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会问:“把大量资源、资金投入到这些雕塑或者姑且称之为艺术品的东西上,是否值得?”这问题的答案,恐怕得取决于你是喜欢能被大众接受又乐于亲近的萌态雕塑,还是严肃的纪念碑?
要介绍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不如直接看他作品。他的雕塑性格鲜明,既充满想象力的天马行空、又有现实的拉扯与张力。有一种“渐渐消失”的雕塑,它们坚硬如钢铁、水泥石,在你面前忽闪忽现、捉摸不定,那就是安东尼·葛姆雷的雕塑。我们可以在海洋中见到,也可在天空中见到,它们比传统视觉艺术更注重结构完整与轮廓明晰,更富有当代艺术的新锐意识:微分的雕塑——它们揭示了客观个体是可拆解的。
葛姆雷最近他把他的微分雕塑玩大了。今年6月,葛姆雷在伦敦博蒙特旅馆(Beaumont Hotel)外墙堆了一个巨大的、像受委屈似的蹲坐着的“人”——其实这个“人”是一个可以居住的房子。它是由一块一块的白色立方体为建筑单元堆积建造,其手法依旧是葛姆雷惯用的“微分”元素,这可不是葛姆雷头一次这么玩。
影子般的雕塑
葛姆雷最初的作品就是关注人类的历史、文化和生存空间的。其成名作是一系列真人大小的铸铅人体雕塑,这些雕塑正是以其自身为模型而铸成的。虽然大多数情况下他被认为是雕塑家,其实他很多作品带有装置艺术的特征,因为在制作和展示的过程中,作品所存在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都被纳入了思考范围。
可能正是这样一点一滴缜密的思考催生了葛姆雷“微分雕塑”的创作手法——将人体解析成像素,然后用方块、圆珠、线条等几何元素重新组装成固定的形体。雕塑因此显得轻盈、飘忽不定,就像我们潜意识中的一个自我。其实,葛姆雷的整个作品都可以看作是我们个体内在隐秘性与大自然力量的撞击,摩擦出奇妙而令人惊愕的旋律。
就像葛姆雷自己说的:“在双重存在(物质和精神)之下,精神层面的、作为主体的‘我’,必须应对的是什么?答案显然是‘身体’这一物质性。”——说白了,这就是“我和我的影子”的故事。
葛姆雷早期这类风格的作品多是在特定的展览场地和空间展出,并根据不同的展出条件设计作品呈现的方式,颇有戏剧场景感。
破墙而出 走到户外
渐渐的,葛姆雷不满足于在固定的展览空间摆作品。其实在2012年底至2013年初在伦敦白立方画廊(White Cube London)的个展就已经看出征兆,当时艺评人如此评价这个展览:“当你走进展馆,你会体会到移步换景的美妙,然后你的脚步带领你的身心渐渐走到户外”。 葛姆雷寓饱和的张力于微分的形体,如同凝聚原子能量的宇宙,有着向心的凝聚力又有着外扩的张力,而“墙”的元素也开始在葛姆雷的手中玩味起来。
此后,葛姆雷渐渐走出了固定空间的场域,开始走到户外,走入大自然;于是在海洋、在天空都可以看到葛姆雷的作品。
当然,葛姆雷并不是仅仅把这些“人体”搬到户外那么简单。对比早期的作品,我们会发现葛姆雷这些户外雕塑在形体上更完整,在情感上弥漫着一种孤独和绝望的情绪。在其背后,也揭示了葛姆雷更为成熟的艺术创作思想和对社会的认识与见解。
其实,葛姆雷花了那么多的精力摆布这些作品,并不是单纯为了有趣。从馆内走出的向外思考的力度,体现在间接表达了一些政治观点。比如他曾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一座废弃监狱做过装置,这里最早是非洲奴隶运到美洲惨遭绞死的地方。葛姆雷让所有雕塑的身体都悬在监狱的空间里,头却冲出去了,冲破建筑的表层,冲向没有墙的空间。
一种新型的公共艺术
葛姆雷在2012年做了一次充满互动性的装置作品展,这组名为《汉堡的地平线之地》的大型互动装置作品当时是在德国汉堡堤坝门大厅展出。作品使用钢筋、钢制螺旋缆绳、不锈钢安全网和PU树脂涂层等材料,把大厅“装饰”了一番,不管是体积还是重量都是巨大的,走进大厅就意味着走进了葛姆雷的作品,地板、天花板都是作品的一部分,互动成了该作品的核心。
回过头来看,伦敦博蒙特旅馆门前“蹲着的人”,集观赏性、趣味性及实用性于一身,将艺术从墙内搬到墙外,再渗透入日常生活中。且博蒙特旅馆门前建筑的原型,也是葛姆雷常用的“艺术符号”,早在2012巴西白立方画廊的个展中就有原型雕塑出现,此番真的是把雕塑“搞大了”。
