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听力是英语学习的一大重点,无论是在考试过程中或是日常生活中,都应得到重视。但事实上,学生的听英语的能力大多都低于其读写能力,教师有必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听力教学环境,来提高学生的听英语的能力。
关键词:英语;听力;技巧;兴趣
一、教学中,我们要营造环境,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语言首先是有声的,口语是第一性的,没有口语,就没有书面语。只有在有声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才能更好地激起学习兴趣。因此,英语课要为学生营造尽可能多的听说环境。
教学的方式应以听、读为主,避免要求学生反复地跟读,以及强制性的朗读和说话。不要过分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使每一个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然地形成听觉记忆,促进听说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授课文、介绍新单词时,应让学生合上书本听教师介绍课文背景及故事情节,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听课文录音,并根据所听内容简要回答问题,最后再打开书本阅读课文,这样能让学生养成仔细听的习惯。
二、教学中,我们要补充知识,了解听的背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的一切言行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内涵。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较大,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的不同,对文化差异的忽视,都会导致判断失误、交际受阻。因此,补充相应的背景知识,认识本国语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也是听懂文章的一个重要前提。例如,在听一篇介绍英美人名的文章前,任课教师应对中国人姓名与英美人姓名的构成、排列加以简单地讲解,这样听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再如英国人见面打招呼的方式,常以谈论天气为主,中国人则不然。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时,应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与听力有关的背景知识,如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习俗、礼仪、趣闻等。另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课外文章,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所说内容,还可诱发学生听的兴趣。
三、 教学中,我们要排除障碍,指导听的技巧
1. 要分析学生听不懂英语的原因,帮助学生寻找听力障碍
(1)知识性障碍: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①语音障碍。部分学生未正确掌握语音、语调,由于自身英语发音不标准,难以正确理解所听内容。②语言障碍。很多英语单词在字典上有多种解释,有的学生是由于自身词汇量太少,遇到学过的单词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意思而造成的障碍。③语速障碍。学生的理解速度跟不上听力材料的速度。④理解障碍。主要是对听力材料中的有关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识不了解,对材料断章取义,未能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2)非知识性障碍:学习环境对学生听力的影响。①学校听力教学设备的质量问题和教师使用这些设备的熟练程度。②听力学习氛围的不够浓厚往往对听力教学有一定的影响。
(3)学生自身潜在的心理障碍:学生在听英语时胆怯、紧张,本来可以听懂的也听不懂了。
2. 强化听力的教学训练
(1)强化语音语调的基本功训练。音标是语音的基础,学生要排除母语种方言的影响,读准音标,这是培养学生英语听力的前提。正确掌握如何辨别单词中的长短元音,辨认语流中的重读、弱读、失去爆破和语调。
(2)读、听、写结合训练,并侧重于听。为了说得出,必须先听得懂,教师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读、听、写和开口讲英语的机会。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听力训练,要求每位学生每天回家一定要听懂、熟读、背诵当天课堂所学的短文、对话,并将自己的朗读、背诵录下来,对照朗读磁带,查找不足,第二天交由教师验听,帮助学生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语音、语调。另外,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听写训练,主要是锻炼其边听边记的能力。学生记录时要有重点、有技巧,特别是要记下对话或短文中的地址、年月日、年龄、价格、数字等。
(3)视听觉结合训练。在课堂上,特别是在听录音的时候,学生的理解比面对面的交流要困难得多。因此,教师要借助录像、幻灯、投影、简笔画、图表等视觉手段,使视觉和听觉结合,共同作用于感觉器官,帮助学生建立音、义联系。强化听的信息,为学生提供处理信息的线索,加深对听力材料的理解。
3. 注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针对初中生心理状态可塑性强的特点,在听力训练的初始阶段就应该强调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1)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勇气。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听是学好英语的重要途径之一,必须加以重视。同时,不否认听力理解有相当的难度,只要正视它,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是能够克服的。
(2)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努力消除学生因害怕、担忧、反感而产生的心理障碍。教师在课堂上要充满活力、幽默风趣,对待每个学生要和蔼可亲,善于接触每个学生;选择听材料时,不仅要难度适当,还要新颖、有趣。
总之,英语听的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与读写有机结合的过程。培养英语听的能力,非一朝一夕,无捷径可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断地反复练习和实践,才能使英语听的能力不断提高。
