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iu4hb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即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做;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已有知识,而且要学会动手动脑收集、加工知识,学会自我增长知识和生产知识。因为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笔者在一节实验课上遇到了从教近20年来没遇到的问题——“淀粉遇碘不变蓝”。笔者从震惊到惶恐,再到焦急,然后通过收集资料、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又重拾信心而收获喜悦,最终才真正认识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充分体现了对能力发展的要求,其核心是人的发展。这个目标的确立超越了传统教学目标只关心知识学习,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忽视人整体发展的局限。”
  2 教学片断回顾
  2.1 问题的首次发现
  在做食物在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实验时,还是和以前一样,笔者简单讲解下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后,学生开始实验(每两人一组)。然后教师就很轻松地在各组间转悠,时不时地还指点一二。
  “老师,我们做完了。”一女生小声地喊我。
  师:“那给大家展示汇报一下。”
  那女生犹豫不决地站了起来,然后举起手中的两个试管向全班汇报:“……向两个试管各滴加1滴碘液,加入1 mL唾液的试管中的溶液颜色变黄色,加入1 mL清水的试管中的溶液颜色变紫红色……”
  师:“什么什么?加入清水的试管变紫红色?有没有搞错?大家告诉她,加入清水的试管应该什么颜色?”笔者武断地打断了学生的回答。
  学生齐声回答:“蓝色。”但也有几个小声地说:“我们做出来也是紫红色。”还有说是黑色的。
  笔者有点气不打一处来,“和你们说过多少次,淀粉遇到碘变蓝色。你们肯定是哪个步骤做错了。”
  “老师,我也是紫色的,我怀疑自己是哪个步骤做错了,就又做了一遍,但还是紫色。”一个男生举手说。这个男生生物学得很好,实验操作能力也很强。
  这位学生的话让笔者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怎么会这样呢?淀粉遇碘变蓝,这似乎成了一个科学常识。教师正在犹豫之时,下课铃“及时地”掩盖了教师的尴尬,笔者含糊其辞说了些诸如“可能是气温影响了实验,也可能是实验员买的淀粉不对”,就匆忙下课了。
  课后笔者一直忐忑不安,就自己做了一遍实验,实验结果确实是紫红色。立即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才发现:淀粉遇碘变色受多个因素影响,如受淀粉类型(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所含比例不同)、淀粉的新鲜度、显色反应时的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
  笔者一一研读了相关的资料后,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终于清楚了淀粉遇碘变色的原因。于是认真地重新整理了教学思路,并将原来失败的一节实验课重新设计成一个探究性实验,重新设计了一下教学方案,准备在另一个班级上课。
  2.2 问题解决的策略
  探究一:不同种类的淀粉遇碘会怎样?
  ……
  “老师,为什么我的热淀粉溶液遇碘不变蓝?”望着学生渴望求知的脸,笔者只是不动声色地引导:“这种情况说明了什么呢?”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怀疑可能是淀粉的原因,然后及时地说:“老师这有另外一种淀粉溶液,想不想再试一下?”学生们立刻取了材料重新做了一遍实验。“老师,变蓝了!”看着他们兴奋的脸庞,笔者趁势延伸:“那这种淀粉遇碘一定变蓝吗?”
  探究二:不同含水量的淀粉遇碘会怎样?
  “老师,我们组用的是馒头,为什么我的不变蓝,他们的却变蓝了?”
  “老师,我发现这两块馒头不一样,不变蓝的这一块可能是太干了。”一直没吭声的课代表冒出一句,学生都把目光投向了笔者,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说:“科学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科学前辈们在探究的道路上也和我们今天一样,不断进行探索的。大家想一想,遇到这种情况,下面应该怎样做呢?”
  笔者马上说:“应该再做实验,继续验证!”
