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林:素质教育中一面鲜艳的旗帜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drm225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教育”创始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著名儿童教育家、特级教师……尽管李吉林的头衔有很多,但她最愿意的还是做一名小学教师。当时才18岁的李吉林从师范学校一毕业,就来到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原女师附小),当了一名小学老师。从此,她在这个讲台上一站就是半个多世纪。
  尽管年逾古稀,但这位“老教师”依然保持着童心和活力,保持着对教育的热情和责任。为了孩子的发展,李吉林老师成为执著的探索者、不倦的学习者、多情的播种者,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教书育人的优秀人民教师。
  李吉林老师在大量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超越自己。她从不止步,与时俱进,将情境教育不断推向前进。情境教育基本理论及模式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而“情境教学法”被收入教育辞典,成为公认的教学模式。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盛赞“情境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探索,而李吉林老师则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一面鲜艳的旗帜”。
  早在30多年前,李吉林就主动要求去教一年级。她改变低年级语文教学以识字为重点的传统方法,一年级上学期就进行大量的“说一句话”和“口头作文”训练,下学期进行每天“写一句话”训练,二年级开始命题作文和写观察日记。这样提早起步,适当增加了学习难度,却科学而有效地开发了孩子们的智力。
  创设孩子们喜欢的情境,是李吉林教学的最大特点。李吉林把孩子们带到蒲公英丛生的地方,金色的小花立刻吸引了孩子们。李吉林让孩子们描述蒲公英,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金黄色的小花,真像野菊花”,“也像一棵小巧玲珑的向日葵”,“我觉得像小姑娘的圆脸”……李吉林小心翼翼地摘下蒲公英的种子,站在高高的石栏上,使劲一吹,轻软的种子便乘风飞去,孩子们的心灵也随之放飞了。就这样,大自然成了生动的课堂。
  在多年的情境教学实验中,李吉林曾经半夜起床,赶在黎明前到达日出观察点,进行实地实景设计;为了让孩子们从生活里领悟哲理,写好作文,她顶着烈日,到郊外、田埂、沟边寻找老黄牛、大水牛……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李吉林创造出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模式——情境教学。她将学生引入“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主动、创造性学习。她教的学生二年级时人均识字达2680个,达到四年级的识字水平,课堂阅读量是一般班级的6倍。
  经过两轮实验,李吉林将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统一在教学活动中,使情境教学日臻完善。江苏省和南通市先后5次召开推广李吉林教改实验现场会,全国的实验班点如今发展到1000多个。李吉林的研究成果在教育界引起广泛共鸣。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说,李老师的情景教育思想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内涵,也符合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
  李吉林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始终一以贯之。尤其在尊重贫困生的自尊,悉心帮助后进生进步方面,有着许多令人感动的个案。1998年,李吉林获得“全国王丹萍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领到奖金后,她首先想到是那些下岗职工的孩子。在校长的支持下,悄悄请了全校一百名特困学生,她给孩子们讲自己苦难的童年,告诉孩子们生活清苦一点,不是丑事,鼓励他们照样抬起头,做班级的主人,让孩子们懂得自尊自强就能改变人生。她还特地为100个孩子每人准备了一个过年的大礼包,还给他们每人订阅了全年《百家作文》杂志。她的举动在校内外传为美谈。
  她对学生的拳拳爱心令人感动。她说:“没有童心,当不好小学语文教师。”她做班主任时,那年班上学生患猩红热,她每天两次给每个孩子测体温、喷喉,把熬好的中药督促每个孩子喝下,还送给与患者密集接触、隔离在家的孩子。由于她尽心尽力、措施得力,疫情很快得到遏制。
  为了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她自己拿起钢板、铁笔刻写规范的汉字,将油印的补充教材印发给孩子。为了把课上得生动有趣,她自己动手做教具,画画,常常为了设计一堂课几易教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美不胜收,热烈的学习情境,让课堂常常进入沸腾状态,孩子忘我了。下课了,竟不肯下课;写作文,下课了不肯搁笔。正如一位专家所说,“真是把教材教活了,把课堂教活了,把孩子们教活了,把教学过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地体现出来了。”
  在李吉林看来,办好一所学校,要靠一批人,靠一支队伍。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她就挑起了培养青年教师的重担,创建了全国第一个以学校为基地的“青年教师培训中心”。她亲自担任培训中心导师,为青年教师开讲座、上示范课,指导他们分析教材、钻研教法、设计教案、制作教具,从理论素养、教学能力、人生志趣等多方面加以指导。
  长期以来,李老师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教学经验传给青年教师,给他们做系列讲座,让他们听自己的课。最早的两位徒弟五年里听她的课达400余节。李老师为了让年青教师提高教艺,一遍一遍不厌其烦。有时还把徒弟带回家,一同开夜车。她仅在校内就带了13位徒弟,人人都成长得很好,有4人当了校长,3人成长为特级教师,个个都是学校骨干,学术上很有造诣,在学校形成了一支积极向上的教育科研优秀团队。后来担任学校副校长的吴云霞一直记得李吉林对她第一次市级公开课的指导:“她微笑地看着我,频频点头鼓励我,课后又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事无巨细,她都牵挂在心,上课的着装、手势,甚至连一个小小的动作,都为我一一考虑周全。”同样已经走上了学校领导岗位的张洪涛说,“更为重要的是她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我们,尽管那时李老师早已功成名就,但她还在不知疲倦地学习、研究,不断有新的成果涌现,这怎能不让我们由衷敬佩呢?”
