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是文章的源泉,生活中的情感是文章的生命。小学生生活在今天信息发达的“肥沃”的环境中,所见所闻所感应该是丰富的。要想让学生写好生活作文,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会生活、感受生活。法国雕刻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主要从如下几方面指导学生作文:
一、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活是写作之源,文章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引导学生注重在生活中多途径积累素材,注重观察,不断开阔视野。叶圣陶说过:“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我们每个人都见过各种各样的人,体验过各种各样的事,每天都在体验着生活的喜怒哀乐,生活就是写作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而观察是人们摄取客观事物的第一扇窗口,它可以获取第一手材料,是人们获得写作材料的主要途径。只要我们学会观察,注意观察,认真体会和感悟,就能发现生活中的道理,把握事物的本质,视野也不断得到开阔。
二、感受生活——精益求精
让作文教学向生活开放,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鼓励学生参加兴趣活动,充实学生的个人生活。利用节日、队日组织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并经常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收集对联、写春联、调查乡村环保情况、生活垃圾的污染情况、工厂废气污染空气的情况、噪音对环境的污染情况等)让学生拥有自己的见闻、感受,为写出富有个性色彩的作文打好基础。例如:为了让学生对本村的环保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我让六个学生为一小组,到村里进行调查,每小组所调查的内容都不同。由于学生在调查过程中都能亲力亲为(有统计环保标语数量的、有统计垃圾桶数量的……),因此在写调查报告时都非常感兴趣,所写的调查报告图文并茂,各具特色。
感悟生活、积蓄生活中的情感。许多学生的作文,表面上也挑不出什么毛病,但读后如同喝一杯“白开水”。如此乏味的原因是缺少真切的情感。文艺评论家刘勰主张:“为情而造文。”写作时,注入了细腻丰富的情感,写出的文章才能够震撼读者,显示文章的生命力。朱自清笔下的《背影》,文字朴实,读了之后却能深深打动人心,这无疑是以真情制胜。真情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用心去感悟生活。“登山者情满于山,观海者情溢于海。”喜怒哀乐,情随生活,生活中处处生情。这就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情感资源。心中情感多了,自然也会进发出写作激情。同时,蓄积丰富的情感,也是进行创作的基础。据说大文学家曹雪芹的身世浮沉坎坷,那生活中的悲与乐,歌与泣,是他创作《红楼梦》的情感源泉。其次,多进行课外阅读。高尔基说“读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读的东西多了,视野自然开阔,积累的材料也充裕。到写作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材料蜂涌而至,操作游刃有余,思路左右逢源。正如古人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都囿于课本中有限的一点知识,阅读的天地是狭隘的。在浩如烟海的中外著作中,学生认真阅读过的恐怕寥寥可数。也无怪于学生作文时头痛了。因此,指’导学生阅读好课外书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是非常必要的。
三、描绘生活——锦上添花
在写作训练中,我鼓励学生自由作文,即:不限时间、不拘字数、实行自主命题、自选内容、自拟形式、自由表达。由于不受老师的束缚,因而学生们慢慢开始不怕作文,而且经常产生写作的冲动,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种种看法,抒发自己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我还经常制作课件,再现生活中的典型环境,这样能唤起学生对观察客体的回忆和急于表达的动机,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倍感亲切。同时,同学们这时思路大开,大部分同学作文生动具体。例如,在举行完“林国程助学金颁发大会”后,我立刻让学生自由作文,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由于我没有任何的限制,学生写起来轻松多了,而且写出来的文章让人看了有一种亲切、舒服的感觉。
生活是色彩斑斓的。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审视学校、家庭、社会所包含的内容与展示的形状,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与辨别。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与判断,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与呼唤,嗅出时代的气息、窥测崭新的世界,品味特有的情趣的同时,展示出学生的生活情趣和思想追求。在斑斓多姿的现实生活中,摄取丰富多彩的材料,轻松愉快地弹奏出他们奇思异想的心弦,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培养学生寻求真、善、美的良好品德。
