了谈话,三声部的交谈井然有序有条不紊。从第13小节开始,低声部和高声部开始了新一轮的八度对答,15小节的中声部则以倒影的形式起着烘托的作用,又为随后的高低音声部提供了新的发展素材,三个声部围绕主题动机推进,但旋律的起伏依然很小,只是小声的诉说。在22小节仅两个声部的对答,均采用十六分音符的演绎牵引着大家的情绪慢慢向前推进,此时的高声部将6个十六分音符分为两组,前一组为左手动机的倒影,后一组为动机原型和低声部平行,虽只是单一采用了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形式,但音符上的细致变化绝不影响高潮的推进。高潮出现在第25小节,作曲家极力想要表达,却依然保持着小线条的叙述方式,让听众总觉得憋着口气,心都被拽了起来。随后通过主题动机的倒影形式进行过渡,转入尾声从而结束。
  这首前奏曲,高低声部保持在两个八度之内,并极少有大跳的音符出现,情绪的呈现偏向于那种表面上波澜不惊,而内心却汹涌澎湃。听了之后,带给人一种哀伤之感,像是要失去了什么,又在努力地挽留。
  三、#g小调的第二层面纱——赋格曲
  赋格曲的主题非常明显,由三个动机组成。
  值得注意的是,高声部在对题出现之前,动机发展的答题就迫不及待地先出来了。主题第三次出现的时候,低声部出现第二对题,以切分节奏音符隐藏在中声部主题内,简单的对答却在后面多次出现。
  在第8-10、13-14小节,低声部一直采用主题的第三个动机向前推动,似乎是反复而迫切地索要着一个答案。从15小节开始的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略有重复,更加强调主题动机的意图,主题在各声部交替出现,四声部紧凑,对答自如。
  在进入再现段之前,巴赫在第21小节的地方,用动机1的倒影形式为素材,采用模进的手法,使主题的发展素材在各声部穿插,旋律线条细腻而又明显。再现部的出现和开头遥相呼应,中声部主题的出现同时伴有高低两个对题,从听觉效果上来讲,更为饱满充实。
  四、#g小调带来的感动
  《#g小调前奏曲与四声部赋格曲》是巴赫1722年完成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上卷第18首。其前奏曲带给我们淡淡的哀伤,赋格中这种哀伤的情绪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夹杂了更多的疑惑,揪着听众的心。巴赫在科腾的日子(1717-1723年),是他一生中的黄金时期,受到雇主利奥波德亲王的欣赏,在这儿的几年应该是他最快乐和心满意足的一段时光。可是,1720年他第一任妻子去世,紧接着一直照顾他的哥哥克里斯多夫也在1721年去世,不知他在创作这首作品的时候是否想起了妻子和哥哥,内心质问着上帝为何让所有的亲人都这么早离开了他,同时也理性地跟他们道别,开始新的生活。
  五、风格对比研究
  要想准确把握好巴赫的演奏风格,仅仅只是知道巴洛克风格是什么样的还不够,我们也要对之后的古典、浪漫派典型风格多加了解,区别巴赫的作品在演奏上和古典、浪漫派的不同。接下来,我们通过三首作品来简单对比:一是巴赫的《#g小调前奏曲与四声部赋格曲》,二是莫扎特的奏鸣曲K330,  三是贝多芬的《告别》奏鸣曲第一乐章。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速度比较缓慢,速度决定着曲子的风格,这首巴赫的《#g小调前奏曲与四声部赋格曲》的赋格部分,速度标示为Andante,行板。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全曲的速度非常稳定,保持在这一速度上没有变化。而莫扎特的K330则是建立在主调织体上的Allegro moderato,活泼的中速,全曲速度也很统一,但织体密集和较快的速度使整个曲子活泼幽默,极富莫扎特的诙谐风格。而贝多芬的这首浪漫派作品,引子为Adagio,柔板,转到呈示部120的速度,为了表达不同的情感,在速度上也出现了很有考究的变化。
  巴赫那时的键盘乐大多为古钢琴而作,古钢琴和現代钢琴不一样,音色清脆,琴键也比之后的钢琴浅一些,所以他的作品力度变化起伏不大,整体趋于均衡。莫扎特的作品,力度起伏介于巴洛克和浪漫派之间,主要强调旋律和伴奏的对比,多用双音连奏,音响效果比较活泼。以贝多芬为代表的浪漫派就不同了,力度对比非常大,如贝多芬《告别》奏鸣曲的第1小节和第17小节的力度标记,在很短的时间出现这样的差异,如此大的波动,对听众听觉上的冲击是非常大的。
  大家都知道,巴赫作品的原稿除了音符没有一个表情术语记号,唯一能体现风格的东西就是节奏。从巴赫这首作品可以看出,主打音型是平八、平十六以及前八后十六这些非常简单而基本的音型,只是偶有节奏变化。这些原谱中包含的信息,足以体现巴赫在稳中求变的创作风格。而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尤其是贝多芬,在节奏上的安排变化多端,再结合力度上的大胆对比,与巴洛克风格的差异非常显著。
  音乐的基本要素包括有音高、音值、音量和音色。前三个可以通过看谱获知,但音色只能依靠手指和耳朵的配合了。例如,同样一个音的弱弹,在巴洛克时期的作品,要求饱满清晰的弱,而印象派作品则要求飘渺悠长的弱。此时对于触键,就该好好思考,哪一种使用“慢而坚定,一弹到底”的方式,哪一种又是用“慢而轻柔,手腕轻提”的抚摸式触键。一个音的思考都要如此细致,况且是密密麻麻音符组成的乐曲,人们更是要绞尽脑汁地琢磨其中的奥妙,这就是音乐的魅力了。
  总之,分析巴赫的《#g小调前奏曲与四声部赋格曲》,可以了解巴赫作品的大体特点,但想要真正演奏好巴赫的钢琴曲,还要综合了解巴洛克、古典和浪漫派音乐,区分它们的不同。探究谱面以外的知识,是提升钢琴演奏水平一项必不可少的步骤。
  参考文献:
  [1]林华.我爱巴赫[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房龙.巴赫传[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3]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
