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陶渊明的诗文是他人生体验的再现。陶渊明以他不凡的智慧、独特的思维、细腻的情感诠释着他的人生,他把对人生的感悟、思考以朴实平淡的语言展现在世人面前。本文尝试从文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角度,通过挖掘作品和潜意识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分析他的人生经历再现陶渊明的内心世界,主要论述了陶渊明童年经验对他人生体验形成的影响。童年经验为他的整个人生定下了基调,并使他在战祸频繁、朝政败坏、生民涂炭的时代里选择了平淡宁静的田园生活。
关键词:陶渊明 童年经验 人生体验
童年是每个人一生中重要的发展时期。心理学研究认为,童年时期的体验在人一生的体验生成过程中影响很大。每个人的人生都要受到其童年形成的与自己、与别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影响,受到其童年时形成的“基本选择倾向”的影响。“童年体验”,即“童年经验”。“童年经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识、意志等”。[1]可以说,一个人的童年经验常常为他的整个人生定下了基调,对其个性、气质、人格、思维方式、能力、思想体系等的形成与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作家、艺术家的童年经验会对他的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如英国小说家格雷安·葛林曾在《喜剧演员》中精辟地写道:“作家的前20年的人生就能涵盖他的全部经验。”
对于陶渊明的人生体验的生成,不可否认,童年经验对其影响很大。童年经验影响着他的性格、气质、人格的形成,影响着他的生活和创作,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的程度上,他的创作的题材选择、情感基调、艺术风格等都被他的童年经验决定着。童年生活经历使陶渊明有了某种独特的心理感受,而后来人生经验的融入又加深强化了他的某种早期体验,生成一种对于世界的基本感受。陶渊明正是从自己的这种基本感受出发来选择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内容的,选择创作的生活面,捕捉某些独特的信息建构自己的作品世界的。
对陶渊明人生体验的生成影响较大的童年经历和童年经验有三点:父亲的去世,家境贫困和他所生活的优美环境。
一.家庭变故的打击
据记载,陶渊明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在当时,他的家族因为是庶族寒门,并非是门阀士族,即便他的曾祖父陶侃被封长沙郡公,也被那些门阀士族们讥骂;他的祖父陶茂、父亲陶敏也做过太守,但都是不被重视。特别到了陶渊明父亲时代,他的家族境况就已开始没落了。所以陶渊明年幼时,家境衰微。到他八岁时,父亲去世。之后,他与母亲、妹妹,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父亲去世,是一个家庭的重大变故。对于一个人来说,特别是在成长早期,亲人的死亡常常是重要的客体的丧失。丧失不仅会给人带来悲伤,更重要的是,亲人的死亡使人有一种被抛弃感,与内心世界连接的客体的消失,会带来无助感。一个人在儿童时期的某一个时间内,亲人的死亡会给其带来儿童早期心理创伤,造成他的安全感、满足感和自我价值感的缺失,而且这种创伤性体验会对其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还会影响他一生的心理状况和情感基调。
父亲的亡故对陶渊明的个性、思想的形成及其后来的创作都产生了影响。他不仅体验着失去父亲的悲伤情绪,而且这些经历使他童年时期的个性心理发展产生了社会化阻滞。父亲去世后,他与内心连接的客体(父亲)消失了,不仅缺乏父爱,还缺乏父亲的形象引导,缺乏与外界社会的交流、沟通的中介,阻断了他对社會的一些了解,与社会的交流和适应能力相对减弱。在古代,一个家庭的社会关系是以父亲为中心的,父亲对男孩的人际交往、社会化影响较大。陶渊明没有了父亲,没有了主要模仿学习的对象,使他社会化受阻,没有有效建立起与社会,特别是政治生活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虽然后来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可以模仿学习外祖父,但毕竟外祖父不能完全替代父亲。再者,陶渊明此时过的是一种寄人篱下的生活,必然社会化不能很好发展。
