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小肝癌术后预防性肝动脉栓塞化疗对术后复发的影响

来源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chen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预防性TACE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小肝癌术后肿瘤复发的影响及复发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倾向评分配比及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收治的795例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小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行预防性TACE的患者337例,未行TACE治疗的患者458例。采用倾向评分配比对患者进行配对,将配比后行预防性TACE患者设为干预组,未行预防性TACE患者设为对照组,两组各337例。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8月30日。观察指标包括:(1)随访及肿瘤复发情况[早期复发率(2年内复发)、晚期复发率(2年后复发)]。(2)影响肿瘤复发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指标:性别、年龄、术前HBV-DNA水平、术前ALT、术前TBil、术前Alb、HBeAg、术前AFP、肿瘤直径、肿瘤数目、镜下包膜、镜下子灶、镜下微血管癌栓、肝纤维化或肝硬化、肿瘤分化程度、手术时间、肝门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情况、肿瘤切缘距离、抗病毒治疗、术后预防性TACE。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Student 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肿瘤复发曲线并计算复发率,Log-rank检验比较复发率。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肿瘤复发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

(1)随访及肿瘤复发情况:配比后67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92个月。干预组患者1、3、5年复发率分别为13.6%、38.3%、51.0%,对照组患者分别为10.4%、30.6%、42.4%,两组患者整体复发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18,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肿瘤早期复发率分别为28.5%和2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8,P<0.05);肿瘤晚期复发率分别为25.8%和26.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8,P>0.05)。(2)影响肿瘤复发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对配比后的674例患者进行术后肿瘤复发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术前HBV-DNA水平、术前ALT、HBeAg、术前AFP、肿瘤数目、镜下子灶、镜下微血管癌栓、肝纤维化或肝硬化、抗病毒治疗是影响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小肝癌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的相关因素(HR=0.593,1.454,0.660,1.400,1.311,1.789,1.303,1.358,1.307,0.743,95%可信区间:0.423~0.830,1.159~1.823,0.534~0.816,1.132~1.733,1.005~1.709,1.027~3.115,1.040~1.631,1.048~1.759,1.102~1.549,0.595~0.926,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术前HBV-DNA水平≥200 U/mL、术前ALT≥40 U/L、HBeAg阳性、镜下血管癌栓、肝纤维化或肝硬化、术后未接受抗病毒治疗为影响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0.645,1.285,0.758,1.419,1.497,1.291,0.629,95%可信区间:0.455~0.916,1.001~1.649,0.604~0.951,1.128~1.784,1.134~1.976,1.084~1.538,0.500~0.792,P<0.05)。

结论

预防性TACE治疗不能降低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小肝癌术后复发率,因此不建议采用预防性TACE治疗。患者性别为男性,术前HBV-DNA水平≥200 U/mL、术前ALT≥40 U/L、HBeAg阳性、镜下血管癌栓、肝纤维化或肝硬化、术后未接受抗病毒治疗为影响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小肝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近红外荧光显像技术在肝细胞癌肝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临床诊断为肝细胞癌预行肝切除术24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术前(20.0~120.0 h,平均47.5 h)给予静脉注射吲哚菁绿(0.5 mg/kg)。开腹暴露并游离肝脏后,手持荧光检测仪器探头,实时可视化显示肿瘤,并引导肿瘤完整切除后,继续对在体剩余肝脏尤其
目的探讨影响肝移植术后血流感染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220例)及武汉大学中南医院(145例)收治365例行肝移植受者中术后发生血流感染的107例受者的临床资料。受者均采用改良背驼式肝移植,根据术前细菌培养结果预防性使用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或碳氢霉烯类抗生素抗感染,术后免疫抑制剂基础方案选用FK506+泼尼
目的探讨老年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146例行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供者年龄,将46例接受年龄≥60岁供者供肝的肝移植受者设为供者年龄≥60岁组,100例接受年龄<60岁供者供肝的肝移植受者设为供者年龄<60岁组。观察指标包括:(1)术后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P
目的总结胆总管创伤性神经瘤的MRI检查表现特征,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收集2015年8月18日烟台山医院南院收治的1例胆总管创伤性神经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行MRI平扫、动态增强及MRCP检查。观察指标:(1)影像学特征:肿瘤发生的部位、大小、形态、信号、强化特征。(2)患者治疗及预后情况:记录患者手术治疗情况、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结果及术后随访结果。
腹腔镜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系创新手术方式,存在技术挑战及手术风险,其在肝硬化肝癌治疗中的应用目前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基于笔者单位前期开展的11例腹腔镜ALPPS治疗肝硬化肝癌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初步探讨和总结了其适应证、技术要点、并发症防范措施、围术期和肿瘤学结果等,为进一步开展腹腔镜ALPPS治疗肝硬化肝癌的临床实践提供可资借鉴的技术经验和施行方案。
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是针对剩余肝脏体积(FLR)非常少量而要求行扩大肝切除术的晚期肝脏恶性肿瘤采用的改良二步肝切除术。该手术方式的特点为通过使剩余肝脏急速增生而安全地施行扩大肝切除术,从而扩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的适应证。然而,ALPPS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远高于门静脉栓塞术后的扩大肝切除术。日本外科医师一直追求肝切除术后的零死亡率,因此,ALPPS的发展备受争议。本
目的探讨巴塞罗那中期肝细胞癌(肝癌)Bolondi再分期模型对肝切除术后患者总体生存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2月至2010年1月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收治的343例中期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入院后均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完善相关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根据评估结果行肝切除术。研究方法:(1)按Bolondi再分期模型将患者分为B1组、B2组和B3/4组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病理学特点及肝移植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6月至2015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4例行肝移植治疗AIH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14例患者均行经典原位肝移植,收集14例患者全肝切除标本及其中6例因行肝移植术后肝功能严重异常患者的移植肝穿刺标本,行HE染色;14例患者全肝切除标本进一步行网状纤维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在光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