   江西省中山舞蹈中等专业学校
其他文献
钢琴伴奏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一门综合的音乐表演艺术,在声乐演唱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好的钢琴伴奏可以给声乐演唱增添光彩,能够带领演唱者进入极佳的歌唱状态
近年来,各大高校相继开展音乐相关的专业课程,促进了音乐的多元化发展,培养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人才.演唱是声乐教学的主要表达形式,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摘 要:近年来,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方针进行改革,承认并强化了素质教育在人的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把素质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突出地位,素质教育实施的途径也在探索中日益增加。在众多途径中,开设中小学管乐团被很多学校和家庭所采纳和认可。学生乐团数量与日俱增,对管乐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师师范类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面临新的挑战。文章试图对高师音乐专业开展管乐团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意义进行分析,
摘 要:在艺术集体操项目的美学影响力中,编排因素占的比重较大,其次是音乐因素和服装因素。但三者必须同时提高才能在各类赛事中获得好成绩,三者完美的融合才能提高艺术集体操的艺术表现力。基此于,文章从美学角度对艺术集体操的编排美、音乐美、服装美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  关键词:艺术集体操;编排;音乐;服装;美学  艺术集体操是一项具有鲜明特色、以集体徒手表演为特点的运动项目。几年来,通过学习、借鉴、实
电声小提琴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长,是一种现代科技发展下的产物,与传统的声学提琴比较而言,其既有独特的优势也有一定的不足.文章主要分析视唱练耳训练对于电声小提琴即兴演
摘 要:“一带一路”作为国家倡议,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民族声乐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广西群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璀璨的民族声乐形式,理应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借势实现声乐艺术的发展。基于此,文章从“一带一路”多样价值的角度,系统分析了广西民族声乐发展方式,为当地民族声乐的借势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  关键词:“一带一路”;广西民族声乐;创新升级  注: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
高校音乐学专业带有专业性强、艺术实践属性明显的基本特征,音乐学理论与音乐学专业艺术实践是相互印证的关系,开展高校音乐学专业艺术实践研究对提高学生音乐技能极具现实价
摘 要:舒伯特是奥地利杰出的作曲家,是一位以优秀的歌曲创作而闻名于世的作曲家,也是创作浪漫主义歌曲的先驱,有“歌曲之王”的美誉。艺术歌曲是诗歌与声乐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在声乐教学中,艺术歌曲和歌剧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舒伯特在艺术歌曲创作上极具浪漫主义精神的创作手法,指引着艺术歌曲的发展方向,在声乐教学中起着指导和示范作用,激发了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为声乐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原生态音乐作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原生态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和价值,伴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其也面临着一定的生存危机。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声乐教育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将原生态音乐引入到高校声乐教育之中,对于高校声乐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有利于原生态音乐的发展,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
为进一步探讨飞行学员心理品质测试结果与学员飞行之关系,对三期本科飞行学员在学院学习飞行期间进行了6年的观察调查,并对心理品质成绩与飞行毕业率及技术停学率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