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组织学生在高考前对高中思想政治教材进行系统而有效的复习,是摆在每位高中政治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以前的那种“教师一支笔,从头说到尾”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要求。而信息教育技术作为现代化教学的手段,能根据学生实际,从教材出发,恰当地把传统教学手段和电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让那些与教材内容联系紧密的事物得到模拟,让时事再现,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强了备考的针对性。信息技术与政治复习课的有机结合,在高三政治课的复习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提高复习课趣味性
目前,很多高三政治复习课教师还在采用“讲解知识点 习题训练”的教学模式,学生对此普遍感到沉闷枯燥,毫无学习兴趣及乐趣。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之所以对于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可见,教学的吸引力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从增强学习的吸引力入手,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兴趣的引导,产生更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同时,教师还应恰当地运用信息教育技术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新观点特别感兴趣,思想政治课教学就应符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尽量选用最新的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新鲜的信息刺激学生去探索,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用理论分析实际,突出了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由于近几年高考学生答卷中,频繁出现情感价值判断错误,失分非常严重。因此,高三政治复习课的教学不仅要强化知识和能力,也要充分注重情感因素的发掘,将丰富的政治知识通过形象的教学手段感染学生,让知识走进学生的心灵,将政治理念转化为学生内心的认识,只有当知识有效内化为学生的信念,教育才真正起到了成效。教学实践证明,一堂受学生欢迎的课,一定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因素。在高三政治复习课教学中运用信息教育技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欲望,激励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达到“趣学”与“乐学”的教育教学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充分运用情境互动模式,引导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环节中走进教学情境,激发参与的欲望,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如复习《纸币》这一课,教师可先给学生播放《津巴布韦人阔了》的新闻片段,然后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津巴布韦人是真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吗?”“通货膨胀带来什么影响?”“什么原因引发的?”“假如你是经济专家,有什么治理妙招?”学生将带着探索的兴趣查書、讨论,把纸币的知识复习完,同时,在探究中还能提出很多问题。这种复习方式将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建构体系,提高教学直观性
高三政治复习中,既要让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基本概念和原理,又要培养知识迁移能力,融会贯通。而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量大,时间紧,单纯依靠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自己看书难以达到预期的复习效果。如果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将教材内容进行处理、整合,化繁为简,以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感官,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艺术性。
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知识网络,提高教学直观性。《政治考纲》要求考生掌握点状知识,而教材提供的则是块状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在上复习课之前,预先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他们预习并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最终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向大家演示各自的预习成果。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知识成果,学生通过知识的交流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之后教师再展示自己的动态知识网络,点评、纠正、讲解学生的预习成果,从而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非常容易的将散见在教材中的、《考纲》要求掌握的考核知识点,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整合在一起,形成“点—线—面”的知识网络。这种学生总结知识的做法,可以加深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同时,可使学生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完整的掌握《考纲》要求,并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当堂反馈,把握训练的针对性
在高考复习中,除了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做一定量的习题。一方面是为了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做题方法。
在习题的训练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义在于:第一,能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的进行反馈。平时对学生的训练,主要是纸张试卷、教师的批改、学生的反馈,这种训练方法的好处是符合高考的要求,讲求效率,缺点是不能及时的进行反馈。如果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习题训练,教师立即在现场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就能及时发现知识“盲点”,从而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二,在主观题的训练中能促进学生的进步。高考的政治试卷中,主观题的分值占总分值的52%,其完成状况将直接影响到最终成绩。因此,学生为完成好此项题目就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较强的阅读能力、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组织优秀语言的能力。什么是有效信息?怎样才能把握材料的主旨?怎样去组织符合要求的答案?提高学生这方面能力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讨论。教师将主观题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限定学生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做出答案,之后教师展示学生答案并进行讨论。学生在讨论中相互补充,相互质疑,相互借鉴,自我反思,最后教师分析该题,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演示较好的分析方法。这样学生的收获相对于教师单纯的讲评要更大,更有针对性,他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提高得也更快。
四、精选材料,提高热点复习的时效性
热点复习是高三政治复习中的一部分。近几年高考对时事政治的考核趋向于隐性化,用热点新闻考查政治课中的知识点,用时事材料考查学生对教材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学生需要了解大量的时事信息资料,另一方面能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对这些时事材料进行分析。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捕捉新的社会热点并与教材知识结合,使学生既能用教材知识解释新的时事材料,又能依托时事背景理解教材中抽象的原理,真正做到“活学活用”。以往教师获得资料的渠道狭窄、手段落后,引用的材料往往相对滞后,这不利于对时事热点复习的时效性。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仅能提供鲜活的材料,而且其资源丰富,有利于教师精心筛选并链接相关背景,把专题的时事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之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讨论,让大家在探讨中发现不足,在相互借鉴中提高获得信息、分析信息、正确地运用信息的能力。
