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外贸业务实际操作中,由于规章制度或者业务员个人因索,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飞单、转啦与甩单现象经常会在某些外贸企业出现,并成为企业发展的重大阻碍。因此,外贸经理要采取措施防止其在本企业发生。
完善机制杜绝飞单
飞单是指外贸企业外销员把通过该公司业务渠道获取的客户订单偷偷放在另一家外贸公司代理出口,以获取利润的行为。在外贸生产型企业,外销员还可能利用有些老板不懂英语、不常在办公室等因素,接到订单后故意隐瞒客人的真实采购价格,向老板低报价格,然后暗中通过一系列技术处理,与其他进出口公司及货代合作,一起完成付款、出货、报关报检、核销退税等手续,最后赚得一笔差价。这种做法也称为飞单。
人人都明白飞单是件很冒险的事情,一旦被本企业发现,有可能人赃俱获,甚至送官法办。尽管如此,仍然有人铤而走险,究其原因如下:
想增加收入。近些年不管在国有外贸企业,还是民营外贸企业工作的外贸人的年薪普遍偏低,而现在的物价普遍上涨,经济压力的加大使得一些人有飞单的冲动。
对老板、上司或者公司不满,因抵触情绪而出此下策,这是飞单现象中最普遍的一种。有些国企老板对业务不熟、做事不公、私心极重,有些民企老板自己挥金如土,对员工锱铢必较,引起业务员的心理不平衡;新《劳动法》实施之前,很多民营外贸公司要求员工星期六上班,却不给加班费,导致员工不满。
有些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在管理上存在极大漏洞。导致业务员飞单风险不大。在利益的诱惑下,某些人乐此不疲。
10多年前,我曾在一家国有专业外贸公司工作。当时有个朋友是另一家专业外贸公司的年轻业务员,接到一笔关于机电产品的订单。我得知后鼓动朋友把订单放在我们公司做代理出口。事成之后,我们公司收取了一笔代理费,我也就完成了部分公司下达的利润指标,而朋友得到全部的利润,相当于他近一年的工资。大家都很开心。当然,我的所作所为是侵害到对方公司的利益的。而在当时,由于法制不健全,外贸系统内各公司之间相互飞单事件时有发生,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各公司也不会下大力气追究。随着国有外贸公司的改制,这种专业外贸公司之间相互飞单现象也不复存在了,而其他形式的“飞单”依然存在。
对于外贸企业如何防范飞单现象的发生,有如下几点建议:
完善激励机制,制定恰当的提成比例。提成比例小了起小到控制飞单和跳槽的作用,比例大了无异于培养未来的竞争对手,并且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实行长期激励,把员工的收入、奖金与其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挂钩。
重视约束机制。形成制度对业务员的电脑随机抽查,重点是与客户的来往邮件。某民企老板要求所有业务员与外商联系时,落款都写老板的姓名,这也是防范飞单的有效手段。关闭公司外的邮箱,如163、126、SINA、YAHOO等;业务员的电脑安装防考盘软件、监控软件。使用此法时在合同中必须注明清楚,以免日后惹官司。
业务员要想完成一次飞单,需要作很多环节的技术处理,一不小心便会露出马脚。因此,企业可以引导员工相互监督。但此举只能作为辅助性的手段,不能过多宣扬,否则会造成企业内部员工互不信任、相互猜疑的氛围。
强化企业内部文化的建设。国有企业也好,民营企业也好,都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未来前景的预期,坚定其为企业贡献,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信念;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归属感,增加其对飞单的预期心理成本。
申报知识产权谨防转单
转单是指外商拿了外贸A公司的样品,订单却下给B公司;或者外贸公司拿了A工厂的样品,接到外商的订单后却把定单下给了B工厂。我国外贸经营权放开后,很多有实力的企业搞自营出口,于是就有了这类案例:外商拿了外贸公司的样品,订单却下给了可自营出口的工厂。
外商转单的第一个原因是,A公司与B公司是多年的合作关系,彼此相互信任、感情深厚。但是A公司有款样品让外商非常满意,而B公司没有。因此到A公司那儿把样品拿来给B公司打样、生产。第二个原因是,A公司的样品虽好,但是价格很高,B公司看了样品后也能复制出一样的产品,但价格便宜很多。外贸公司转单的原因除了前述的两个类似于外商转单的原因之外,还有一种可能:A工厂新产品开发能力强,但管理不善且产品价格高,而B工厂恰恰相反。
笔者曾碰到过一个有趣的转单案例:在广交会上,我们的展位上来了一位中国台湾BD公司的买手张先生,看中了我们展出的几款彩绘玻璃球,让我们图片报价,并寄样。交易会结束后,我公司及时将图片报价E-mail给张先生,并将样品寄出。但是等了一段时间,一直没有张先生的消息。某天,一位有自营出口权的外贸工厂厂长季先生突然打电话来询问几款绘彩玻璃球的规格及加工细节。我一听就知道了他问的这几款球正是我们图片报价给张先生的。原来张先生将我们提供的图片传给季厂长,叫他报价。张先生认为工厂的价格肯定比外贸公司的有竞争力。季厂长看到图片后知道这些样品是另外一家工厂的,且没有规格说明,于是打电话来问我。我当然不会告诉他,并且我还打电话给张先生义正辞严地指责他,张先生只有连声说“对不起”。
