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是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最终在多重对话关系(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中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促进言语和思维的同构共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下面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就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谈一点浅见。
一.走进文本,自读感知,恰当选择话题。
导入课堂后,学生在自读中,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情感积累和知识储备与文本进行“对话”,对文本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整体感知,感知言语作品的“语表层”。
教师要相信学生,根据不同课文的情、趣、理、义等特点,触动学生的内驱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或抽读课文,或同桌互读检查,或四人小组读评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规范的言语谈谈对课文的整体感知,鼓励学生个性化、有创意的表达。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引导学生看题目,从中可获取哪些信息?产生哪些疑问?学生很容易抓住“从……到……”,看出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写了两个地点的两种生活。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则及时加以梳理,使之系统化。同时,要因势利导,相机选择巧妙的话题,顺水推舟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二.咀嚼文本,品读精思,自主领悟话题。
选择文本独特的言语形象、言语蕴含、言语情感、言语音韵、言语规律等有价值的、易展开的话题作为对话的主题。让学生抓住这些能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发挥个性、健全人格的话题,通过对文体中的言语进行熟读精思,切己体察,含英咀华,自主领悟话题,产生个性化的感悟。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已从初读中整体感知文章写了两个地方的生活,那么这两种生活作者是怎样评价的?你更喜欢哪一种生活?这一话题的设计体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用个性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通过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只有当学生达到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达的“愤悱”状态时,教师才可用启发、点拨、暗示等方式给他们以启迪,引导他们进一步熟读、精思、观察、体验、想象。
三.透析文本,研读探究,多元解读话题。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读者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正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文本是“言”和“意”的统一体。学生抓住话题,通过对文本言语熟读精思、含英咀华后依据自己的生活阅历等,产生个性感悟,赋予文本以全新的意义和阐释,从而使文本的意义不断地开拓和建构。
如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可以将两部分的关系看作是对比,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也可以将两部分的关系看作是统一的,即通过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四.延伸文本,活读运用,拓展创新话题。
现代阅读教学强调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在强化个性体验、感受性阅读的基础上,《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目标,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探究性阅读是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一种挑战,也是综合实践性的阅读,它要求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方法进行综合运用才能完成阅读。在这一过程中,感知、领悟、运用、积累文本的鲜活言语,掌握恰当而又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表情达意的言语技能和技巧,学以致用,是阅读对话教学个性的体现。
这一环节中,教师要让学生活读课文,以教材作为学习语言的蓝本,根据教材的言语特色,设计多种动态的言语实践,迁移运用文本言语,让学生在拓展创新的话题下,将学得的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的言语,并在迁移运用中进一步实现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教师退居二线,既是引导者又是参与者更是指点迷津者,课堂充满了灵动,既有思维的碰撞、言语的积淀也有情感的交流。我们只有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才能发展语言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祖国母语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王辉,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阳。责任编校:老 猛
一.走进文本,自读感知,恰当选择话题。
导入课堂后,学生在自读中,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情感积累和知识储备与文本进行“对话”,对文本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整体感知,感知言语作品的“语表层”。
教师要相信学生,根据不同课文的情、趣、理、义等特点,触动学生的内驱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或抽读课文,或同桌互读检查,或四人小组读评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规范的言语谈谈对课文的整体感知,鼓励学生个性化、有创意的表达。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引导学生看题目,从中可获取哪些信息?产生哪些疑问?学生很容易抓住“从……到……”,看出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写了两个地点的两种生活。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则及时加以梳理,使之系统化。同时,要因势利导,相机选择巧妙的话题,顺水推舟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二.咀嚼文本,品读精思,自主领悟话题。
选择文本独特的言语形象、言语蕴含、言语情感、言语音韵、言语规律等有价值的、易展开的话题作为对话的主题。让学生抓住这些能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发挥个性、健全人格的话题,通过对文体中的言语进行熟读精思,切己体察,含英咀华,自主领悟话题,产生个性化的感悟。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已从初读中整体感知文章写了两个地方的生活,那么这两种生活作者是怎样评价的?你更喜欢哪一种生活?这一话题的设计体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用个性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通过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只有当学生达到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达的“愤悱”状态时,教师才可用启发、点拨、暗示等方式给他们以启迪,引导他们进一步熟读、精思、观察、体验、想象。
三.透析文本,研读探究,多元解读话题。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读者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正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文本是“言”和“意”的统一体。学生抓住话题,通过对文本言语熟读精思、含英咀华后依据自己的生活阅历等,产生个性感悟,赋予文本以全新的意义和阐释,从而使文本的意义不断地开拓和建构。
如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可以将两部分的关系看作是对比,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也可以将两部分的关系看作是统一的,即通过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四.延伸文本,活读运用,拓展创新话题。
现代阅读教学强调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在强化个性体验、感受性阅读的基础上,《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目标,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探究性阅读是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一种挑战,也是综合实践性的阅读,它要求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方法进行综合运用才能完成阅读。在这一过程中,感知、领悟、运用、积累文本的鲜活言语,掌握恰当而又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表情达意的言语技能和技巧,学以致用,是阅读对话教学个性的体现。
这一环节中,教师要让学生活读课文,以教材作为学习语言的蓝本,根据教材的言语特色,设计多种动态的言语实践,迁移运用文本言语,让学生在拓展创新的话题下,将学得的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的言语,并在迁移运用中进一步实现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教师退居二线,既是引导者又是参与者更是指点迷津者,课堂充满了灵动,既有思维的碰撞、言语的积淀也有情感的交流。我们只有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才能发展语言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祖国母语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王辉,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阳。责任编校:老 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