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玩儿时光

来源 :飞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ertrun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十年前,我是儿童,天天过儿童节。而今已成了老顽童,只能捋着银白色胡须看着孙子们过儿童节。
   我的孩提时代是从打杠、滚铁环、叠三角板开始的,一玩就是一天。那无拘无束的过瘾劲儿,欢死个人……
  打跤水
   我的孩提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到白龙江浅水湾去游泳。在游泳中学会凫水和打撂把子,尽管水是浑黄的泥汤子,但却兴致很高。玩半大天没有疲乏和困倦,经常浑水顺着前头皮、眼睛、耳朵、鼻子往下淌,本能地合紧嘴,眼睛闭实,那呛人的泥水,怎么也入不到口腔、鼻腔和眼睛里去。常常头一甩,双手抹几把脸,就又投入到下一个环节的玩耍游戏中去了。
  滚铁环
   简单的是用柔韧度强的藤条曲一个圆圈,用细铁丝扎一个滚圈的套杆,在空旷的土地一圈又一圈地滚起来。后来,玩伴们嫌藤条在运动中易断易折,便千方百计偷、抢、要,在大人那里弄来铁丝,从套杆到铁圈全用铁丝扎好,排队比赛滚铁圈。过了些日子,一个有势的孩子拿来钢筋做成的铁环,环上还拴了些细铁丝做成的小环,铁环滚起时发出金属碰撞清脆的声响。于是,又通过各种手段先后弄齊了五颜六色的粗细不等的铁环,在学校门前和孩子玩耍的聚集区,我们几个玩伴一溜儿排开把叮当作响的铁环滚起来。在大家投来惊讶、赞扬、羡慕的眼光里,我们小小的心里收获了成功、气派、有架势、有整齐划一的团队精神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雄浑豪迈……
  捞泥鳅
   作为水族世界的一员,泥鳅往往与鱼、虾、鳖、蛙同为水里生物链条,故而作为网、笊、罩这些工具。往往在抓到鱼的同时就有泥鳅混在其中,有时专抓鱼不要它,有时鱼、虾、蛙少时才把它充数要了。因为泥鳅做菜往往“泥气”较重,食客很难下咽,只有高级厨师才能做好一道地道的鱼类菜供食客品尝。
  拾地蒻
   地蒻作为雨水和地、草等混合而生的一种特殊菜品,只有在下雨或雨后山坡上才有。记得小时候跟上大人在雨刚下过的山坡上去捡拾地坡上的地蒻,它光滑弱小并与牲畜踩断的杂草、牛粪、羊粪蛋蛋、小石头混在一起。只有细心才能捡拾到它,否则手指里的地蒻,同时还有其他不能要的东西。每次用手提笼子拾半笼子地蒻,回来后先挑拣去其他杂物,再反复洗淘,然后把亮晶晶的地蒻放在筛子里控干水,配些调料、萝卜、豆腐等,与葱、姜和成馅,包饺子、包子等吃,因为做一次不容易,往往很快等不到第二次就全吃完了。今天想起来吃地蒻的饭,仍然觉得嘴角挂着油渍渍的香味。
  打
   那年月,最能随便就地玩儿的就是几个玩伴一时兴起,捡几块石头或半截砖头支起来,另一个玩伴用手甩打支起来的石头或砖头,美其名曰:“打”。这种游戏快捷尽兴,可有时掌握不好会伤了自己的手脚,我的左手拇指指甲盖就是被对方玩伴所伤。
  抓 鱼
   那会儿小,胆子愣大,跟在大人身后齐腰深的水里,学着用罩扣鱼,腿儿、手、小脚丫常常被水里蚂蟥、蚊虫叮咬。但往往只要看到扣到的鱼鳞甲亮闪闪地在小背娄里跳跃时,就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体内鼓捣着我。一天下来,十多斤二两三两甚至半斤大的鱼就收入我的家伙什里。回家后,大人高兴、我高兴。眼看着脸盆里的鱼也蹦在地上乱翻腾,这时,我就央求大人先不宰杀它,留它在脸盆里蹦几天再说。这样以来,我又快乐地与它们玩了几天。
  捉黄鳝