针对外商转单,外贸企业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把样品要得多但不见订单的客人列入黑名单,在展会上坚决不给这些客人样品,也不允许他们拍新产品的照片。对开发出的新样品尽量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并做好保密工作。如发现某个客户有转单行为,应大胆地提出抗议,绝不姑息迁就客户。
针对外贸公司转单,工厂要深刻反省自我,找出管理中的漏洞,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控制生产环节各种成本。
收取定金防止甩单
甩单通常指外商下了订单,工厂已开始生产,但是外商找出各种借口不要货了。
我曾碰到过一次甩单事件:我所在的公司常年出口玻璃挂件给英国中间商AIL公司,AIL公司收到货物后批发给大型连锁超市ASD公司。AIL公司的买手凯瑟琳小姐与我公司业务员有着多年的个人友谊,彼此相互信任。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为方便对方资金周转,我公司开始不收AIL公司的定金。2008年凯瑟琳接到ASD的一笔价值10万美元的玻璃彩球订单后没向ALL公司汇报,而是暗中成立了自己的公司TOP-SURE,将定单“飞”到TOP-SURE,并要求我公司尽快安排生产。然而,凯瑟琳始料未及的是ASD公司有一个政策:对于头一年合作的供货商,该年所下订单金额不得超过5000美元。凯瑟琳与ASD公司的买手多次交涉,10万美元的订单还是不能下给TOP-SU RE。万般无奈下,凯瑟琳只好发来电子邮件谎称AIL公司对玻璃挂件不再感兴趣了,不要货了。我们接到邮件后,犹如挨了当头一棒,立刻打电话给工厂中止生产,但是工厂已经生产了90%的产品。我们与凯瑟琳交涉,指明事件的真相,要求她与我方共同承担损失,但她不予理睬。
还有一些客户由于市场行情不好,或者产品质量确实有问题而甩单。
应对甩单的最好办法是安排生产前收取客户的定金。不见定金,绝不安排生产。不能因为客户是老关系,对方资金周转困难而麻痹大意,更不能因为客户的花言巧语而把自己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如果我方没有质量问题的产品,但客户无正当理由甩单,我们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诉诸法律了。
完善机制杜绝飞单
飞单是指外贸企业外销员把通过该公司业务渠道获取的客户订单偷偷放在另一家外贸公司代理出口,以获取利润的行为。在外贸生产型企业,外销员还可能利用有些老板不懂英语、不常在办公室等因素,接到订单后故意隐瞒客人的真实采购价格,向老板低报价格,然后暗中通过一系列技术处理,与其他进出口公司及货代合作,一起完成付款、出货、报关报检、核销退税等手续,最后赚得一笔差价。这种做法也称为飞单。
人人都明白飞单是件很冒险的事情,一旦被本企业发现,有可能人赃俱获,甚至送官法办。尽管如此,仍然有人铤而走险,究其原因如下:
想增加收入。近些年不管在国有外贸企业,还是民营外贸企业工作的外贸人的年薪普遍偏低,而现在的物价普遍上涨,经济压力的加大使得一些人有飞单的冲动。
对老板、上司或者公司不满,因抵触情绪而出此下策,这是飞单现象中最普遍的一种。有些国企老板对业务不熟、做事不公、私心极重,有些民企老板自己挥金如土,对员工锱铢必较,引起业务员的心理不平衡;新《劳动法》实施之前,很多民营外贸公司要求员工星期六上班,却不给加班费,导致员工不满。
有些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在管理上存在极大漏洞。导致业务员飞单风险不大。在利益的诱惑下,某些人乐此不疲。
10多年前,我曾在一家国有专业外贸公司工作。当时有个朋友是另一家专业外贸公司的年轻业务员,接到一笔关于机电产品的订单。我得知后鼓动朋友把订单放在我们公司做代理出口。事成之后,我们公司收取了一笔代理费,我也就完成了部分公司下达的利润指标,而朋友得到全部的利润,相当于他近一年的工资。大家都很开心。当然,我的所作所为是侵害到对方公司的利益的。而在当时,由于法制不健全,外贸系统内各公司之间相互飞单事件时有发生,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各公司也不会下大力气追究。随着国有外贸公司的改制,这种专业外贸公司之间相互飞单现象也不复存在了,而其他形式的“飞单”依然存在。
对于外贸企业如何防范飞单现象的发生,有如下几点建议:
完善激励机制,制定恰当的提成比例。提成比例小了起小到控制飞单和跳槽的作用,比例大了无异于培养未来的竞争对手,并且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实行长期激励,把员工的收入、奖金与其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挂钩。