而今,当代艺术家似乎都喜欢“玩儿大”,就拿那位话题人物杰夫·昆斯(Jeff Koons)来说吧,他最近在洛克菲勒中心做了一件高达11米的名为《分割木马》(Split-Rocker)大型装置作品,一半是他儿子的玩具小木马的头,一半是玩具恐龙摇椅,装置的外部则被开花绿植所覆盖——看上像游乐设施,其实这是一个洒水系统,也即绿化艺术的一部分。还有前阵子在全球风靡的漂浮的橡皮大黄鸭,他的作者也是一位大名鼎鼎的爱玩大件装置卖萌的当代艺术家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或许会有人问:“把大量资源、资金投入到这些雕塑或者姑且称之为艺术品的东西上,是否值得?”这问题的答案,恐怕得取决于你是喜欢能被大众接受又乐于亲近的萌态雕塑,还是严肃的纪念碑?——其实,从“公共艺术”的角度来看,还是有无限的可能,大型装置或许是可行且受欢迎的,但公共艺术显然不应仅限于此。后者可见美国艺术家库尔特·珀西科(Kurt Perschke)的“大红球”——直径约4.57米,重约113.4千克的公共装置艺术作品,他总是把这些大红球放置在城市建筑、街道间狭小的空隙中。艺术家说,因为大红球出现的地点会随时变化,所以当大红球出现后,他希望原本受到漠视的街道或巷弄,会再次引起人们的注意。
笔者认为公共艺术是一种能力场域,能让人感受到“可游、可居、可卧”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就像位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首府塞维利亚,德国建筑师儒尔艮·梅耶-赫尔曼(Jürgen Mayer-hermann)的作品《都市之伞》(Metropol Parasol),那可以说是“完美公共艺术”的典范——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蜂窝状建筑,其灵感来自古罗马遗迹,它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流畅而壮观的造型将这一城市大型广场的空间再度开发出了价值,成为塞维利亚地标式景观。在这把“大伞”之下涵盖了多重功能的空间,有考古学博物馆、农贸集市、休闲广场、酒吧餐厅等,而更吸引人的是当你爬到“伞”的顶部,你不仅能俯瞰塞维利亚城市之景,还能看到壮美的落日。
要介绍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不如直接看他作品。他的雕塑性格鲜明,既充满想象力的天马行空、又有现实的拉扯与张力。有一种“渐渐消失”的雕塑,它们坚硬如钢铁、水泥石,在你面前忽闪忽现、捉摸不定,那就是安东尼·葛姆雷的雕塑。我们可以在海洋中见到,也可在天空中见到,它们比传统视觉艺术更注重结构完整与轮廓明晰,更富有当代艺术的新锐意识:微分的雕塑——它们揭示了客观个体是可拆解的。
葛姆雷最近他把他的微分雕塑玩大了。今年6月,葛姆雷在伦敦博蒙特旅馆(Beaumont Hotel)外墙堆了一个巨大的、像受委屈似的蹲坐着的“人”——其实这个“人”是一个可以居住的房子。它是由一块一块的白色立方体为建筑单元堆积建造,其手法依旧是葛姆雷惯用的“微分”元素,这可不是葛姆雷头一次这么玩。
影子般的雕塑
葛姆雷最初的作品就是关注人类的历史、文化和生存空间的。其成名作是一系列真人大小的铸铅人体雕塑,这些雕塑正是以其自身为模型而铸成的。虽然大多数情况下他被认为是雕塑家,其实他很多作品带有装置艺术的特征,因为在制作和展示的过程中,作品所存在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都被纳入了思考范围。
可能正是这样一点一滴缜密的思考催生了葛姆雷“微分雕塑”的创作手法——将人体解析成像素,然后用方块、圆珠、线条等几何元素重新组装成固定的形体。雕塑因此显得轻盈、飘忽不定,就像我们潜意识中的一个自我。其实,葛姆雷的整个作品都可以看作是我们个体内在隐秘性与大自然力量的撞击,摩擦出奇妙而令人惊愕的旋律。
就像葛姆雷自己说的:“在双重存在(物质和精神)之下,精神层面的、作为主体的‘我’,必须应对的是什么?答案显然是‘身体’这一物质性。”——说白了,这就是“我和我的影子”的故事。
葛姆雷早期这类风格的作品多是在特定的展览场地和空间展出,并根据不同的展出条件设计作品呈现的方式,颇有戏剧场景感。
破墙而出 走到户外