(建湖县颜单中学)
关键词:英语;听力;技巧;兴趣
一、教学中,我们要营造环境,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语言首先是有声的,口语是第一性的,没有口语,就没有书面语。只有在有声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才能更好地激起学习兴趣。因此,英语课要为学生营造尽可能多的听说环境。
教学的方式应以听、读为主,避免要求学生反复地跟读,以及强制性的朗读和说话。不要过分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使每一个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然地形成听觉记忆,促进听说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授课文、介绍新单词时,应让学生合上书本听教师介绍课文背景及故事情节,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听课文录音,并根据所听内容简要回答问题,最后再打开书本阅读课文,这样能让学生养成仔细听的习惯。
二、教学中,我们要补充知识,了解听的背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的一切言行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内涵。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较大,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的不同,对文化差异的忽视,都会导致判断失误、交际受阻。因此,补充相应的背景知识,认识本国语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也是听懂文章的一个重要前提。例如,在听一篇介绍英美人名的文章前,任课教师应对中国人姓名与英美人姓名的构成、排列加以简单地讲解,这样听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再如英国人见面打招呼的方式,常以谈论天气为主,中国人则不然。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时,应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与听力有关的背景知识,如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习俗、礼仪、趣闻等。另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课外文章,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所说内容,还可诱发学生听的兴趣。
三、 教学中,我们要排除障碍,指导听的技巧
1. 要分析学生听不懂英语的原因,帮助学生寻找听力障碍
(1)知识性障碍: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①语音障碍。部分学生未正确掌握语音、语调,由于自身英语发音不标准,难以正确理解所听内容。②语言障碍。很多英语单词在字典上有多种解释,有的学生是由于自身词汇量太少,遇到学过的单词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意思而造成的障碍。③语速障碍。学生的理解速度跟不上听力材料的速度。④理解障碍。主要是对听力材料中的有关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识不了解,对材料断章取义,未能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2)非知识性障碍:学习环境对学生听力的影响。①学校听力教学设备的质量问题和教师使用这些设备的熟练程度。②听力学习氛围的不够浓厚往往对听力教学有一定的影响。
(3)学生自身潜在的心理障碍:学生在听英语时胆怯、紧张,本来可以听懂的也听不懂了。
2. 强化听力的教学训练
(1)强化语音语调的基本功训练。音标是语音的基础,学生要排除母语种方言的影响,读准音标,这是培养学生英语听力的前提。正确掌握如何辨别单词中的长短元音,辨认语流中的重读、弱读、失去爆破和语调。
(2)读、听、写结合训练,并侧重于听。为了说得出,必须先听得懂,教师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读、听、写和开口讲英语的机会。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听力训练,要求每位学生每天回家一定要听懂、熟读、背诵当天课堂所学的短文、对话,并将自己的朗读、背诵录下来,对照朗读磁带,查找不足,第二天交由教师验听,帮助学生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语音、语调。另外,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听写训练,主要是锻炼其边听边记的能力。学生记录时要有重点、有技巧,特别是要记下对话或短文中的地址、年月日、年龄、价格、数字等。
(3)视听觉结合训练。在课堂上,特别是在听录音的时候,学生的理解比面对面的交流要困难得多。因此,教师要借助录像、幻灯、投影、简笔画、图表等视觉手段,使视觉和听觉结合,共同作用于感觉器官,帮助学生建立音、义联系。强化听的信息,为学生提供处理信息的线索,加深对听力材料的理解。
3. 注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针对初中生心理状态可塑性强的特点,在听力训练的初始阶段就应该强调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1)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勇气。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听是学好英语的重要途径之一,必须加以重视。同时,不否认听力理解有相当的难度,只要正视它,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是能够克服的。
(2)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努力消除学生因害怕、担忧、反感而产生的心理障碍。教师在课堂上要充满活力、幽默风趣,对待每个学生要和蔼可亲,善于接触每个学生;选择听材料时,不仅要难度适当,还要新颖、有趣。
总之,英语听的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与读写有机结合的过程。培养英语听的能力,非一朝一夕,无捷径可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断地反复练习和实践,才能使英语听的能力不断提高。
(建湖县颜单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