  只见一位学生迅速洒了一点水在干馒头上,课代表滴了一滴碘液在上面。“噢,变蓝了,变蓝了。”实验室里充满了学生兴奋的叫声。
  笔者接着又说,“可是,这又是为什么呢?那请同学们课后再去查找答案吧。”
  “嘀铃铃……”下课铃响了,学生有的去学校图书馆去查阅资料,有的到电子阅览室去上网搜索……
  第二天上课时,学生们就有了各种回答。去查图书的学生和上网搜索的学生都查到了相关知识:直链淀粉能溶于热水而不呈糊状,支链淀粉不溶于水,热水与之作用则膨胀而成糊状。其中溶于水中的直链淀粉,呈弯曲形式,并借分子内氢键卷曲成螺旋状。这时加入碘酒,其中碘分子便钻入螺旋当中空隙,并借助范得华力与直链淀粉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络合物。这种络合物能比较均匀地吸收除蓝光以外的其他可见光(波长范围为400~750 nm),从而使淀粉变为深蓝色。
  师生共同探究的成果是:
  (1) 课本上的说法比较模糊,没有说明是什么样的淀粉,在什么情况下遇碘变蓝,因此说法不完全正确。
  (2) 课本上说法应该纠正为:直链淀粉溶于热水,冷却后遇碘变蓝。
  3 教学反思
  传统的观念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教师再也不能仅仅充当照本宣科的布道者,而是要转变为学生科学探究的倡导者和合作者。绝大多数教师能做到前一角色,而后一角色对于从教有一定阶段的教师而言颇有难度,要勇于不断尝试角色的转变,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理念的转变。生物学原本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十分重要的途径。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一次课上学生提出反应颜色不符时,教师出于对教材尊严的维护而以其他原因敷衍学生,如“可能是实验室买的淀粉不对”或“今天气温不适宜”等,对学生强调“淀粉遇碘液肯定是变蓝”。看似搪塞过去了,但教师自己总觉得有点尴尬:“怎么不是蓝色呢”;“要是提前做一遍看一下该多好”。学生则会认为:“我明明做出来紫红色(赭色或黑色),老师偏要说是蓝色,不尊重我的观点。”甚至会得出教师自己没弄清楚应该是什么颜色。这使得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大打折扣,严重得会让学生失去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在这次探究实验中,笔者深受启发:新课改精神使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再也不是唱“独角戏”了,而是和学生相互交流,互通有无,真正体现了新课改的精髓。在这个实验探究中,笔者就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通过学生查找到的资料,也学到了许多知识。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通过这个探究,笔者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教学相长”。
  教学中,教师不能要求学生强行接受某一概念,而应要求学生不迷信专家、不惟书、不惟上,敢于向权威挑战,让他们在探究中感受到“欲知此事,必身体力行”的道理;在亲历过程中体验到只有经过亲身观察和检验才真正相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其他文献
摘 要 体现新课程理念,开展和开发生物课外家庭小实验,探索高三复习课新模式,同时为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生物研究性课程提供素材。  关键词 生物家庭小实验 高三复习 研究性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生物科高考说明中对实验考查的目标和要求是“使用恰当的方法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具体的能力考查要求包括2个部分:一方面是考生能够设计简单的
摘 要 应用任务驱动模型教学法,对“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一节的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了4个具体任务的设计,以可操作性、活动性及多样性的学习任务驱动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自主、合作、探究构建核心知识的技能。  关键词 细胞器 学习任务 任务驱动模型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教材分析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生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这是新课程对学生提出的一系列要求。作为教导学生发展成长的主要承担者——教师,更应该高要求自己,具备更全面的素养,特别是一些与学科教学相关的核心素养。  在我国大多地区,初中生物不是中考学科
摘要 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例进行评析,阐释生物学的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利用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而理解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案例充分表明基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组织以探究为特点的主动学习是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  关键词 教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案例评析  中图分类号G633. 91文
摘要 基于“分类思想”,对“染色体畸变”一节的教学进行改进:从染色体类型图引入→染色体类型的分类标准→显带技术→染色体结构畸变→图示单体、三倍体等染色体数目变异的产生→用分类的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构建染色体畸变的知识框架,以培养学生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关键词 教学改进 分类标准 染色体变异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分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人脑处理复杂事物的有效策略 
摘要: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从教学顺序、知识的精细化加工、归纳推理的三个方面,加强高中生物复习课教学內容的组织,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生物复习课,教学內容组织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B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关注的是有关心智的科学研究。心智是产生和控制知觉、注意、记忆、情绪、语言、决策、思维、推理等心理机能的成分,是形成客观世界表征的系统,促使
摘要以“植物的激素调节”为例,阐述通过科学史教学、定量实验、评价实验、分析社会议题和典型案例等策略,运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模型与建模、系统分析、批判性思维等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关键词 科学思维 教学策略 植物的激素调节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科学思维方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到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下面以“光合作用发现史”一节课为例,以学生“质疑-答辩”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用科学思维解释某些现象或解决某些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摘 要 叙述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问题定向的探究性教学,力图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趋于合理化和系统化,并结合“染色体变异”新授课课例进行说明。  关键词 高中生物 问题定向 探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研究背景  对于“探究”这一术语的理解,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不同的看法。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的探究定义为:“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于研究自然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
摘要:大体来说,凯特·肖邦代表作《觉醒》中的女主人公爱德娜被视为追求自由、敢于反抗强权的正面人物形象。从“五伦”视角来审视爱德娜,认为实情并非如此。其一,她违逆父亲且未尽到侍奉父亲的职责;其二,她婚内出轨,对丈夫不忠;其三,她因自己的性格和姐妹们闹僵,鲜有往来;其四,她缺少对朋友的关心,未能做到和朋友志同道合。总之,她是一个违背中国“五伦”中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四伦的反面人物形象。通过“五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