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发端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应用——拓展反思”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所谓问题情境,是把若干新知渗透到奇妙有趣的情节场景或故事中,以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为需求,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与自信。
下面结合本人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体会与认识。谈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一、利用名人事迹和数学史话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学文化,可以揭示数学科学中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原动力。这是新课标的理念。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有趣的名人事迹和数学史话,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
在教“勾股定理这一课”时,可创设如下情境: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相传2005年以前,一次,毕达哥拉斯去朋友家做客。在宴席上。其他的宾客都在尽情的欢乐,高谈阔论,只有他却看着朋友家的方砖地而发起呆来。原来朋友家的地是用一块块直角三角形形状的砖铺成的黑白相间,非常美丽大方。主人看到他的样子非常奇怪就想过去问他。谁知他突然恍然大悟的样子,站起来大笑着跑回家了。同学们,我们也来观察下面图中的地面,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是否也和大哲学家有同样的发现呢?
通过这些有趣的名人事迹,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大的发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创造潜能得以发展。
二、借助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有些是由自身的发展而产生的,有些源于实际生活。因此,数学问题的引入也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实践。如果将数学问题改编为实际的应用性问题,让学生积极去思考,便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促使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三、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注意到学生在游戏时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他们主动参与游戏,性质勃勃,在这过程中游戏的趣味性是诱发兴趣的关键。如果我们将一些数学问题改造为有趣的学生游戏,必然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教“有序数对”一节时,可先让学生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在本班确定的告诉同学们你的好朋友的位置。学生们都会踊跃的参加,学生活动完后,教师出示如下的问题:①只给一个数据如:“第三列”你能确定你朋友的位置吗?为什么?②给两个数据如“第三列”,“第二排”你能确定你朋友的位置吗?为什么?③你认为需要几个数据能确定一个位置?
四、为加强概念理解,创设直观性问题情境
“直观是认识的途径,是照亮认识途径的光辉”。物体的直观形象本身,能长时间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同时能看得见,听得着,感受的到并进行思考,在学生的意识中就形成了情感记忆。如果不形成发达的,丰富的情感记忆,就谈不上有充分的智力发展。所以,形象化的问题情境适合初中生思维形象具体的特点,易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愉悦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讲授“数轴”时,利用温度计来导入新课,在讲授“等式的性质”时,利用天平来演示,这些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利于知识的掌握。
五、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层次性
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就是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简单问题或步骤,使学生易于接受。也就是说,教师应当依次提出一些适合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心理水平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认识能力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问题的设置坡度适中,排列有序,形成有层次结构的系统,学生思维与创造的空间较大,不仅使学生产生“有梯可上,步步登高”的成功感,而且体现了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
六、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发散性
良好的问题情境在于他能有效地引起学生认识的不平衡,使其产生矛盾心理。通过精心设计,巧妙揭露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数学知识结构之间的矛盾,进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制造矛盾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去思考,逐步引入佳境。
如在讲授“有理数乘法”时,先复习小学学过的正有理数的乘法:4+4+4=4×3,4×3就是3个4相加,接着,提出问题,问题1:4×(-3)是什么意思呢?总不能说是负3个4相加吧?那又该怎么理解呢?问题2:前面学习的有理数加法是在数轴上进行的,如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2米,即5+(-3)=2,那么,有理数乘法是否也能在数轴上进行呢?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之后,教师开始讲授有理数的乘法。
七、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如对“轴对称”概念的讲授,教师可利用制作一只会飞的蝴蝶,这只蝴蝶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让学生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能理解“轴对称”的定义。
八、创设问题情境的特点
第一,现实性。一方面,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学习的对象,因而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有利于良好数学观的养成,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现实的问题情境也可能提供了一个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因而要求学生通过所学数学知识获得解决,这样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具体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第二,一致性。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工具素材,这样的问题背景应该引发学生对某个数学知识的学习,或者说应该指向某个具体的数学知识内容。
第三,趣味性。创设的问题若能生动有趣,则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会十分活跃。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要认真仔细的钻研教学大纲,教材和参考书,把握知识分布点,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就能创造出多种多样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冬季,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下面结合本人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体会与认识。谈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一、利用名人事迹和数学史话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学文化,可以揭示数学科学中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原动力。这是新课标的理念。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有趣的名人事迹和数学史话,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
在教“勾股定理这一课”时,可创设如下情境: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相传2005年以前,一次,毕达哥拉斯去朋友家做客。在宴席上。其他的宾客都在尽情的欢乐,高谈阔论,只有他却看着朋友家的方砖地而发起呆来。原来朋友家的地是用一块块直角三角形形状的砖铺成的黑白相间,非常美丽大方。主人看到他的样子非常奇怪就想过去问他。谁知他突然恍然大悟的样子,站起来大笑着跑回家了。同学们,我们也来观察下面图中的地面,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是否也和大哲学家有同样的发现呢?
