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湘西以其特色的文化闻名于世,又因自古土家族和苗族在此居住,形成了它今天绚丽而独特的民俗风情。
苗家赶秋节
关于赶秋的由来,有的说是赶“立秋日”,有的说是“赶秋千”。相传很久以前,苗寨有个名叫巴贵达惹的青年,英武善射,为人正直,深受众人仰慕。 天,他外出打猎,见山鹰从空中掠过,便举手拉弓,一箭射中。与山鹰同时坠落的还有一只花鞋。这只花鞋,绣工极为精巧,一看就出自聪明美丽的苗寨姑娘之手。巴贵达惹决意找到这只花鞋的主人。他设计、制造了一种同时能坐8个人的风车,取名“八入秋”。立秋这天,他邀约远近村寨的男女前来打秋千取乐,等待着绣花鞋的女主人前来玩耍。最终,他找到了那只花鞋的主人——美丽的姑娘七娘。后来,他们通过对唱苗歌建立了感情,结成夫妻,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从那以后,人们沿袭此例,一年一度地举行这种活动。
赶边边场
多数苗族地区婚姻自主程度较高,各地苗族青年都有以择偶为主要目的的传统自由社交活动形式。湘西叫做“赶边边场”或“会姑娘”。
以对歌的形式谈恋爱是苗族婚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富于民族色彩的风俗。每逢赶场集市,姑娘们穿上花花衣,戴上叮当作响的银饰,打扮得如同三月的桃花,一路嘻笑着去集市上亮彩。而英俊的小伙子们则像恋花的蜜蜂追寻着漂亮的姑娘。苗族人恋爱不用媒,山歌就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因为情歌互答,谈情说爱的场所多在集市边的溪畔、竹林、所以叫做“赶边边场”。
哭嫁艺术
土家姑娘在接到男方通报结婚的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门做活。先是在吊脚楼闺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亲邻儿女依次围坐,哭起嫁歌来,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哭有规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骂媒人——哭三五天,有长达十天半月的。主要内容有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思,托兄嫂照护年迈双亲,教女为人处世等。
用哭声来庆贺欢乐的出嫁,用歌舞来祭祀死去的亲人,看似不可思议,却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独特的禀性及文化意识。
苗家赶秋节
关于赶秋的由来,有的说是赶“立秋日”,有的说是“赶秋千”。相传很久以前,苗寨有个名叫巴贵达惹的青年,英武善射,为人正直,深受众人仰慕。 天,他外出打猎,见山鹰从空中掠过,便举手拉弓,一箭射中。与山鹰同时坠落的还有一只花鞋。这只花鞋,绣工极为精巧,一看就出自聪明美丽的苗寨姑娘之手。巴贵达惹决意找到这只花鞋的主人。他设计、制造了一种同时能坐8个人的风车,取名“八入秋”。立秋这天,他邀约远近村寨的男女前来打秋千取乐,等待着绣花鞋的女主人前来玩耍。最终,他找到了那只花鞋的主人——美丽的姑娘七娘。后来,他们通过对唱苗歌建立了感情,结成夫妻,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从那以后,人们沿袭此例,一年一度地举行这种活动。
赶边边场
多数苗族地区婚姻自主程度较高,各地苗族青年都有以择偶为主要目的的传统自由社交活动形式。湘西叫做“赶边边场”或“会姑娘”。
以对歌的形式谈恋爱是苗族婚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富于民族色彩的风俗。每逢赶场集市,姑娘们穿上花花衣,戴上叮当作响的银饰,打扮得如同三月的桃花,一路嘻笑着去集市上亮彩。而英俊的小伙子们则像恋花的蜜蜂追寻着漂亮的姑娘。苗族人恋爱不用媒,山歌就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因为情歌互答,谈情说爱的场所多在集市边的溪畔、竹林、所以叫做“赶边边场”。
哭嫁艺术
土家姑娘在接到男方通报结婚的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门做活。先是在吊脚楼闺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亲邻儿女依次围坐,哭起嫁歌来,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哭有规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骂媒人——哭三五天,有长达十天半月的。主要内容有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思,托兄嫂照护年迈双亲,教女为人处世等。
用哭声来庆贺欢乐的出嫁,用歌舞来祭祀死去的亲人,看似不可思议,却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独特的禀性及文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