   在稻子秧苗才长到不足一尺的时候,我们几个玩伴跑到稻田地埂两边,搜寻黄鳝出入巢穴。只要见到一个水洞,既用手指或脚趾朝水洞不停地挤压浑水。用不上三分钟,黄鳝因水浑呛鼻而不得不退出巢穴。这时,地埂另一边玩伴在黄鳝还不知就里时既用手折叠把黄鳝抓到手。我俩人大半天能抓二十多条,足够美味改善生活。但是抓黄鳝往往要防备周边水蛇凌波仙子般窜来漂去,认不清它会反咬你一口。
  揪苜蓿
   初春时节,正是四至接新菜蔬少的时候,我们玩伴在外出玩耍时,有意识受大人请托留意路边、地埂边上有无野菜。尤其那才露嫩芽尖尖的苜蓿菜,本来苜蓿菜是喂牛、驴、羊等家畜的上好青饲料。可那些年我们一个春季都要揪苜蓿回去下面或拌凉菜吃,直至苜蓿紫色花开过后为止。它的叶茎虽然不怎么滑溜,还带有酸涩,但毕竟是绿菜。我幼小的心里对它充满了敬意和疼爱,每每走在路边脚下,但凡见到它时,往往不忍心下脚踩踏它,因为它是我们美好生活的重要元素。
  责任编辑 阎强国
其他文献
一rn那时候,我觉得我们家最颇烦难肠的事情,就是哥哥的婚事.rn我还在上初中,哥哥已经初中毕业好几年.二十三四的小伙子,在村子里早就成了大龄青年,眼看着一步一步滑向“打光
期刊
农家乐位于嘉定.这地方早由县改区,可在市中心人骨子里还是郊区.郊区即乡下.不过,农家乐不在郊区或者乡下还叫农家乐吗?吴小芬与林娜发来微信说,柯俊民承包的农家乐叫红太阳.
期刊
宅居·四小时二十一分钟·咏骆诗四首rn3月16日(周一)上午,我收到高洪波快递邮件,内有横幅竖排的书法作品“咏李恒才骆驼诗四首”.微信嘱我转恒才.另外,还有一册他刚出版的“
期刊
一   落霞的余光涂抹山峦、屋舍、田垄时,母亲常会挑了初洗的衣物出门,拐过几家邻舍屋场,踩着细瘦田埂,到田垄的井边捣衣。她蹲下来,茶树做的棒槌随右手一起一落,像乐队指挥者娴熟灵动、节奏鲜明的指挥棒;左手不时翻折石板上的衣物,水珠便一阵阵四溅开来。   我常跟了母亲去,喜欢听捣衣声敲击不远处山峦后的回响。“啪——”“啪——”,总比母亲棒槌下的声音慢两拍,余韵也绵长糯软许多。山峦似乎更清幽而安谧,
期刊
花的秘密   清明前后,桃花已败,杏花正艳,李子花举着米颗大的黄色花苞。我一遍遍踏进静宁南部老家的果园,查看苹果花的长势。就连地边上的堇菜、蒲公英、马茹子、附地菜开着或蓝或黄的小花儿,蜜蜂们嗡嗡地在花间飞舞。可苹果叶紧紧地抱着苹果花不肯松手,好像捂着一个个秘密不肯说出来。   一直到四月中旬,也就是谷雨前后,静宁南部地区的苹果树叶才放手让花儿尽情绽放,自己长自己的去了。它们在大概的时间里绽放,尽
期刊
我是以一种猝不及防的姿势打开一段向北的行程和生活的。这种状态让我不由想起一句古老的歌词:我是一只小小鸟,拍拍翅膀就起飞!但我知道我没这份率性或者说洒脱,因为,我完全是被动的!   事情的缘由其实很简单:通过第四次公选,我像一艘用力过猛又幸运终结的破船,最终一直被搁浅在这个日夜与文字相亲的职位上——它就像个固若金汤的堤坝,死死拦住了我人生向前的水流。如果我足够诗意,尽可以把每一粒文字想象为穹苍炽灿
期刊
父亲出生于1947年,今年已经是七十三岁了。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为了生计,年过知天命的我还在千里之外打拼。按照预期,要等到退休后,我才能陪在父母身边。眠思梦想,彼此的关爱只能在每天的电话声中传递。   好在父亲的身体好,在没叫母亲帮手的情况下,他不仅种了三亩多水稻和两亩多旱土作物,还管理了一片自家的果园。当桃子熟了、柿子红了,父亲便用箩筐挑起水果,沿着乡间的小道,走村串户,一
期刊
树   越往西走,树就越少。   在祖国广袤的西部,树就是家的象征。有树的地方才会有人烟,有人烟的地方才会有家,有家的地方才会有快乐和幸福。   就我所见,一路向西,路边的树主要有两种:杨树和柳树,都是极耐旱的植物。杨树冲天而起,把头高高伸向蓝得一无所有的天空。柳树俯身向下,把根深深扎入同样一无所有的大地。天高地阔,天地合一,这才是西部。   有时车在路上跑了一个多小时,眼睛因为大地空阔和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