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教研活动的常见不足与对策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aope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十几年,是教研活动引领我逐步成长,直至今天成为一名小学高级教师;是教研活动,帮助我解决了教学中遇到的纷繁复杂的问题,提升了我的教研水平;是教研活动,教会我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但在“以分数论英雄”的社会大环境下,很多教师抱怨教学研究耗费了他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他们的教学却没有什么帮助。教师们的这种错误认识,是因为当下很多教研活动没有很好地将教学需要与教研活动结合起来,而是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教研活动的表面形式上,没能提升教学效益。确实如此,不少学校教研创新性举措不多,活动形式单一僵化,教师不愿意参加教研活动。下面我就学校教研活动的不足之处和改进策略两方面,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不足之一:评课过场平淡,无关教学疑惑
  听评课是常见的教研活动形式。学校通常是每学期选派几名教师轮流上公开课,届时,其余教师则前往听课,所有的听课活动结束后再集中评议。评课常出现这样令人尴尬的场面:由于听、评课间时较长,导致有的教师如蜻蜓点水般不痛不痒地评论,有的教师读几句教育杂志摘抄来的话语敷衍了事,有的教师不着边际地乱讲一通。常常是一堂课被评得支离破碎,却未能发现问题所在,也未能找出解决问题的路子。久而久之,这种耗时耗力却没多大收益的听评课活动大家就只当一种形式走过场。
  对策:改进评课方式,解决教学困惑
  其实,听评课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调动教师积极参与的关键是听评课能为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困惑。为此,课后评议必须及时,可以采用“问题诊断”的形式。首先由上课教师对课堂教学作反思,提出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困惑以及不足之处,再由其他教师出谋划策,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样,评课就做到了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能够切实帮助授课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这种将课后评议作为课堂教学“诊所”的做法,既省时,又能有效促进课堂教学健康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
  此外,课后评议也不一定要采取召集大家集中评议的方式,完全可以在课间和授课教师很随意地进行交流、探讨。在这种及时、自主、轻松的教研环境中,评课教师少了拘谨,少了约束,但却能够将听课过程中透射出的最真实的见解毫无拘束地和授课教师进行交流与探讨(前提是授课教师也必须对课堂进行反思)。显而易见,它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师专业成长大有裨益。
  不足之二:课题分工模糊,无法科学探究
  课题研究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起跳台,同时也是造就研究型教师的踏脚石。它是课题组成员针对某一实际教学问题,分阶段进行研究,最后形成研究成果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它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课题组里教师分工不科学、不明确。造成有些教师承担任务过重,以致影响到正常的教学;而另一部分教师则躲着什么事也不干,在课题研究中“浑水摸鱼”。此外,有的学校课题遍地开花,每位教师都担任独立的课题研究,结果大多数课题都是以悬而未决告终。如此的课题研究自然不能够促进全体参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对策:明确组员分工,深入开展研究
  课题研究的生命在于教师教学的需要,它的全程都须体现以解决教学需要为主,以教师的需要为主,以发挥教师的团体合作精神为主。具体做法是从需要的原则出发,开学初向全校教师征选课题,然后根据教师的课题选取教师最关心的,最具代表性的课题作为本学期的研究课题。选题后再细化分工,根据每位教师的特长以及所教年级的特点,个人或分小组负责一个子课题或某个小问题。科学明确的分工,使每位教师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研究任务和目的。这样,教师才能主动深入课堂开展研究,他们的研究见解才会深刻。
  不足之三:没有展示空间,不愿撰写论文
  撰写教学论文是总结教研经验,展示教研成果的重要形式。学校通常每学期要求教师上交一篇教学论文,为一学期的教研活动画上完美的“句号”。然而很多教师认为,写论文应该是教育家或教学研究人员的事,自己不是教育家,也不是教研员,就不用写了,再说,即使是写了也难以发表。所以,不少教师干脆从网上摘抄一篇应付了事,这样既省时又省力。
  对策:创办教研内刊,展示教研成果
  的确,一篇论文要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不错的质量。论文难发表是造成教师摘抄网文应付的主要原因,要调动教师撰写论文的积极性,关键是要让教师写出来的论文得到大家的认可,发挥它的价值。学校教研处可以想办法帮教师们发表——每学期办一两期校级教育内刊,降低论文发表的门槛,让教师们的教学论文有发表的地方。内刊做到人手一份,以此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教师们因为自己的论文可以在校园内刊上发表,自会认认真真地将自己一学期来的教育教学心得,对课堂教学的思考展现出来。由于内刊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所以它的实用性高,教师空闲时自会喜欢翻一翻,把它作为解决教育教学困扰的重要参考资料。是的,一份小小的内刊,可以成为我们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专家型转变的孵化器,它能真正帮助教师实现智慧共生、成果共享的教研梦。
  总之,实际需要是教学研究源源不断的动力,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学研究永不停歇的追求,省时高效的活动形式是教学研究强健有力的保障,浓厚的教研氛围是教学研究肥沃的土壤,而自主交流的平台是教学研究奔流不息的生命。
  如果每位教师都有很强的研究意识,时时留意、处处留心自己教学中的困惑,并积极寻找解决困惑的方法,那么学校就会呈现出时时有教研、处处有教研的良好氛围。?
