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需奋力一跃发展湾区经济

来源 :宁波通讯·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yh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国际港口名城、打造东方文明之都”的奋斗目标。这是宁波市委着眼发展全局、深入调研思考、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谋划研究后慎重作出的战略决策,是贯彻国家战略的重要之举、聚焦浙江方位的题中之义、实现宁波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顺应宁波人民期待的郑重之诺。目标振奋人心、鼓舞斗志,但也是需要我们放手一搏才能完成的任务,是需要我们奋力一跃才能摘取的“桃子”。在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如何贯彻落实好此次会议精神,把宁波发展的宏伟蓝图变成施工图,把施工图变成实景图,认识全球经济发展的规律十分必要。在这些规律中,“湾区经济”正在成为国际经济版图中的突出亮点,是世界众多一流滨海城市发展的显著标志和共同趋势。
  湾区经济的内涵与关键特征
  “湾区”一词多用于描述围绕沿海湾分布的港口群和城市群所组成的滨海区域。而所谓湾区经济,就是指由湾区衍生出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形态,其往往以世界级港口为依托、以自然地理和广阔腹地为基础,具有高度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在世界经济版图上,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已成为举足轻重的经济中心,是湾区经济形态的最佳代表。总结这些世界著名湾区经济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第一,发达的港口城市是湾区经济形成的基本单元;第二,产业的集聚扩散是湾区经济形成的根本动力;第三,强大的核心城市是湾区经济形成的重要牵引;第四,完善的创新体系是湾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第五,高效的交通体系是湾区经济形成的基础支撑;第六,宜居的生态环境是湾区经济形成的重要因素;第七,完善的协调机制是湾区经济形成的重要保障。
  湾区经济是未来宁波发展的重要路径
  从国内外发展来看,湾区经济已经成为主流
  随着全球一体化持续推进,在海陆空等渠道中,海洋经济成为主流,经济资源要素加快向湾区集聚,并逐步形成了以纽约、东京、旧金山为典型代表的世界级经济集群。这三大湾区均是重要的金融中心、创新中心、航运中心,对全球产业升级、高端要素配置、科技创新发展等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當今世界经济形态的“龙头”多数都是地处湾区的大都市,在排名前50名的特大城市中,港口城市占到90%以上。
  我国为接轨世界经济的发展,自2010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确定了浙江、山东、广东、福建、天津等地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加快建设属于我国自己的新型世界级湾区经济。浙江省委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就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湾区经济,统筹加强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台州湾、乐清湾、瓯江口等湾区保护和开发,打造陆海统筹发展的战略支点、港产城融合的战略基地和海洋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从宁波自身基础来看,完全具备发展湾区经济的巨大潜力
  一方面,就市外总体布局而言,宁波北部的杭州湾湾区,水深湾阔,是中国东部沿海中心,经由长江又可以连接整个长江经济带,是发展腹地最广阔的湾区,沿线设有上海临港新城、嘉兴港区、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绍兴滨海新城等功能区,产业、人才等资源要素高度集聚,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也是中国最接近旧金山湾区的区域,总体经济实力比肩世界一流。而且区域内已经初步建立起高效、网络化的交通布局,浙沪间区域协调机制逐渐完善,大都市生活圈加快形成,已初步具备世界级发达湾区经济的关键特征。
  另一方面,就市内条件布局而言,宁波——舟山港这一世界顶级港口的资源优势不言而喻,从东往西如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梅山保税港区、宁波保税区、镇海大宗商品物流园区、慈东滨海经济开发区、宁波杭州湾新区、余姚经济开发区等形成的产业经济带也都布局在杭州湾沿岸,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广阔的空间平台来支持湾区经济的发展。同时,宁波山水林田湖生态体系完备,气候环境舒适宜人,法治软环境全国第一,能够对人才、资本等要素产生强大吸引力。