渐渐的,葛姆雷不满足于在固定的展览空间摆作品。其实在2012年底至2013年初在伦敦白立方画廊(White Cube London)的个展就已经看出征兆,当时艺评人如此评价这个展览:“当你走进展馆,你会体会到移步换景的美妙,然后你的脚步带领你的身心渐渐走到户外”。 葛姆雷寓饱和的张力于微分的形体,如同凝聚原子能量的宇宙,有着向心的凝聚力又有着外扩的张力,而“墙”的元素也开始在葛姆雷的手中玩味起来。
此后,葛姆雷渐渐走出了固定空间的场域,开始走到户外,走入大自然;于是在海洋、在天空都可以看到葛姆雷的作品。
当然,葛姆雷并不是仅仅把这些“人体”搬到户外那么简单。对比早期的作品,我们会发现葛姆雷这些户外雕塑在形体上更完整,在情感上弥漫着一种孤独和绝望的情绪。在其背后,也揭示了葛姆雷更为成熟的艺术创作思想和对社会的认识与见解。
其实,葛姆雷花了那么多的精力摆布这些作品,并不是单纯为了有趣。从馆内走出的向外思考的力度,体现在间接表达了一些政治观点。比如他曾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一座废弃监狱做过装置,这里最早是非洲奴隶运到美洲惨遭绞死的地方。葛姆雷让所有雕塑的身体都悬在监狱的空间里,头却冲出去了,冲破建筑的表层,冲向没有墙的空间。
一种新型的公共艺术
葛姆雷在2012年做了一次充满互动性的装置作品展,这组名为《汉堡的地平线之地》的大型互动装置作品当时是在德国汉堡堤坝门大厅展出。作品使用钢筋、钢制螺旋缆绳、不锈钢安全网和PU树脂涂层等材料,把大厅“装饰”了一番,不管是体积还是重量都是巨大的,走进大厅就意味着走进了葛姆雷的作品,地板、天花板都是作品的一部分,互动成了该作品的核心。
回过头来看,伦敦博蒙特旅馆门前“蹲着的人”,集观赏性、趣味性及实用性于一身,将艺术从墙内搬到墙外,再渗透入日常生活中。且博蒙特旅馆门前建筑的原型,也是葛姆雷常用的“艺术符号”,早在2012巴西白立方画廊的个展中就有原型雕塑出现,此番真的是把雕塑“搞大了”。
而今,当代艺术家似乎都喜欢“玩儿大”,就拿那位话题人物杰夫·昆斯(Jeff Koons)来说吧,他最近在洛克菲勒中心做了一件高达11米的名为《分割木马》(Split-Rocker)大型装置作品,一半是他儿子的玩具小木马的头,一半是玩具恐龙摇椅,装置的外部则被开花绿植所覆盖——看上像游乐设施,其实这是一个洒水系统,也即绿化艺术的一部分。还有前阵子在全球风靡的漂浮的橡皮大黄鸭,他的作者也是一位大名鼎鼎的爱玩大件装置卖萌的当代艺术家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或许会有人问:“把大量资源、资金投入到这些雕塑或者姑且称之为艺术品的东西上,是否值得?”这问题的答案,恐怕得取决于你是喜欢能被大众接受又乐于亲近的萌态雕塑,还是严肃的纪念碑?——其实,从“公共艺术”的角度来看,还是有无限的可能,大型装置或许是可行且受欢迎的,但公共艺术显然不应仅限于此。后者可见美国艺术家库尔特·珀西科(Kurt Perschke)的“大红球”——直径约4.57米,重约113.4千克的公共装置艺术作品,他总是把这些大红球放置在城市建筑、街道间狭小的空隙中。艺术家说,因为大红球出现的地点会随时变化,所以当大红球出现后,他希望原本受到漠视的街道或巷弄,会再次引起人们的注意。
笔者认为公共艺术是一种能力场域,能让人感受到“可游、可居、可卧”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就像位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首府塞维利亚,德国建筑师儒尔艮·梅耶-赫尔曼(Jürgen Mayer-hermann)的作品《都市之伞》(Metropol Parasol),那可以说是“完美公共艺术”的典范——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蜂窝状建筑,其灵感来自古罗马遗迹,它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流畅而壮观的造型将这一城市大型广场的空间再度开发出了价值,成为塞维利亚地标式景观。在这把“大伞”之下涵盖了多重功能的空间,有考古学博物馆、农贸集市、休闲广场、酒吧餐厅等,而更吸引人的是当你爬到“伞”的顶部,你不仅能俯瞰塞维利亚城市之景,还能看到壮美的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