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文明社会倡导的德育应是公民德性或公民伦理教育。而学生阅读的美德典范应当是启迪、濡染和造就公民伦理或公民德性的经典。倡导公民伦理和公民阅读,具有十分迫切的意义。
【关键词】阅读 德育 公民伦理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101-01
当前,党和国家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提出以人为本,加强公民的遵纪守法意识,这些都需要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有所体现,这些也正是我们以往德育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专家学者们关于公民教育的积极探索,不应理解为要用公民教育取代思想品德课,而应理解为探索对当前德育的积极完善和补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谈到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特别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梳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由此可见,在我国,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已不是探索和讨论的问题,而是在学校如何实施的问题。纲要中特别提出“公民意识教育”,也区别与泛泛地提公民教育。培养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正是公民教育的两个基本点。权利意识重在确立公民的价值基础,参与意识重在生成积极负责的公民。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公民教育时有一种自觉的定位意识。
有了这样的自觉定位意识,我们就会发现,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现代教育的两大支柱,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都着眼于好人的培养,只不过公民教育更侧重与政治人的维度,而道德教育更侧重于道德人的维度。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当然无法截然分开,但正如人们所意识到的,千百年来我们这个民族从来不缺乏德性高洁之士,但为什么这些德性高洁之士始终只是臣民、“私民”呢?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德性高洁之士只有义务而没有权利,在于我们没有公民教育!可见,仅有道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一方面,我们要意识到,在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并不存在谁要取代谁的所谓对立思维。另一方面,二者之中又需要以公民教育为重点。
公民教育不仅是现代教育的灵魂所在,更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支柱。人類文明的发展历程,说到底就是人性与灾难之间竞赛的结果,公民教育的价值就在于确保人性尊严和良知在这场竞赛中笑到最后。那么,如何培养合格的现代中国公民呢?
道德启蒙对于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意义。我想,还有两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一是阅读与德性成长的关系;二是如何在当下的语境中理解美德典范。
这里所说的阅读不是一般的知识性阅读,主要是指具有文化意蕴、文学意味的阅读。不一定只是文学阅读,凡是具有“诗”(诗意)、“史”(史韵)、“思”(理趣)的“文化阅读”,包括历史、哲学、科学、数学等方面的文化阅读,都能深刻持久地影响学生气质斯文、灵魂淳朴、童心不灭,而由他发出的道德指引给人的现实生活带来光亮和希望,而且激发人的道德反省和自觉,由感性而理性,加深道德的积淀。
有人希望通过阅读儒家经典来拯救时代的思想道德危机,对此我是很怀疑的。事实上,100年间的尊孔读经运动都是以偃旗息鼓而告终。道理很简单,传统礼教与道德文化从根本上宣扬的是一套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主张,他的一套核心价值观念——“修齐治平”说,不过是一套专制、禁欲、人伦主义的政治化道德系统,他所造就的封闭、依附、奴性等国民劣根性对现代文明的巨大妨碍是显而易见的。当然,传统思想道德文化并非没有可取之处,但需要我们仔细整理,以适应、完善现代文明的变革与发展。
相行之下,有一种美德主义的德育主张看上去更为人所称道。美国前教育部长威廉·贝内特是这方面的代表,他曾编著过一本《美德书》,希望把人类那些彰显高尚品质,如同情、自律、责任、友谊、信念等的美德故事呈现在学生面前。美德伦理注重的是人格理想完善基础上道德的圆满实现,他要求个人在遭遇权利与义务、欲望与理性等矛盾冲突时,放弃或牺牲个人的利益,以服从社群的义务或利益,充分彰显了人性的尊严和高尚。美德伦理对成长中的学生走向未来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把这种伦理称之为“公民伦理”或“公民德性”。我们认为,现代文明社会倡导的德育应是公民德性或公民伦理教育。而学生阅读的美德典范应是启迪、濡染和造就公民伦理或公民德性的经典。
倡导公民伦理和公民阅读,具有十分迫切的意义。热捧传统文化的人可能忽视了一个简单的事实,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始终存在公民权威化的缺位,以至梁启超发出了这样的喟叹:“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直至今天,仍有不少中国人认为公共事务就是政府的责任,与个人无关。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20世纪初,在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失败、经济政治强国梦破碎之后,许多仁人志士试图通过国民性启蒙与改造探索中国的出路。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梳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其实就是向我们发出的最强烈的时代召唤!
