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栽桑养蚕是金寨县的传统优势产业和农村经济支柱。明确了蚕业“三化”,即旱地桑园化、养蚕集约化、经营协会化的内涵,并总结了青山镇全力推进蚕业建设和发展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蚕桑产业;旱地桑园化;养蚕集约化;经营协会化;安徽金寨
栽桑养蚕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长期以来作为金寨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既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又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载体。但是,蚕桑产业的发展长期处于一种规模小、水平低、品质差、价格波动大、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效益不明显的状况下,没有真正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为转变观念,打破“以粮为纲、产业为辅”的局面,促进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金寨县县委、县政府针对该县实际,科学地提出了蚕桑产业建设必须实行的“三化”,即旱地桑园化、养蚕集约化、经营协会化的建设发展模式。
1深刻领会蚕业“三化”的内涵,坚定发展蚕桑产业的信心
旱地桑园化、养蚕集约化、经营协会化,明确地指出了现阶段产业建设发展的思路、方法和目标,破除了产业建设的神秘感;坚定了干部群众发展产业的信心,有着现实的、重大的指导意义。
旱地桑园化是产业建设发展的基础。桑园建设是产业建设的第一环节,而旱地桑园化则是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要求。要破除农民以粮为纲、蚕桑为副业的思想观念,树立以桑为纲、效益优先的思想观念,要像种粮食那样,种好管好桑树,要规模建设、规模发展。
养蚕集约化是产业建设发展的核心。传统的一家一户养蚕模式,技术水平低、蚕茧品质差、效益不高,极不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建设发展的要求。只有着力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的养蚕水平,才能大幅度提高养蚕效益。养蚕集约化就是在具备一定规模的条件下,依靠科技进步,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促进蚕茧质的提高和量的增加。这种模式把分散的蚕农组织起来,把资金、人力、物力集中用在蚕桑生产的设施建设、技术改进、服务配套和优化生产结构上来。其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在养蚕生产过程中,按照蚕的饲养特性分为两道生产工序:在养蚕生产过程中,将小蚕由技术骨干户共育统养,将大蚕分发给专重大户、业主或其他农户饲养,从而有效地解决小蚕难养的问题,防止蚕病的发生,规避养蚕风险。养蚕集约化有利于推广使用省力化养蚕新技术,有利于按照标准化的技术规范要求组织蚕农养蚕,从而极大地提高蚕茧的质量和单位产量,增加养蚕效益。
经营协会化是产业建设发展的关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千家万户栽桑养蚕、分散经营的方式难以抵御市场风险,一遇茧价波动,农户便无所适从。要想提高产业优势,提高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农民的收入,就必须实行经营协会化,也就是走“协会(合作社) 农户”的新型生产经营发展路子。协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开展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载体,是联系农户、联系市场的纽带,是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法,是推进蚕桑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渠道,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建立协会,一是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有能力的组织和个人创办合作社(协会),以养蚕技术骨干户、养蚕业主大户、农村能人牵头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社(协会),采取“以桑入股、以股定茧、按股分红”的合作机制,由社(协会)实行统一栽桑管桑护桑,统一集中饲养,统一提供栽桑养蚕的技术辅导,统一优惠提供蚕具、蚕药,统一优先、优价向会员收购蚕茧,并在市场上以最高价格销售蚕茧。待清算后,协会对会员统一实行第2次利益分配。二是通过转包、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方式,鼓励缺劳力户、外出务工户的桑园向科技人员、养蚕能手、经营业主集中,着力发展专重大户,以加快提高蚕桑产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经营协会化。
2深刻领会蚕业“三化”的内涵,全力推进产业建设和发展
2.1强化思想认识,坚定发展产业的信心