【作者单位:沭阳县韩山中心小学江苏223631】
一、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活是写作之源,文章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引导学生注重在生活中多途径积累素材,注重观察,不断开阔视野。叶圣陶说过:“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我们每个人都见过各种各样的人,体验过各种各样的事,每天都在体验着生活的喜怒哀乐,生活就是写作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而观察是人们摄取客观事物的第一扇窗口,它可以获取第一手材料,是人们获得写作材料的主要途径。只要我们学会观察,注意观察,认真体会和感悟,就能发现生活中的道理,把握事物的本质,视野也不断得到开阔。
二、感受生活——精益求精
让作文教学向生活开放,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鼓励学生参加兴趣活动,充实学生的个人生活。利用节日、队日组织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并经常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收集对联、写春联、调查乡村环保情况、生活垃圾的污染情况、工厂废气污染空气的情况、噪音对环境的污染情况等)让学生拥有自己的见闻、感受,为写出富有个性色彩的作文打好基础。例如:为了让学生对本村的环保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我让六个学生为一小组,到村里进行调查,每小组所调查的内容都不同。由于学生在调查过程中都能亲力亲为(有统计环保标语数量的、有统计垃圾桶数量的……),因此在写调查报告时都非常感兴趣,所写的调查报告图文并茂,各具特色。
感悟生活、积蓄生活中的情感。许多学生的作文,表面上也挑不出什么毛病,但读后如同喝一杯“白开水”。如此乏味的原因是缺少真切的情感。文艺评论家刘勰主张:“为情而造文。”写作时,注入了细腻丰富的情感,写出的文章才能够震撼读者,显示文章的生命力。朱自清笔下的《背影》,文字朴实,读了之后却能深深打动人心,这无疑是以真情制胜。真情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用心去感悟生活。“登山者情满于山,观海者情溢于海。”喜怒哀乐,情随生活,生活中处处生情。这就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情感资源。心中情感多了,自然也会进发出写作激情。同时,蓄积丰富的情感,也是进行创作的基础。据说大文学家曹雪芹的身世浮沉坎坷,那生活中的悲与乐,歌与泣,是他创作《红楼梦》的情感源泉。其次,多进行课外阅读。高尔基说“读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读的东西多了,视野自然开阔,积累的材料也充裕。到写作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材料蜂涌而至,操作游刃有余,思路左右逢源。正如古人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都囿于课本中有限的一点知识,阅读的天地是狭隘的。在浩如烟海的中外著作中,学生认真阅读过的恐怕寥寥可数。也无怪于学生作文时头痛了。因此,指’导学生阅读好课外书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是非常必要的。
三、描绘生活——锦上添花
在写作训练中,我鼓励学生自由作文,即:不限时间、不拘字数、实行自主命题、自选内容、自拟形式、自由表达。由于不受老师的束缚,因而学生们慢慢开始不怕作文,而且经常产生写作的冲动,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种种看法,抒发自己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我还经常制作课件,再现生活中的典型环境,这样能唤起学生对观察客体的回忆和急于表达的动机,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倍感亲切。同时,同学们这时思路大开,大部分同学作文生动具体。例如,在举行完“林国程助学金颁发大会”后,我立刻让学生自由作文,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由于我没有任何的限制,学生写起来轻松多了,而且写出来的文章让人看了有一种亲切、舒服的感觉。
生活是色彩斑斓的。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审视学校、家庭、社会所包含的内容与展示的形状,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与辨别。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与判断,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与呼唤,嗅出时代的气息、窥测崭新的世界,品味特有的情趣的同时,展示出学生的生活情趣和思想追求。在斑斓多姿的现实生活中,摄取丰富多彩的材料,轻松愉快地弹奏出他们奇思异想的心弦,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培养学生寻求真、善、美的良好品德。
【作者单位:沭阳县韩山中心小学江苏223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