社会主义公民观念不可能从天而降,它会自觉积极地吸取人类优秀的思想财富。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答中外记者问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基于此,我借用中国本土道德文化中的“修齐治平”提出一个重建民国精神的新“五爱”说或新“修齐治平”说,即爱自己、爱亲人、爱大家、爱祖国、爱人类。
政治思想教育说到底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不能空讲信仰和理想。政治思想教育最怕的是学了不信,只说不做,应付考试。如何让政治思想教育入心入脑,让人身体力行,这不仅是中国教育工作者的难题,也是世界教育工作者的难题。当一个老人摔倒在地,你扶不扶?过去我们常说这是考问一个人的良心,今天我们应当说,这也是在考问一个人的公民意识。显然,在公民教育问题上,应当根据我国的国情,取他人之长,在“公民意识教育”上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一条不断涌现大批身体力行者的路。
【关键词】阅读 德育 公民伦理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101-01
当前,党和国家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提出以人为本,加强公民的遵纪守法意识,这些都需要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有所体现,这些也正是我们以往德育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专家学者们关于公民教育的积极探索,不应理解为要用公民教育取代思想品德课,而应理解为探索对当前德育的积极完善和补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谈到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特别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梳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由此可见,在我国,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已不是探索和讨论的问题,而是在学校如何实施的问题。纲要中特别提出“公民意识教育”,也区别与泛泛地提公民教育。培养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正是公民教育的两个基本点。权利意识重在确立公民的价值基础,参与意识重在生成积极负责的公民。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公民教育时有一种自觉的定位意识。
有了这样的自觉定位意识,我们就会发现,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现代教育的两大支柱,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都着眼于好人的培养,只不过公民教育更侧重与政治人的维度,而道德教育更侧重于道德人的维度。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当然无法截然分开,但正如人们所意识到的,千百年来我们这个民族从来不缺乏德性高洁之士,但为什么这些德性高洁之士始终只是臣民、“私民”呢?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德性高洁之士只有义务而没有权利,在于我们没有公民教育!可见,仅有道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一方面,我们要意识到,在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并不存在谁要取代谁的所谓对立思维。另一方面,二者之中又需要以公民教育为重点。
公民教育不仅是现代教育的灵魂所在,更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支柱。人類文明的发展历程,说到底就是人性与灾难之间竞赛的结果,公民教育的价值就在于确保人性尊严和良知在这场竞赛中笑到最后。那么,如何培养合格的现代中国公民呢?
道德启蒙对于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意义。我想,还有两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一是阅读与德性成长的关系;二是如何在当下的语境中理解美德典范。
这里所说的阅读不是一般的知识性阅读,主要是指具有文化意蕴、文学意味的阅读。不一定只是文学阅读,凡是具有“诗”(诗意)、“史”(史韵)、“思”(理趣)的“文化阅读”,包括历史、哲学、科学、数学等方面的文化阅读,都能深刻持久地影响学生气质斯文、灵魂淳朴、童心不灭,而由他发出的道德指引给人的现实生活带来光亮和希望,而且激发人的道德反省和自觉,由感性而理性,加深道德的积淀。
有人希望通过阅读儒家经典来拯救时代的思想道德危机,对此我是很怀疑的。事实上,100年间的尊孔读经运动都是以偃旗息鼓而告终。道理很简单,传统礼教与道德文化从根本上宣扬的是一套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主张,他的一套核心价值观念——“修齐治平”说,不过是一套专制、禁欲、人伦主义的政治化道德系统,他所造就的封闭、依附、奴性等国民劣根性对现代文明的巨大妨碍是显而易见的。当然,传统思想道德文化并非没有可取之处,但需要我们仔细整理,以适应、完善现代文明的变革与发展。
相行之下,有一种美德主义的德育主张看上去更为人所称道。美国前教育部长威廉·贝内特是这方面的代表,他曾编著过一本《美德书》,希望把人类那些彰显高尚品质,如同情、自律、责任、友谊、信念等的美德故事呈现在学生面前。美德伦理注重的是人格理想完善基础上道德的圆满实现,他要求个人在遭遇权利与义务、欲望与理性等矛盾冲突时,放弃或牺牲个人的利益,以服从社群的义务或利益,充分彰显了人性的尊严和高尚。美德伦理对成长中的学生走向未来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把这种伦理称之为“公民伦理”或“公民德性”。我们认为,现代文明社会倡导的德育应是公民德性或公民伦理教育。而学生阅读的美德典范应是启迪、濡染和造就公民伦理或公民德性的经典。
倡导公民伦理和公民阅读,具有十分迫切的意义。热捧传统文化的人可能忽视了一个简单的事实,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始终存在公民权威化的缺位,以至梁启超发出了这样的喟叹:“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直至今天,仍有不少中国人认为公共事务就是政府的责任,与个人无关。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20世纪初,在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失败、经济政治强国梦破碎之后,许多仁人志士试图通过国民性启蒙与改造探索中国的出路。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梳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其实就是向我们发出的最强烈的时代召唤!
社会主义公民观念不可能从天而降,它会自觉积极地吸取人类优秀的思想财富。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答中外记者问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基于此,我借用中国本土道德文化中的“修齐治平”提出一个重建民国精神的新“五爱”说或新“修齐治平”说,即爱自己、爱亲人、爱大家、爱祖国、爱人类。
政治思想教育说到底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不能空讲信仰和理想。政治思想教育最怕的是学了不信,只说不做,应付考试。如何让政治思想教育入心入脑,让人身体力行,这不仅是中国教育工作者的难题,也是世界教育工作者的难题。当一个老人摔倒在地,你扶不扶?过去我们常说这是考问一个人的良心,今天我们应当说,这也是在考问一个人的公民意识。显然,在公民教育问题上,应当根据我国的国情,取他人之长,在“公民意识教育”上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一条不断涌现大批身体力行者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