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社会政治生活、官场的接纳和磨合,陶渊明没有父亲引导其建立对政治生活、官场的全面认识,形成自己理想与政治生活、官场的有效结合的观念,就很难使自己能够面对复杂的政治生活并能够实现“大济苍生”的“猛志”。青少年时期,看到官场的黑暗和腐败,看到社会的动荡不安,他感到没有安全感,形成了厌恶和疏离的态度。因此,他当时对社会和官场的早期看法影响了他成年后对社会和官场的看法,使他青年时期生活在仕与隐的矛盾和痛苦之中:一方面为了实现人生理想和谋生,增加家庭经济收入,他不得不走向官场,另一方面自己不能很好地面对当时那样的社会环境,融入官场,在这种矛盾中,他痛苦着,不知怎么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他出仕,辞官,又出仕,又辞官,反复了五次。对于官场的不适应,使他无法持久地任职。在与黑暗社会的融合中,他的感受和体验日益强烈,原有的心理得到强化和提升,形成了深刻的新体验,最终影响他选择了归隐。如果不是这种基本的感受和体验的存在,他有可能不会选择归隐。
父亲的去世,对陶渊明的影响是内在而深刻的,其个性心理发展中的社会化部分受到了阻滞,使他具有独特的敏感和体验,造就了他与众不同的心理结构,以及价值信念结构,他一生的体验都要经过这个结构的过滤和折光。现代学者朱建军在《大儒常无父》中写道:“那些文化巨人们幼年的家庭环境,必定对他们的性格形成有影响,他们的性格必定对他们的思想有影响,而这些影响必定会对他们所塑造的文化有影响……”[2]因此,对陶渊明的童年经历和家庭环境的研究非常重要,由此我们就可以深入了解陶渊明诗文中所表现出的人生体验了。
陶渊明的父亲去世后,他的外祖父孟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是对其父亲去世所造成的缺失的补偿。孟嘉当代名士,学识渊博、才思敏捷、潇洒儒雅,热爱自然,喜欢读书,也喜欢喝酒,即使喝过了量也不会失态,而且往往会借着酒兴抒发情怀,好似旁若无人。而这些特质和特点,在陶渊明的个性、修养中也非常突出,其确有外祖父的遗风。
关键词:陶渊明 童年经验 人生体验
童年是每个人一生中重要的发展时期。心理学研究认为,童年时期的体验在人一生的体验生成过程中影响很大。每个人的人生都要受到其童年形成的与自己、与别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影响,受到其童年时形成的“基本选择倾向”的影响。“童年体验”,即“童年经验”。“童年经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识、意志等”。[1]可以说,一个人的童年经验常常为他的整个人生定下了基调,对其个性、气质、人格、思维方式、能力、思想体系等的形成与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作家、艺术家的童年经验会对他的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如英国小说家格雷安·葛林曾在《喜剧演员》中精辟地写道:“作家的前20年的人生就能涵盖他的全部经验。”
对于陶渊明的人生体验的生成,不可否认,童年经验对其影响很大。童年经验影响着他的性格、气质、人格的形成,影响着他的生活和创作,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的程度上,他的创作的题材选择、情感基调、艺术风格等都被他的童年经验决定着。童年生活经历使陶渊明有了某种独特的心理感受,而后来人生经验的融入又加深强化了他的某种早期体验,生成一种对于世界的基本感受。陶渊明正是从自己的这种基本感受出发来选择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内容的,选择创作的生活面,捕捉某些独特的信息建构自己的作品世界的。
对陶渊明人生体验的生成影响较大的童年经历和童年经验有三点:父亲的去世,家境贫困和他所生活的优美环境。