重视约束机制。形成制度对业务员的电脑随机抽查,重点是与客户的来往邮件。某民企老板要求所有业务员与外商联系时,落款都写老板的姓名,这也是防范飞单的有效手段。关闭公司外的邮箱,如163、126、SINA、YAHOO等;业务员的电脑安装防考盘软件、监控软件。使用此法时在合同中必须注明清楚,以免日后惹官司。
业务员要想完成一次飞单,需要作很多环节的技术处理,一不小心便会露出马脚。因此,企业可以引导员工相互监督。但此举只能作为辅助性的手段,不能过多宣扬,否则会造成企业内部员工互不信任、相互猜疑的氛围。
强化企业内部文化的建设。国有企业也好,民营企业也好,都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未来前景的预期,坚定其为企业贡献,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信念;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归属感,增加其对飞单的预期心理成本。
申报知识产权谨防转单
转单是指外商拿了外贸A公司的样品,订单却下给B公司;或者外贸公司拿了A工厂的样品,接到外商的订单后却把定单下给了B工厂。我国外贸经营权放开后,很多有实力的企业搞自营出口,于是就有了这类案例:外商拿了外贸公司的样品,订单却下给了可自营出口的工厂。
外商转单的第一个原因是,A公司与B公司是多年的合作关系,彼此相互信任、感情深厚。但是A公司有款样品让外商非常满意,而B公司没有。因此到A公司那儿把样品拿来给B公司打样、生产。第二个原因是,A公司的样品虽好,但是价格很高,B公司看了样品后也能复制出一样的产品,但价格便宜很多。外贸公司转单的原因除了前述的两个类似于外商转单的原因之外,还有一种可能:A工厂新产品开发能力强,但管理不善且产品价格高,而B工厂恰恰相反。
笔者曾碰到过一个有趣的转单案例:在广交会上,我们的展位上来了一位中国台湾BD公司的买手张先生,看中了我们展出的几款彩绘玻璃球,让我们图片报价,并寄样。交易会结束后,我公司及时将图片报价E-mail给张先生,并将样品寄出。但是等了一段时间,一直没有张先生的消息。某天,一位有自营出口权的外贸工厂厂长季先生突然打电话来询问几款绘彩玻璃球的规格及加工细节。我一听就知道了他问的这几款球正是我们图片报价给张先生的。原来张先生将我们提供的图片传给季厂长,叫他报价。张先生认为工厂的价格肯定比外贸公司的有竞争力。季厂长看到图片后知道这些样品是另外一家工厂的,且没有规格说明,于是打电话来问我。我当然不会告诉他,并且我还打电话给张先生义正辞严地指责他,张先生只有连声说“对不起”。
针对外商转单,外贸企业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把样品要得多但不见订单的客人列入黑名单,在展会上坚决不给这些客人样品,也不允许他们拍新产品的照片。对开发出的新样品尽量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并做好保密工作。如发现某个客户有转单行为,应大胆地提出抗议,绝不姑息迁就客户。
针对外贸公司转单,工厂要深刻反省自我,找出管理中的漏洞,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控制生产环节各种成本。
收取定金防止甩单
甩单通常指外商下了订单,工厂已开始生产,但是外商找出各种借口不要货了。
我曾碰到过一次甩单事件:我所在的公司常年出口玻璃挂件给英国中间商AIL公司,AIL公司收到货物后批发给大型连锁超市ASD公司。AIL公司的买手凯瑟琳小姐与我公司业务员有着多年的个人友谊,彼此相互信任。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为方便对方资金周转,我公司开始不收AIL公司的定金。2008年凯瑟琳接到ASD的一笔价值10万美元的玻璃彩球订单后没向ALL公司汇报,而是暗中成立了自己的公司TOP-SURE,将定单“飞”到TOP-SURE,并要求我公司尽快安排生产。然而,凯瑟琳始料未及的是ASD公司有一个政策:对于头一年合作的供货商,该年所下订单金额不得超过5000美元。凯瑟琳与ASD公司的买手多次交涉,10万美元的订单还是不能下给TOP-SU RE。万般无奈下,凯瑟琳只好发来电子邮件谎称AIL公司对玻璃挂件不再感兴趣了,不要货了。我们接到邮件后,犹如挨了当头一棒,立刻打电话给工厂中止生产,但是工厂已经生产了90%的产品。我们与凯瑟琳交涉,指明事件的真相,要求她与我方共同承担损失,但她不予理睬。
还有一些客户由于市场行情不好,或者产品质量确实有问题而甩单。
应对甩单的最好办法是安排生产前收取客户的定金。不见定金,绝不安排生产。不能因为客户是老关系,对方资金周转困难而麻痹大意,更不能因为客户的花言巧语而把自己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如果我方没有质量问题的产品,但客户无正当理由甩单,我们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诉诸法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