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方法改革的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zh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能力,而现今多数高职院校仍沿用传统的“笔试+闭卷”的考试模式,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结合职业教育工作经验对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方法改革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职业教育;考试方法;改革
  作者简介:熊巍(1983-),男,湖北红安人,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电力工程系,讲师。(湖北 武汉 430212)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3B310)的中期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018-01
  从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今,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1996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从法律上确定了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由此也拉开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序幕;而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中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1996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6%,2002年达到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和大众化阶段的临界点15%,到2005年上升至21%,10年间年均递增1.5个百分点。这其中,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与决定性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其培养目标与传统的高等教育(本科、研究生等)有着根本的区别,更明确、具体,更加注重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然而现今多数高职院校仍沿用传统的“笔试+闭卷”的考试模式,这与高职教育重点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完全不符的,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因此,必须探索一条高职教育考核的新路子,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导向以“素质、能力本位”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树立素质教育的考试观,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达到对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能力的检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考核方法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现行考试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考试方法单一
  目前绝大多数课程仍采用笔试闭卷这种单一的考试方式,这种考试方法更主要的是考查学生理论知识储备量和记忆能力,检验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和分析,应该说这是一种要求较高的考试方式。而高职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对于专业课程而言这种考试考核方法就与人才培养要求无法达到一致,无法真实检验出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
  2.考试结构不合理、内容不完整
  单一的笔试闭卷考试方式带来的结果就是强调对理论型知识的考查,具体的表现是基本知识和记忆性知识比例较大,而对专业技术操作、职业素质等方面的考核严重缺失。这种考核方式同时也禁锢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考核结构的不合理也直接影响了考核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无法系统地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评价。
  3.考试成绩强调期末而忽略了学习过程
  现行的期末成绩给定基本上是采用“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这种模式,其中期末考试成绩为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平时成绩主要参考学生平时到课率和作业完成情况。这种成绩评定方法存在两个方面的弊病。一方面,期末卷面成绩所占比例过高,这样使得学生往往会淡化学习过程,平时表现过于松散,期末考试期间突击备考;另一方面,平时成绩考查沿袭传统模式,仅仅注重到课率和作业完成情况,而忽略了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等方面的考查。
  4.规章制度限制了教师对考试方式选择的自由权
  严格而苛刻的教务管理条例使得教师不是实施考试的主体,而是例行考试工作的工具。考试制度中规定怎么考或者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规定怎么考,老师就必须按要求执行,否则就是教学事故。这样就必然限制了教师在教学和考试方式选择、考核内容选取上的自由性,使得考试成为例行公事而已。
  二、考试方法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考试应突出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能力考核两个重点,因此在考试方法改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导向性原则
  考试方法改革应突出就业为导向的原则,突出学生专业技术能力考核,突出职业综合素质考核等。考核内容要与人才培养方案上的课程教学方案一致,重点能力重点考核。
  2.多样性原则
  不同性质的课程,考核侧重点不一样,因此不能采用千篇一律的考核方法,在改革考试方法时应遵循多样性的原则。可以采取基于教学进程的过程考核方法、基于实际操作的技能考核方法、基于团队协作能力的小组考核方法、基于职业技能的“以证代考”等考试考核方法。
  3.灵活性原则
  专业技术能力、职业能力的全面考核要涉及到教师、教研室、实训条件等多方面的协调与介入,因此在考核方式、考核形式等方面要灵活多样。要结合专业课程特色,引入职业技能竞赛、职业资格认证、小型项目开发、社会调查、顶岗实习与企业实践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三、考试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
  1.根据课程性质采取不同的考试方法
  按照课程性质不同采取不同的考试方法。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对于高等数学、电路基础等课程可以依然沿用笔试闭卷的考试方法,因为这些课程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及其运用;对于电工技能与训练、电工仪器仪表装配与维修这类课程,可以采取纯实操考核方式,重点考查学生对工具的运用、技能操作熟练度等;对于计算机基础、电气CAD、电子CAD这类课程可以采取上机考试的方式,重点考查学生对电脑的操作和对软件的使用;对于可编程控制器、变频器技术等课程可以使用团队考核的方式,除了考查学生技能水平外,还要考查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解决问题分析分体的能力等等。   2.部分课程可结合职业资格采取以代考的考核方式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面向生产一线的高技能技术型人才,注重的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现在许多高职院校都要求毕业生要“双证”毕业,即毕业时除了拥有毕业证书外还应拥有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所以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专业设置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在课程教学方案制订时借鉴职业资格要求,考试时可以采取以证代考的方式进行。如我院现在的电工技能与训练课程与维修电工职业资格、电工仪器仪表装配与维修课程与电工仪器仪表装配工职业资格、机械制图课程与制图员职业资格等等课程的考核均是采用这种方式。
  3.研究更加全面、结构合理的考查项目和评分标准
  对于不同的课程,各教研室应该组织教师团队“因课而异”研究不同考试考查项目和全面细致的评分标准。
  考查项目可以分为常规考查、单项职业能力考核、综合职业能力考核几个方面。常规考查即传统的平时考查,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到课率、作业表现和职业行为养成等方面;单项职业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单个职业训练项目的完成情况,处理简单工程问题的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考核主要考核综合职业训练项目的训练、完成情况,包括团队协作意识、遇到突发情况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除了研究考查项目外,对于各考查项目最终评定总成绩时各部分所占的比例,各项目的评分细则也要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制定,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邀请企业代表的参与,以使对学生的评价尽可能贴近企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
  4.制定灵活机动的考试制度
  对于考试规章制度对教师的限制,可以从自身和学校层面两个方面来解决。在自身方面,要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明确培养目标,确定采用哪种考核方式能更全面而合理地考查学生对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并将考核方式及方法直接写进人才培养方案里;在学校层面,严厉的考试制度主要是为了规范管理,但是也应该保证一定的灵活度,当教师发现原定的考核方法无法满足对学生全面的评价时,可按照有教研室到系部再到教务处这样一条线路逐步申请,更换更为合理的考核方式。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目标从前些年的技术型人才、实用性人才、高技能人才,再到现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虽然一直都在变化,但根本的目标依然面向生产一线的,具备相关职业能力的人才。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者,应不断研究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积极改善传统的考试模式和考试方法,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程维萍.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模式改革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12,(10).
  [2]田永力,韩国彬.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于考试方法改革[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
  [3]吴疆,杨开明.高职教育考试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10).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创新学分作为一种政策或制度已经在我国部分高校进入了操作性实施阶段,但各高校在创新学分方面采取的方法不尽相同,一直以来没有形成一个标准。就高校校实施创新学分的路径与方法进行初步研究和探讨,提出高校实施创新学分的路径与方法的构想。  关键词:创新学分;路径;方法  作者简介:薄建柱(1977-),男,河北唐山人,河北联合大学团委,副教授。(河北 唐山 06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