要着重建设发展青山镇蚕桑产业,利用“东桑西移”建设基地。为此,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在乡、村干部中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什么样的支柱产业?”的大讨论,统一了镇干部、村主要干部的思想认识;二是专题召开党员大会,由镇长向大会作发展蚕桑产业的专题报告,并形成决议,统一了镇党员和人大代表的思想认识;三是利用广播、电视、板报等多种形式,向全镇群众反复宣传,形成一种大抓蚕桑产业的氛围,在群众中形成了共识;四是把全体的镇、村、社干部,养蚕能手和大户,以及思想认识不足、抵触情绪大的农户,组织起来出去参观学习蚕桑生产,通过学、比、看、问、辩的方式解决他们的思想认识问题。
2.2强化组织领导,真抓实干促落实
为了把蚕桑产业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一是镇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蚕桑产业领导小组,确定镇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副职领导重点抓,驻村干部主要抓蚕桑生产;二是将年富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镇干部下派到重点村,任主抓蚕桑生产的支部副书记,强化对蚕桑工作的
组织领导,同时各村新增设一名专职蚕桑技术员,享受副村主任待遇,专门负责本村桑树的管护和养蚕的技术指导;三是实行蚕桑生产例会制度。每周星期五下午,由包片的镇领导向党委会汇报本周本片蚕桑工作情况,驻村乡干部在全体镇干部会上汇报本周本村的蚕桑工作情况,对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对成功的经验及时推广介绍,对蚕桑工作严重滞后的村干部、驻村干部及时实行问责,对进度慢的村给予及时的鞭策鼓励,强力推进蚕桑产业建设。
2.3强化目标责任,奖惩分明促落实
根据县政府的要求与各村及包片领导和驻村干部签定了目标任务书,并结合我镇的实际制定了目标考核及奖惩办法。把目标任务、奖惩标准全部细化到人,并按蚕事季节分阶段由书记、镇长带领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全乡检查评比,在全镇、村干部会上予以奖惩兑现,促使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
2.4强化资金投入,保障产业建设需要
为了解决蚕桑产业发展投入不足的问题,2007年各村通过一事一议,人平均提3~5个义务工或人平均提20元,用于集中栽桑的人工费。镇设立“蚕桑产业发展基金专户”,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蚕桑扶持资金、奖励资金,尽力化解蚕桑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清理整合退耕还林政策,当年4月份镇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县已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村社、农户、地块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凡符合栽桑条件的山坡、林地需补植树苗的一律全部改造成密植小桑园;否则将停止享受其退耕还林的各项补贴政策。
关键词 蚕桑产业;旱地桑园化;养蚕集约化;经营协会化;安徽金寨
栽桑养蚕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长期以来作为金寨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既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又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载体。但是,蚕桑产业的发展长期处于一种规模小、水平低、品质差、价格波动大、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效益不明显的状况下,没有真正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为转变观念,打破“以粮为纲、产业为辅”的局面,促进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金寨县县委、县政府针对该县实际,科学地提出了蚕桑产业建设必须实行的“三化”,即旱地桑园化、养蚕集约化、经营协会化的建设发展模式。
1深刻领会蚕业“三化”的内涵,坚定发展蚕桑产业的信心
旱地桑园化、养蚕集约化、经营协会化,明确地指出了现阶段产业建设发展的思路、方法和目标,破除了产业建设的神秘感;坚定了干部群众发展产业的信心,有着现实的、重大的指导意义。
旱地桑园化是产业建设发展的基础。桑园建设是产业建设的第一环节,而旱地桑园化则是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要求。要破除农民以粮为纲、蚕桑为副业的思想观念,树立以桑为纲、效益优先的思想观念,要像种粮食那样,种好管好桑树,要规模建设、规模发展。
养蚕集约化是产业建设发展的核心。传统的一家一户养蚕模式,技术水平低、蚕茧品质差、效益不高,极不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建设发展的要求。只有着力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的养蚕水平,才能大幅度提高养蚕效益。养蚕集约化就是在具备一定规模的条件下,依靠科技进步,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促进蚕茧质的提高和量的增加。这种模式把分散的蚕农组织起来,把资金、人力、物力集中用在蚕桑生产的设施建设、技术改进、服务配套和优化生产结构上来。其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在养蚕生产过程中,按照蚕的饲养特性分为两道生产工序:在养蚕生产过程中,将小蚕由技术骨干户共育统养,将大蚕分发给专重大户、业主或其他农户饲养,从而有效地解决小蚕难养的问题,防止蚕病的发生,规避养蚕风险。养蚕集约化有利于推广使用省力化养蚕新技术,有利于按照标准化的技术规范要求组织蚕农养蚕,从而极大地提高蚕茧的质量和单位产量,增加养蚕效益。
