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唤醒直接电刺激在运动区胶质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ing_t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术中唤醒直接电刺激在运动区胶质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7月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4例位于运动区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肿瘤位于左侧16例,右侧18例;肿瘤位于辅助运动区或运动前区23例,中央叶9例,从辅助运动区或运动前区侵袭到中央叶2例。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术中唤醒技术,神经导航和(或)术中超声定位病变位置,直接电刺激定位皮质和皮质下重要功能区,按照功能边界切除胶质瘤。患者术后均行神经功能和肿瘤切除程度的评估。

结果

34例患者中,有24例术中直接皮质电刺激后出现运动反应,13例有异常感觉,10例定位出语言相关皮质。皮质下电刺激有24例出现运动反应,1例有异常感觉,8例语言紊乱。共有30例(88.2%)肿瘤切除达到功能边界,另外4例(11.8%)皮质下电刺激未发现功能纤维,均为高级别胶质瘤患者。34例患者术后48 h内复查头颅MRI显示,肿瘤全切除22例(64.7%),次全切除9例(26.5%),部分切除3例(8.8%)。34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23.6±8.6)个月(11.3~39.3个月),其中29例(85.3%)术后早期新发神经功能障碍或原有神经功能障碍加重;发生晚期神经功能障碍较术前加重者3例(8.8%),其中轻度1例、中度1例、重度1例(2.9%)。术前存在神经功能障碍或颅内压增高的16例患者中,术后3个月有13例神经功能好转,2例维持在术前状态,1例为重度神经功能障碍。

结论

术中唤醒状态下直接电刺激定位和持续监测运动区皮质和皮质下白质纤维,可最大程度地安全切除运动区胶质瘤,其远期重度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低,术后生命质量提高。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判断如果新冠肺炎肇始于上海,上海市实现早期控制的可能性。【方法】比较2013年上海H7N9禽流感和2019年武汉新冠肺炎的早期控制流程,运用韩国新冠肺炎早期发病数据模拟分析上海早期控制新冠肺炎情境,测算上海是否具备所需要的医疗资源。【结果】(1)从出现第1例病例到政府启动应急响应,上海需时22 d。(2)疫情发展到22天,估计累计发病和潜伏期结束后即发病的病人在602 ~ 763例之间
【目的】了解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初期的治愈和死亡趋势,增强对该疾病流行特征的全面科学认识,寻找更有效的评估指标,为评估防控措施效果及投入产出提供切实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日至2月20日湖北省、全国及湖北省外其它地区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每日累计治愈人数、累计死亡人数、每日新增确诊人数,计算病死率、累计治愈人数与累计死亡人数之比等指标,进行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结果】截至2020年2
横纹肌样脑膜瘤是一种罕见的颅内肿瘤,恶性程度高,易于复发、转移,临床预后差。本文报道3例横纹肌样脑膜瘤患者,结合苏木素-伊红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诊断明确。其中1例术后1个月死于大面积脑梗死,1例术后行放疗和(或)化疗后2年死于胸腔积液,1例术后至今仍存活(术后生存时间>25个月)。横纹肌样脑膜瘤的诊断需结合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诊,术后行影像学定期随访十分必要,对手术未完全切除肿瘤的
期刊
脑功能区手术需要在保护神经功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切除病灶,因此明确各个脑区的功能至关重要。负性运动区或抑制运动区是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的大脑皮质区域,但其定位、分布及机制还不明确。负性运动反应或抑制运动反应的理解可进一步完善皮质运动网络的理论,并为功能区病灶的个体化手术提供可靠依据。本文对负性运动区的概念、定位、分布、机制、负性运动网络以及切除后临床表现作一综述。
期刊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减压术缓解糖尿病大鼠触诱发痛的机制。方法将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分别为Ⅰ组(正常对照,n=10)、Ⅱ组(糖尿病模型,n=20)、Ⅲ组(糖尿病模型+乳胶管置入,n=10)、Ⅳ组(糖尿病模型+乳胶管置入+神经减压,n=10)及Ⅴ组(糖尿病模型+乳胶管置入+单纯术区显露,n=10)。糖尿病模型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神经减压法即去除坐骨神经乳胶管。建模后3
总结4例婴幼儿颅内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的诊疗经验。4例患儿中,男3例,女1例;年龄为9~34个月。肿瘤均为颅内巨大占位,最大径>5 cm;其中位于小脑幕上左侧颞岛叶1例,小脑幕下3例。肿瘤全切除3例,活组织检查术1例,术后均经病理确诊。4例患儿的随访时间为3~12个月,术后化疗1例,该患者目前仍存活但肿瘤复发;余3例拒绝化疗,于术后3~4个月死亡。婴幼儿颅内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是相对罕见的
期刊
小脑后下动脉(PICA)动脉瘤好发于椎动脉与PICA的分叉部,由于位置深在,并涉及脑干等重要结构,故手术的致残率、致死率较高。通常,采用血管内治疗。但是,开颅夹闭术具有清除颅内血肿、无新增占位效应及术后无需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等优点,得到诸多业内人士的认可。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1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十堰市太和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枕下远外侧入路夹闭术治疗的10例PIC
期刊
3D生物打印作为新型生物制造技术在高分辨率生物三维结构制造方面具备独有的优势。过去10年间,该技术在器官和疾病模型的建立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肿瘤体外模型研究通常为2D平面培养模型,细胞缺乏肿瘤微环境滋养,实验结果存在一定偏差。3D生物打印技术通过精确重塑肿瘤的异质性和肿瘤微环境的多样性,在癌症的发生、细胞增殖、转移及药物反应等研究方面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本文对3D生物打印技术在神经系统肿瘤实
期刊
随着新理念、新技术的出现及发展,脑血管搭桥术的适应证、技术及治疗策略也随之出现了重大变化。为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本文结合近年来脑血管搭桥技术的新进展,对其主要技术和策略进行多中心总结,其中着重叙述脑血管搭桥术的分类、术前准备、术中处理、常见搭桥方法、术后处理,并对常用的颞浅动脉搭桥术、颌内动脉搭桥术的方法做简要概述。
期刊
目的探讨保留不同程度的再生面神经对面神经-舌下神经侧-侧吻合术后大鼠眼轮匝肌功能重建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抽样分组的方法,将40只大鼠分为4组(每组10只),4组大鼠均行面神经钳夹线拴损伤及面神经-舌下神经侧-侧吻合术(简称吻合术)。术后3个月,A组(对照组):模型建立后不做任何处理;B组:横截断结扎线近头端面神经1/3部分;C组:横截断结扎线近头端面神经2/3部分;D组:于面神经结扎线近头端全部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