一.家庭变故的打击
据记载,陶渊明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在当时,他的家族因为是庶族寒门,并非是门阀士族,即便他的曾祖父陶侃被封长沙郡公,也被那些门阀士族们讥骂;他的祖父陶茂、父亲陶敏也做过太守,但都是不被重视。特别到了陶渊明父亲时代,他的家族境况就已开始没落了。所以陶渊明年幼时,家境衰微。到他八岁时,父亲去世。之后,他与母亲、妹妹,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父亲去世,是一个家庭的重大变故。对于一个人来说,特别是在成长早期,亲人的死亡常常是重要的客体的丧失。丧失不仅会给人带来悲伤,更重要的是,亲人的死亡使人有一种被抛弃感,与内心世界连接的客体的消失,会带来无助感。一个人在儿童时期的某一个时间内,亲人的死亡会给其带来儿童早期心理创伤,造成他的安全感、满足感和自我价值感的缺失,而且这种创伤性体验会对其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还会影响他一生的心理状况和情感基调。
父亲的亡故对陶渊明的个性、思想的形成及其后来的创作都产生了影响。他不仅体验着失去父亲的悲伤情绪,而且这些经历使他童年时期的个性心理发展产生了社会化阻滞。父亲去世后,他与内心连接的客体(父亲)消失了,不仅缺乏父爱,还缺乏父亲的形象引导,缺乏与外界社会的交流、沟通的中介,阻断了他对社會的一些了解,与社会的交流和适应能力相对减弱。在古代,一个家庭的社会关系是以父亲为中心的,父亲对男孩的人际交往、社会化影响较大。陶渊明没有了父亲,没有了主要模仿学习的对象,使他社会化受阻,没有有效建立起与社会,特别是政治生活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虽然后来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可以模仿学习外祖父,但毕竟外祖父不能完全替代父亲。再者,陶渊明此时过的是一种寄人篱下的生活,必然社会化不能很好发展。
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社会政治生活、官场的接纳和磨合,陶渊明没有父亲引导其建立对政治生活、官场的全面认识,形成自己理想与政治生活、官场的有效结合的观念,就很难使自己能够面对复杂的政治生活并能够实现“大济苍生”的“猛志”。青少年时期,看到官场的黑暗和腐败,看到社会的动荡不安,他感到没有安全感,形成了厌恶和疏离的态度。因此,他当时对社会和官场的早期看法影响了他成年后对社会和官场的看法,使他青年时期生活在仕与隐的矛盾和痛苦之中:一方面为了实现人生理想和谋生,增加家庭经济收入,他不得不走向官场,另一方面自己不能很好地面对当时那样的社会环境,融入官场,在这种矛盾中,他痛苦着,不知怎么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他出仕,辞官,又出仕,又辞官,反复了五次。对于官场的不适应,使他无法持久地任职。在与黑暗社会的融合中,他的感受和体验日益强烈,原有的心理得到强化和提升,形成了深刻的新体验,最终影响他选择了归隐。如果不是这种基本的感受和体验的存在,他有可能不会选择归隐。
父亲的去世,对陶渊明的影响是内在而深刻的,其个性心理发展中的社会化部分受到了阻滞,使他具有独特的敏感和体验,造就了他与众不同的心理结构,以及价值信念结构,他一生的体验都要经过这个结构的过滤和折光。现代学者朱建军在《大儒常无父》中写道:“那些文化巨人们幼年的家庭环境,必定对他们的性格形成有影响,他们的性格必定对他们的思想有影响,而这些影响必定会对他们所塑造的文化有影响……”[2]因此,对陶渊明的童年经历和家庭环境的研究非常重要,由此我们就可以深入了解陶渊明诗文中所表现出的人生体验了。
陶渊明的父亲去世后,他的外祖父孟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是对其父亲去世所造成的缺失的补偿。孟嘉当代名士,学识渊博、才思敏捷、潇洒儒雅,热爱自然,喜欢读书,也喜欢喝酒,即使喝过了量也不会失态,而且往往会借着酒兴抒发情怀,好似旁若无人。而这些特质和特点,在陶渊明的个性、修养中也非常突出,其确有外祖父的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