通过这些有趣的名人事迹,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大的发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创造潜能得以发展。
二、借助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有些是由自身的发展而产生的,有些源于实际生活。因此,数学问题的引入也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实践。如果将数学问题改编为实际的应用性问题,让学生积极去思考,便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促使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三、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注意到学生在游戏时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他们主动参与游戏,性质勃勃,在这过程中游戏的趣味性是诱发兴趣的关键。如果我们将一些数学问题改造为有趣的学生游戏,必然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教“有序数对”一节时,可先让学生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在本班确定的告诉同学们你的好朋友的位置。学生们都会踊跃的参加,学生活动完后,教师出示如下的问题:①只给一个数据如:“第三列”你能确定你朋友的位置吗?为什么?②给两个数据如“第三列”,“第二排”你能确定你朋友的位置吗?为什么?③你认为需要几个数据能确定一个位置?
四、为加强概念理解,创设直观性问题情境
“直观是认识的途径,是照亮认识途径的光辉”。物体的直观形象本身,能长时间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同时能看得见,听得着,感受的到并进行思考,在学生的意识中就形成了情感记忆。如果不形成发达的,丰富的情感记忆,就谈不上有充分的智力发展。所以,形象化的问题情境适合初中生思维形象具体的特点,易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愉悦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讲授“数轴”时,利用温度计来导入新课,在讲授“等式的性质”时,利用天平来演示,这些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利于知识的掌握。
五、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层次性
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就是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简单问题或步骤,使学生易于接受。也就是说,教师应当依次提出一些适合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心理水平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认识能力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问题的设置坡度适中,排列有序,形成有层次结构的系统,学生思维与创造的空间较大,不仅使学生产生“有梯可上,步步登高”的成功感,而且体现了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
六、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发散性
良好的问题情境在于他能有效地引起学生认识的不平衡,使其产生矛盾心理。通过精心设计,巧妙揭露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数学知识结构之间的矛盾,进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制造矛盾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去思考,逐步引入佳境。
如在讲授“有理数乘法”时,先复习小学学过的正有理数的乘法:4+4+4=4×3,4×3就是3个4相加,接着,提出问题,问题1:4×(-3)是什么意思呢?总不能说是负3个4相加吧?那又该怎么理解呢?问题2:前面学习的有理数加法是在数轴上进行的,如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2米,即5+(-3)=2,那么,有理数乘法是否也能在数轴上进行呢?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之后,教师开始讲授有理数的乘法。
七、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如对“轴对称”概念的讲授,教师可利用制作一只会飞的蝴蝶,这只蝴蝶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让学生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能理解“轴对称”的定义。
八、创设问题情境的特点
第一,现实性。一方面,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学习的对象,因而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有利于良好数学观的养成,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现实的问题情境也可能提供了一个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因而要求学生通过所学数学知识获得解决,这样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具体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第二,一致性。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工具素材,这样的问题背景应该引发学生对某个数学知识的学习,或者说应该指向某个具体的数学知识内容。
第三,趣味性。创设的问题若能生动有趣,则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会十分活跃。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要认真仔细的钻研教学大纲,教材和参考书,把握知识分布点,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就能创造出多种多样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冬季,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