在高三政治复习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实现复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改变传统复习课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时间紧任务重的矛盾,不仅能提高复习课效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还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加教师个人的魅力指数。
(作者单位:河北省廊坊市第八中学)
编辑:尹杰
一、创设情境,提高复习课趣味性
目前,很多高三政治复习课教师还在采用“讲解知识点 习题训练”的教学模式,学生对此普遍感到沉闷枯燥,毫无学习兴趣及乐趣。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之所以对于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可见,教学的吸引力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从增强学习的吸引力入手,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兴趣的引导,产生更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同时,教师还应恰当地运用信息教育技术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新观点特别感兴趣,思想政治课教学就应符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尽量选用最新的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新鲜的信息刺激学生去探索,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用理论分析实际,突出了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由于近几年高考学生答卷中,频繁出现情感价值判断错误,失分非常严重。因此,高三政治复习课的教学不仅要强化知识和能力,也要充分注重情感因素的发掘,将丰富的政治知识通过形象的教学手段感染学生,让知识走进学生的心灵,将政治理念转化为学生内心的认识,只有当知识有效内化为学生的信念,教育才真正起到了成效。教学实践证明,一堂受学生欢迎的课,一定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因素。在高三政治复习课教学中运用信息教育技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欲望,激励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达到“趣学”与“乐学”的教育教学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充分运用情境互动模式,引导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环节中走进教学情境,激发参与的欲望,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如复习《纸币》这一课,教师可先给学生播放《津巴布韦人阔了》的新闻片段,然后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津巴布韦人是真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吗?”“通货膨胀带来什么影响?”“什么原因引发的?”“假如你是经济专家,有什么治理妙招?”学生将带着探索的兴趣查書、讨论,把纸币的知识复习完,同时,在探究中还能提出很多问题。这种复习方式将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建构体系,提高教学直观性
高三政治复习中,既要让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基本概念和原理,又要培养知识迁移能力,融会贯通。而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量大,时间紧,单纯依靠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自己看书难以达到预期的复习效果。如果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将教材内容进行处理、整合,化繁为简,以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感官,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艺术性。
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知识网络,提高教学直观性。《政治考纲》要求考生掌握点状知识,而教材提供的则是块状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在上复习课之前,预先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他们预习并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最终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向大家演示各自的预习成果。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知识成果,学生通过知识的交流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之后教师再展示自己的动态知识网络,点评、纠正、讲解学生的预习成果,从而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非常容易的将散见在教材中的、《考纲》要求掌握的考核知识点,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整合在一起,形成“点—线—面”的知识网络。这种学生总结知识的做法,可以加深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同时,可使学生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完整的掌握《考纲》要求,并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当堂反馈,把握训练的针对性
在高考复习中,除了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做一定量的习题。一方面是为了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做题方法。
在习题的训练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义在于:第一,能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的进行反馈。平时对学生的训练,主要是纸张试卷、教师的批改、学生的反馈,这种训练方法的好处是符合高考的要求,讲求效率,缺点是不能及时的进行反馈。如果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习题训练,教师立即在现场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就能及时发现知识“盲点”,从而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二,在主观题的训练中能促进学生的进步。高考的政治试卷中,主观题的分值占总分值的52%,其完成状况将直接影响到最终成绩。因此,学生为完成好此项题目就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较强的阅读能力、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组织优秀语言的能力。什么是有效信息?怎样才能把握材料的主旨?怎样去组织符合要求的答案?提高学生这方面能力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讨论。教师将主观题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限定学生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做出答案,之后教师展示学生答案并进行讨论。学生在讨论中相互补充,相互质疑,相互借鉴,自我反思,最后教师分析该题,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演示较好的分析方法。这样学生的收获相对于教师单纯的讲评要更大,更有针对性,他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提高得也更快。
四、精选材料,提高热点复习的时效性
热点复习是高三政治复习中的一部分。近几年高考对时事政治的考核趋向于隐性化,用热点新闻考查政治课中的知识点,用时事材料考查学生对教材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学生需要了解大量的时事信息资料,另一方面能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对这些时事材料进行分析。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捕捉新的社会热点并与教材知识结合,使学生既能用教材知识解释新的时事材料,又能依托时事背景理解教材中抽象的原理,真正做到“活学活用”。以往教师获得资料的渠道狭窄、手段落后,引用的材料往往相对滞后,这不利于对时事热点复习的时效性。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仅能提供鲜活的材料,而且其资源丰富,有利于教师精心筛选并链接相关背景,把专题的时事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之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讨论,让大家在探讨中发现不足,在相互借鉴中提高获得信息、分析信息、正确地运用信息的能力。
在高三政治复习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实现复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改变传统复习课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时间紧任务重的矛盾,不仅能提高复习课效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还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加教师个人的魅力指数。
(作者单位:河北省廊坊市第八中学)
编辑: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