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要有语文味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ss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手段。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有效提问,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语言、思想、情感等对话与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要有语文味,即要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他们的思维,直奔他们的情感世界,使学生真正走入文本,感悟语言的意义和情味。
  
  一、有效的提问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这是一位老师教学《庐山的云雾》(苏教版第六册)一文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庐山在我国江西省的北部,紧靠长江边。毛主席写的“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写的就是庐山。庐山是世界文化名山,将来有机会你们都要去看一看。现在,我在“庐山”的后面加三个字。(板书:的云雾)加了这三个字,课文的题目就是“庐山的云雾”。读这个题目,你看课文会重点写什么?
  生:这篇课文会重点写庐山上的云雾。(师在“云雾”的下面加上着重号。)
  师:读题目要动脑筋,好多文章的题目会告诉我们要写什么。读了这个题目,我们看出作者重点要写它的云雾。现在你脑袋瓜里面还会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要写庐山的云雾?(师板书:?)
  生: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稀奇的?
  生:庐山的云雾是什么样的?(师板书:?)
  师:这三个问题,于老师都明白。你们是想让我告诉你们,还是自己到书里找答案?
  生:在书里找答案。
  师:有的同学可能想要老师直接告诉答案。——有没有这样想的?
  生:(齐声)没有。
  师:好。打开书,拿起笔,默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加上拼音,在不懂的词语下做个记号,同时想一想刚才提的三个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相机板书:幽谷、变化无常、腾云驾雾、飘飘欲仙、千姿百态、弥漫、瞬息万变、一泻千里)
  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核心是学会思维,自主学习必须从问题开始。没有问题就不会诱发思考,不会思考就不会学习。“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个片断中,教师让学生抓住课题质疑:“读这个题目,你看课文会重点写什么?”一下子引导学生直奔中心,自然而然地告诉学生“读题目要动脑筋,好多文章的题目会告诉我们要写什么”。又通过让学生说说“现在你脑袋瓜里面还会有什么问题”,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留出足够的时间供学生自学、思考,主动去获取和处理信息,自读自悟,思考问题,并鼓励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能读出感情来最好。同时,一边读一边思考你们刚才提的三个问题和黑板上词语的意思”。在潜移默化中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出有研究价值、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精心设计好的问题,在问题中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
  
  二、有效的提问要直奔学生的情感世界
  
  这是一位老师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苏教版第八册)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读书要用心,读书还要用智慧。在读课文多遍之后,我注意到文章中有一句话特别有滋味,而且是越读越有味,你猜会是哪句话?
  (学生投入地读起来,如穿行于或密或疏的林间道寻觅着别样的花朵。读着,与同学轻声讨论着,十分钟后课堂上小手如林)
  生:“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这句话有滋味。你看,那蔷薇花“粉红粉红”的,多好看,而且“芳香扑鼻”,我想这环境老师一定喜欢。
  生:“突然雷声大作,先是飘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如注。”这句话中的词语“雷声大作”、“飘”、“大雨如注”用得多好,而且把下雨的过程写出来了。
  ……
  师:(笑)你们以为就这句?看来你们还不是我的好弟子,不能猜透老师的内心。不过不要紧,看着你们的思考劲儿,听着你们的独到见解,老师又还是自豪的,你们到底是我的弟子!现在我揭谜底。课文反复读后,让我感觉最有滋味的一句话是——(黑板上用力写下:森林里是那么美好。随手将“美好”后的句号用力改成感叹号)
  (学生先是一愣,渐渐有学生举手,脸上有了会意的神情,越来越多同学举手,课堂上气氛热烈起来)
  生:我知道,森林里景色很美好,头顶是参天大树,脚下绿草成茵,草丛中点缀着各种颜色的野花儿。
  生:萨沙将雨衣掀起一角来护住蔷薇花,并自豪地向着妈妈说“现在我不是最弱小了的吧”,这情景更让我感觉美好——多可爱的小萨沙啊。
  ……
  语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语文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引领学生在这个精神家园游历的过程。这个片断中,教师以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同学们,读书要用心,读书还要用智慧。在读课文多遍之后,我注意到文章中有一句话特别有滋味,而且是越读越有味,你猜会是哪句话”激发了学生读书探究的热情。这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就是战斗的号角!效果是明显的:学生的思维激活了,情感被调动了。他们自读自悟,找了那么多,说了那么多,虽然不是答案,但这是一个以文本语言为情感源头,深入探究语言意蕴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了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积累、感悟、内化的过程,这比答案更有价值。
  
  三、有效的提问应指向语言能力的提高
  
  一位老师在教学《爷爷的芦笛》第三自然段时,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同学们,这一部分的描写是很有特色的,你们发现了吗”把学生引入文本中,学生们从描写顺序、写作手法、遣词造句等角度谈了自己的发现。
  接着,这位老师问:“温润”与“温馨”两个词语的位置能否互换一下?
  生:我认为这两个词不能调换位置,因为“温润”是指有湿度的情况,而“温馨”一般是形容家庭的。
  师:可是这里是在海边,却不是在家庭啊!
  生:我认为“温润”的意思是柔和中带有一点湿度,而“温馨”则是温润中带有一点馨香。所以这两个词不能对调。
  师:由此看来,初夏的海是浪漫与温馨的,作者对海的感受是何等细腻,遣词造句又是何等的精妙啊!同学们让我们把这一段美美地读一读,再来感受一下五月的海水、海面和海风。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者的设计似乎没有什么新奇之招,但对教学的处理却显得机智巧妙。其巧妙在于教者设计了两个问题,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品味和语言实践。采用换位比较的方法,引发学生思考,既让学生感悟到了初夏的海浪漫与温馨的特点,又让学生感悟到了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获得了言语智慧的滋养,还能让学生在揣摩、品味语言的同时,情感受到熏陶,语文能力得到发展。这种把语言训练作为问题设计内容的学习才是语文教学的追求。
其他文献
豆腐渣为制豆腐时,滤去浆汁后所剩下的渣滓。经过化验分析,豆腐渣碳水化合物和纤维占70.3%,粗蛋白质占19.6%,含粗脂肪和水分各占6.3%和3.8%。豆腐渣是膳食纤维中最好的纤维素,被称为“大豆
萱草花又名金针菜、宜男花、忘忧草,是百合科植物萱草的花蕾,就是我们经常食用的黄花菜,其花色桔红艳丽,从夏到秋,开个不停,翠叶萋萋,着花秀秀,焕发出一种外柔内刚、端庄典雅的风采,让
目的:获得人重组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rsTRAIL)蛋白,并探讨其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的前景。方法:RTPCR从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中获取目的基因片段,构建重组质
目的:探讨TrkA受体在胚胎不同时期Wistar大鼠端脑内的表达情况。方法:成年Wistar大鼠合笼饲养,查到阴栓或阴道涂片查到精子为EO天,分别在E13、E15、E17、E19和E21天利用常规形态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教学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是评判其语文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阅读之于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重要意义,但是白璧微瑕,如果不能很好地指导阅读,学生写作很可能就会陷入模式化的误区。究竟怎样才能让阅读之于小学写作的作用最大化?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和感
对一例蛋鸡传染性鼻炎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措施进行了介绍。
以牦犊牛为研究对象,研究冬季放牧条件下与补饲条件下对犊牛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半舍饲饲养条件下犊牛的生长发育较放牧条件下好。
设计意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本课设计的最大特色就在于以“理所当然”串起了朗读、品悟的心智活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读中合作、探究,读中理解、感悟,读中想象、交流,读中积累、内化语言;同时让学生在读中激发情感,获得体验,产生心灵共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体会搭石所蕴含的感情,领悟文童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