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调动;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4(A)—0019—01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课改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学习数学的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实践证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到原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循环”的意思,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故事: “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说到这里,教师停了下来,让学生把故事内容反复地说,学生觉得很奇怪,反复说这些干什么呢?老和尚到底对小和尚说什么呢?等学生理解了“反复出现”的概念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理解“循环”的概念。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教学效果也好。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巧妙地设置适当的悬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及时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出示题目:“小红今年10岁,小红的妈妈从出生到今年,只过了8个生日,同学们猜猜看,小红的妈妈今年多少岁?”这时,学生就议论开了。一般情况下,过8个生日,就是8岁,可小红10岁了,小红的妈妈怎么可能才8岁呢?学生疑惑不解。这时,教师揭示课题,学生就能很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实践,从中获得知识,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他们深刻地理解并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机会让学生充分地去实践,并引导他们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掌握概念的实质,从而变枯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学习“9的组成”时,可以让学生同桌为一组,一个分,另一个记录,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有几种分法,是怎样分的,之后再让学生观察每种组成的左边和右边的数,分别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这样教学,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编选趣味题,激发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适时引入趣味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编了这样一道题目:“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在荒郊野外只化得一筐野果,唐僧说:‘悟空瘦吃么?”实践证明,这样的趣味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巧用网络媒体,调动学习积极性
网络媒体的广泛应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环境。教学时,教师可以按照教学要求用网络出题,安排多个层次的练习。比如,可以出“今天谁最棒”、“小小擂台赛”等题目,当学生答对了,计算机就会发出“你答对了,加把劲!”等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同时还可以把练习题设计为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三个模式,让学生自己选择,自我检测,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实现自我评价,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刻苦钻研教材,灵活选择教法,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4(A)—0019—01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课改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学习数学的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实践证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到原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循环”的意思,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故事: “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说到这里,教师停了下来,让学生把故事内容反复地说,学生觉得很奇怪,反复说这些干什么呢?老和尚到底对小和尚说什么呢?等学生理解了“反复出现”的概念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理解“循环”的概念。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教学效果也好。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巧妙地设置适当的悬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及时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出示题目:“小红今年10岁,小红的妈妈从出生到今年,只过了8个生日,同学们猜猜看,小红的妈妈今年多少岁?”这时,学生就议论开了。一般情况下,过8个生日,就是8岁,可小红10岁了,小红的妈妈怎么可能才8岁呢?学生疑惑不解。这时,教师揭示课题,学生就能很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实践,从中获得知识,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他们深刻地理解并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机会让学生充分地去实践,并引导他们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掌握概念的实质,从而变枯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学习“9的组成”时,可以让学生同桌为一组,一个分,另一个记录,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有几种分法,是怎样分的,之后再让学生观察每种组成的左边和右边的数,分别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这样教学,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编选趣味题,激发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适时引入趣味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编了这样一道题目:“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在荒郊野外只化得一筐野果,唐僧说:‘悟空瘦吃么?”实践证明,这样的趣味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巧用网络媒体,调动学习积极性
网络媒体的广泛应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环境。教学时,教师可以按照教学要求用网络出题,安排多个层次的练习。比如,可以出“今天谁最棒”、“小小擂台赛”等题目,当学生答对了,计算机就会发出“你答对了,加把劲!”等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同时还可以把练习题设计为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三个模式,让学生自己选择,自我检测,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实现自我评价,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刻苦钻研教材,灵活选择教法,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