  从宁波发展重点来看,湾区经济是构筑港口经济圈和宁波都市圈“两个大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宁波建设港口经济圈,就是要形成一个以宁波舟山港为中心,以宁波市和腹地城市群为载体,以港口产业链为主要支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紧密联系、相互协调、有机结合、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共同体。而当中作为支撑的港口产业链,实质上就是以临港工业、内外贸易、金融保险等产业为集合的湾区经济。因此,只有加快发展湾区经济,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整合北仑、镇海、慈东、杭州湾新区、姚北等地沿湾产业集群,打造形成华东乃至全国综合实力最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带,才能增强宁波与长三角城市群、长江经济带腹地城市群之间的合作分工,进一步巩固扩大宁波作为“一带一路”战略节点和“长江经济带”龙头龙眼的重要地位与辐射影响,最终形成一个集中连“片”的港口经济圈。
  湾区经济是宁波都市圈的拓展延伸。宁波都市圈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五大都市圈之一,未来的发展需要依托上海这个核心来实现。而成熟湾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需要依托核心城市尤其是世界级城市的引领。杭州湾地处上海都市圈与宁波都市圈的中间地带,区位优势明显,随着上海发展重心南移,宁波完全可以把宁波北翼沿杭州湾地区作为今后加快建设宁波都市圈、拓展城市空间布局的主要方向。
  宁波加快发展湾区经济的策略
  立足长三角和全省来统筹推进湾区联动发展。杭州湾湾区涉及浙江、上海2个省(直辖市)和省内杭州、宁波、绍兴、嘉兴、舟山5个地市,不论是深化浙沪间同城化发展,还是协调省内各地之间产业分工合作、城市基础设施衔接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都需要区域一体化的统筹协调机制。要积极向省里建议,由省政府出面与上海建立协调机制,按照沿湾各地的地理区位条件,科学确定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发展重点,做到合理分工,实现错位发展,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优势集聚的湾区发展新格局。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目前,宁波已初步建立起高效、便捷化的交通网络,但与成熟发达湾区相比还有差距,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仍是制约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特别是受自然地形阻隔,外联通道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立体交通体系,影响了通达性和覆盖面。目前省委、省政府已明确提出要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高水平推进大港口、大路网、大航空、大水运、大物流等现代交通“五大建设”,宁波要抓住机遇,协同推进江海联运服务中心、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加快构筑沿海南北、沿江东西、甬昆西三条对外综合运输大通道,推进金甬铁路、甬舟铁路、沪甬跨海铁路(通苏嘉甬)、沪甬城际铁路(宁波至上海金山)、杭甬城际铁路、沿海高铁以及宁波铁路枢纽等“六线一枢纽”建设,并建成杭州湾、宁海通用航空机场,强化综合交通运输能力。
  做大沪甬合作示范区。为更好地接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更好地发挥杭州湾新区接轨上海“桥头堡”的作用,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决议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都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沪甬合作示范区。2016年下半年以来,沪甬合作示范区已在产业项目招商、旅游、教育、医疗卫生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下步,要把沪甬合作示范区作为发展湾区经济、全面提升对外开放质量的主抓手和重要平台,充分发挥杭州湾新区的区位优势、空间优势、生态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积极引进和承接上海先进要素资源,加速推进杭州湾湾区的一体化、同城化发展。
  推进余慈地区协同联动发展。余慈地区是宁波“一核两翼”中的北翼,是港口经济圈腹地和宁波都市区北部副中心,也是宁波发展湾区经济的前沿阵地。余慈地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要在2006年市政府制定的《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基础上,建立市级层面的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强化在招商引资、产业布局、城市规划、交通建设、公共服务等各方面的联动,以共同发展湾区经济为纽带,着力形成大合作、大联动、大服务的发展格局,共同做强杭州湾湾区,为全国发展湾区经济、为宁波建设港口经济圈和宁波都市圈贡献更多的智慧、方案和样板。
  责任编辑:吴 剑
其他文献
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酶活性是反映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且与地貌特征和植被群落密切相关.为了解岩溶断陷盆地典型植被下土壤生物特征,以云南建水县典型岩溶断陷盆地的4种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