其他文献
农业税是中国最古老的税种之一。早在奴隶制的夏朝,农业税的雏形就出现了。春秋时期的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业税,也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最早的农业税,距今正好两千六百年。  此后,中国的农业税历经了“租庸调”、“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重大变革,但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纵观中国古代史,每个新王朝建立初期,往往能做到轻徭薄赋;后来,官员越来越多,越来越腐败,财政
2012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江苏省教育系统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统筹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6%;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约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8%;普通高等学校128所,在校生181万人,高等教育毛入
魏德胜,他曾经是侯孝贤、杨德昌一代导演们的“小跟班”,做场记,打杂,偶尔也写点剧本。但是,就是这样的经历,使得他深刻地感受到了电影的魅力。他第一部广为人知的电影,是《海角七号》。这部电影,是当年台湾的票房冠军,打败了一众优秀的好莱坞电影,赢得了口碑,赢得了票房。隔海相望的大陆观众,也极为喜欢这部电影。2008年的这部电影,现在回头再看,则更可见它在台湾电影史上的意义。这种意义在于它开创了台湾商业电
摘 要:文章通过对视频资源开发能力进行分析以及对某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的视频资源开发能力进行调查,选择Flash视频制作作为实践共同体下视频资源开发能力培养研究的内容载体,提出了实践共同体下视频资源开发能力的培养对策,主要包括增加学生对实践共同体内涵的理解,征集所开展学习的内容设计,改进组织结构,减少老手参与时间,以及增强相应的师资指导等。  关键词:实践共同体;视频资源开发能力;教育技术
2016年国庆前后,我随同“江苏省名师名校长赴俄罗斯教育培训团”来到了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在参观学习中,我发现每个学校都有教育博物馆,且各具特色。比如,莫斯科国立大学的矿石博物馆,除了各类矿石样本,还有35年前本校学生收集矿石的社团海报;奥金佐沃语言学校的博物馆,把世界各地的物品和俄罗斯传统文化收藏品开放式布置和展览;6号学校的博物馆,有苏联卫国战争中校友的事迹和物品;圣佊得堡56号模范学校的博物馆
走进黄桥初中,校园,芳草萋萋,鸟语花香;教室,设施一流,熠熠生辉;教师,朝气蓬勃,宁静致远。也许有人要问,一所刚刚合并六年的乡村初中,没有区位优势,没有师资优势,何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这老区教育史上的神话?静心解读,可以欣喜地发现:打造一支理念前卫、意志坚定、行动高效的教师队伍是成就这一神话的关键。  时间:中秋节晚上。地点:校艺术楼。  皎洁的月色将中秋之夜营造得格外温馨。“迎中秋,抒真情——慰问
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是高中数学里特别要好的“两兄弟”,在高考中常被绑在一起,不过其整体难度不大,多属于送分题,那么它们在各高校的自主招生的菜单中,又处于一个什么位置呢?通过细细品味,我们发现它们更多是主菜前的开胃小菜,简单而不失特色,本期,我们为大家筛选了来自清华、复旦、武大、同济、华南理工等高校的自主招生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试题。
【摘 要】数概念学习是小学数学学习的核心内容。与自然数、小数不同的是,负数的形成不再是测量的结果。基于“说理”的视角教学负数,教师应基于学生对负数已有的认知经验及其思维起点,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多素材、多维度地抽取负数的本质要素,追溯负数的真实本源,还原负数更宽广、更深厚的意义,使负数在学生心中的形象逐步从模糊走向清晰,助力学生的数学学习从“长知识”走向“有价值”。  【关键词】说理;负数;长知
【摘要】随着全民阅读的大力倡导,一股阅读之风正席卷中小学。那么如何关注、发现、挖掘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经典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学习资源呢?学校紧紧围绕核心办学理念,从儿童阅读诉求出发,着力开发、建立立体化的经典阅读学习资源,以全面助力学生阅读力的生长。  【关键词】经典阅读 学习资源 阅读力  蔡元培先生曾说过:“教育不为过去,不为现在,而为将来。”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不仅肩负知识传递之任务,更应传
伽利略是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小时候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喜欢数学,喜欢天文,脾气还比较倔强。  在伽利略八九岁时,他就喜欢自己动手做一些“会动”的玩具。晚上喜欢在外面观察星星,好像那儿有不少秘密。他常常向大人们提出一些在当时看来十分离奇古怪的问题,比如“我们的世界是否像月亮一样?”“星星和太阳哪个离我们近?”当时谁也回答不了他的问题。  强烈的求知欲,使伽利略不断去研究探索。16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