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完一体化工艺的研究及应用

来源 :石油钻采工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an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时封堵工艺是保证井口装置整改期间井控安全的重要屏障,但该工艺存在完井时效低、工具成本高、钻井液污染储层严重等缺陷。针对该问题,研制了二次坐封封隔器,实现了封完一体化工艺。二次坐封封隔器集机械和液压坐封方式于一体,且两种坐封方式相互独立,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坐封上提解封后均可启用另一种方式进行第二次坐封。封完一体化工艺充分发挥封隔器二次坐封的优势,将临时封堵和生产任务集中于一趟管柱,确保完井期间井筒完整性、井控安全的同时,大大提高完井时效。封完一体化工艺现场试验成功后,由于其配套工具简单、操作方便、可靠性高,
其他文献
顺北区块超深井Ø444.5 mm大尺寸井眼井段长达5000 m,不但需要面对提速、控斜难题,而且存在稳定器母扣频繁失效问题。为此,从钟摆钻具组合(BHA)动力学分析着手,探讨了大尺寸井段稳定器母扣失效机制。基于钻柱动力学有限元方程,研究了大尺寸井眼中BHA稳定器处的复杂动力学特征,确定了稳定器母扣附近的动态弯矩和涡动特征;建立了稳定器母扣端螺纹接头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显式动力学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复杂载荷作用下稳定器母扣端螺纹接头的应力分布特征;以顺北XX井稳定器母扣断裂失效为例,分析了BHA稳定器母扣端变截
目的:探究牡蛎壳粉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小鼠的缓解作用。方法:将ICR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碳酸钙组和牡蛎壳粉组,肌肉注射地塞米松(1 mg/kg/d)构建骨质疏松小鼠模型,分析股骨微结构、血清钙、粪便钙、股骨钙、骨转换指标和肠道菌群变化。结果:牡蛎壳粉能显著提高骨密度和骨小梁厚度(P<0.05)并降低骨小梁分离度和结构模型指数,改善骨微结构,显著降低血清钙含量(P<0.001)。牡蛎壳粉也能显著升高血清中碱性磷酸酶酶活(P<0.001),降低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酶活(P<
静电纺丝是一项制作纳米尺寸聚合物纤维膜的技术,该技术制备的纳米纤维膜具有比表面积高、连续性好、功能性强等优势。目前,静电纺丝被广泛应用于医药、能源、食品等领域。本文综述了静电纺丝技术的原理、影响因素及其在活性物质包埋、食品检测、食品添加剂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该技术在植物性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展望,为之后其在食品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拓展提供参考。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即SAGD)是开发厚层超稠油油藏的有效技术,但在开发中后期存在注入蒸汽超覆严重、热损失大、油汽比低等问题,影响了开发效果。为此,在室内利用高压物性分析仪、比例物理模拟系统等装置,开展了烟道气对地层原油性质的影响,以及伴注烟道气后蒸汽向上覆地层热损失、蒸汽腔变化规律和生产特征等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注入的烟道气可以有效降低地层原油黏度,提高原油渗流能力,增大体积系数,增加弹性能量;与常规SAGD方式相比,烟道气辅助SAGD方式蒸汽腔横向扩展速度加快,纵向扩展速度减缓,蒸汽超覆现象得到有效抑制
“井工厂”作业模式使非常规油气实现了效益开发.通过分析非常规油气井工厂钻井的特点,明确了井工厂钻井成本构成要素,并对各要素进行了量化研究;根据井工厂钻井流程整合,构
气井井下节流是气田低成本开发的一项关键技术,“井下节流+泡沫排水采气”工艺在适宜条件下可提高气井带液能力。采用传统气液两相嘴流压降模型开展泡排井井下节流气嘴尺寸设计不能满足气井配产要求,通过节流压降规律测试并建立或者完善数学模型有助于提高泡排井井下节流设计水平。设计并搭建了泡沫排水采气井井下节流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利用泡排剂UT-11开展了在不同泡排剂质量分数情况下的节流压降规律测试,利用实验数据对4个常用气液两相嘴流机理模型(Sachdeva模型、Perkins模型、Ashford模型、滑脱数值模型)进行
随着油气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非常规致密油气藏已经成为油田增储上产的主要研究对象,该类型储层渗透率低(<0.1×10−3μm2)、两向应力差值大(>10 MPa),单纯依靠大排量、大液量改造以形成缝网的难度较大,需通过缝内暂堵转向压裂技术进一步增大净压力,提高裂缝复杂程度。暂堵剂类型的优选和用量设计是决定复杂缝网形成的关键,进而影响压裂井的改造效果。优选水基温控溶解型暂堵剂,综合考虑了暂堵剂封堵厚度、动态裂缝高度、微裂缝条数及宽度等参数,形成了暂堵剂
低渗页岩储层难以自然形成工业油气流,常采用水平井和水力压裂建立人工缝网以保证商业化开采。然而,随着大规模加密布井和压裂,水平井间距缩小、储层改造体积增加,井间出现人工裂缝导致的干扰,影响邻井的井口压力和产量,甚至诱发井控、套损和支撑剂侵入等问题,严重时导致水平井报废,极大地影响生产效率。此外,老井亏空会导致储层地应力在原位地应力的基础上发生动态演化,形成复杂地应力状态,继而影响加密水平井和重复压裂井的储层改造效果,限制井平台产能表现。我国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地的页岩油气资源开发已进入小井距
近年来,针对深水开发钻井导管的安装,业内国外公司提出了采用水下打桩来实现导管批量安装的新技术,并通过实践证明了该技术的可行性。通过对该项技术的调研,分析了该项技术的特点、基本原理及作业流程,并对该技术的关键点导管设计与加工、导管可打入性、导管自由站立稳定性、深水打桩锤选型、低压井口头的设计与选型等进行了深入分析。该技术具有降低作业风险、提高入泥精度可控性等优点,但当前装备技术水平限制了其应用。立足国内深水钻井导管安装技术现状,给出了该技术在国内深水开发应用的相关建议,为该技术在我国开展探索应用所面临的难点
针对目前海上分层防砂分层注水有效期短、施工周期长、作业成本高的问题,研究了新型海上油田分层防砂分层注水高效集成工艺.通过采用穿越型悬挂丢手封隔器,能够同时连接防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