经营协会化是产业建设发展的关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千家万户栽桑养蚕、分散经营的方式难以抵御市场风险,一遇茧价波动,农户便无所适从。要想提高产业优势,提高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农民的收入,就必须实行经营协会化,也就是走“协会(合作社) 农户”的新型生产经营发展路子。协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开展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载体,是联系农户、联系市场的纽带,是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法,是推进蚕桑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渠道,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建立协会,一是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有能力的组织和个人创办合作社(协会),以养蚕技术骨干户、养蚕业主大户、农村能人牵头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社(协会),采取“以桑入股、以股定茧、按股分红”的合作机制,由社(协会)实行统一栽桑管桑护桑,统一集中饲养,统一提供栽桑养蚕的技术辅导,统一优惠提供蚕具、蚕药,统一优先、优价向会员收购蚕茧,并在市场上以最高价格销售蚕茧。待清算后,协会对会员统一实行第2次利益分配。二是通过转包、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方式,鼓励缺劳力户、外出务工户的桑园向科技人员、养蚕能手、经营业主集中,着力发展专重大户,以加快提高蚕桑产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经营协会化。
2深刻领会蚕业“三化”的内涵,全力推进产业建设和发展
2.1强化思想认识,坚定发展产业的信心
要着重建设发展青山镇蚕桑产业,利用“东桑西移”建设基地。为此,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在乡、村干部中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什么样的支柱产业?”的大讨论,统一了镇干部、村主要干部的思想认识;二是专题召开党员大会,由镇长向大会作发展蚕桑产业的专题报告,并形成决议,统一了镇党员和人大代表的思想认识;三是利用广播、电视、板报等多种形式,向全镇群众反复宣传,形成一种大抓蚕桑产业的氛围,在群众中形成了共识;四是把全体的镇、村、社干部,养蚕能手和大户,以及思想认识不足、抵触情绪大的农户,组织起来出去参观学习蚕桑生产,通过学、比、看、问、辩的方式解决他们的思想认识问题。
2.2强化组织领导,真抓实干促落实
为了把蚕桑产业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一是镇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蚕桑产业领导小组,确定镇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副职领导重点抓,驻村干部主要抓蚕桑生产;二是将年富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镇干部下派到重点村,任主抓蚕桑生产的支部副书记,强化对蚕桑工作的
组织领导,同时各村新增设一名专职蚕桑技术员,享受副村主任待遇,专门负责本村桑树的管护和养蚕的技术指导;三是实行蚕桑生产例会制度。每周星期五下午,由包片的镇领导向党委会汇报本周本片蚕桑工作情况,驻村乡干部在全体镇干部会上汇报本周本村的蚕桑工作情况,对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对成功的经验及时推广介绍,对蚕桑工作严重滞后的村干部、驻村干部及时实行问责,对进度慢的村给予及时的鞭策鼓励,强力推进蚕桑产业建设。
2.3强化目标责任,奖惩分明促落实
根据县政府的要求与各村及包片领导和驻村干部签定了目标任务书,并结合我镇的实际制定了目标考核及奖惩办法。把目标任务、奖惩标准全部细化到人,并按蚕事季节分阶段由书记、镇长带领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全乡检查评比,在全镇、村干部会上予以奖惩兑现,促使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
2.4强化资金投入,保障产业建设需要
为了解决蚕桑产业发展投入不足的问题,2007年各村通过一事一议,人平均提3~5个义务工或人平均提20元,用于集中栽桑的人工费。镇设立“蚕桑产业发展基金专户”,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蚕桑扶持资金、奖励资金,尽力化解蚕桑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清理整合退耕还林政策,当年4月份镇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县已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村社、农户、地块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凡符合栽桑条件的山坡、林地需补植树苗的一律全部改造成密植小桑园;否则将停止享受其退耕还林的各项补贴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