  她的3个徒弟先后参加全国阅读教学比赛,获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这中间该凝聚了李老师多少心血与智慧。其中一位徒弟去参加全国教学比赛前,李老师强忍住胃出血后的病痛和她一起研究教案,直到深夜。望着李老师憔悴的面容,这位老师的热泪不禁夺眶而出。
  几十年来,李吉林老师几乎放弃了所有的寒暑假,充分利用节假日认真总结,把实践中的收获记录下来,她撰写了数百篇论文,出版了13本专著,编写1-12册小学语文补充教材。她多次谢绝组织安排的疗养,2005、2006年更是先后放弃了去国外考察的机会,悉心研究教育。至今虽已是古稀之年,她仍孜孜以求,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探索出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途径,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的宝库。
  她在全国13次获奖,其中一等奖就达9项。尤其是建国五十年来,教育部两届评选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李老师蝉联一等奖。2010年她又获教育部课程改革与教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李吉林文集》八卷,360多万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年在全国获一等奖第一名)。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报等单位在北京举行“李吉林教育思想研讨会”,在全国教育界引起巨大反响。2008年11月,“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上,她又拿出了一部40万字的新的力作——《为儿童的学习》,受到美、英、日等国专家及国内众多著名学者的高度评价,称“情境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教育思想体系,是“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中国教师报发表《为中国教育家走向世界喝彩》,光明日报先后发表《中国教育的诗篇》《李吉林:创造情境教育思想体系》评论文章,足见其意义。这些极大地提升了基础教育界教师的学术地位,并为我国建立科研型、学者型教师队伍提供了典范。(据《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新华网、中国教育新闻网整理)
其他文献
他们撕的不是书,而是情感的宣泄。  应该指责学生吗?我觉得他们很可怜。从小学开始(现在甚至蔓延到幼儿园)一直被家庭、学校牢牢灌输要好好学习,一根“读书出人头地”的弦绷得紧紧的,一直到高考结束才算一个了结。应该说“中国高考生是世界上最特殊也最敏感的一类人群”,来自自身、父母、学校的压力让人喘不过气来。那些高考雷人的标语如“生前何需久睡,死后必能长眠”之类更揭示了这一点。压力过大,当然要宣泄。“解放了
期刊
本文以2019~2020年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为研究样本,探讨风险投资对科创板上市企业技术创新产出数量和质量的影响效应.通过Logit模型实证分析风险投资进入前对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的选择效应;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模型(PSM)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风险投资进入后对企业技术创新产出是否存在增值效应或攫取效应.研究发现:(1)风险投资进入前对科创板上市企业技术创新产出存在选择效应;(2)风险投资的参与以及风险投资的持股比例的增加都会显著地促进科创板上市企业技术创新产出数量和质量的提升,表明风险投资进入后对科创板上
当前,人口激增、生态被破坏及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严峻,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其承载力对人类及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支撑作用。本研究运用知识图谱的方法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梳理、分析,为把握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提供了依据,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文章以1990—2020年间CNKI数据库收录的1611篇中文文献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知识图谱分析。研究发现:①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范围较广,包括水环境、土地、大气、地质、旅游以及海洋等方面;②研究区
有很多种管理理论,也有很多很多的管理大师、管理学者和管理博客。因为理论——无论正确与否——都会有人坚持,可是,这也意味着会有很多不切实际的管理神话。  管理不是一门科学;它是一种艺术。它涉及到数以千计的企业里的数百万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这就是为什么管理从定义上就如此主观的原因。当然,一些创新性的管理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标尺,但这是相对比较少见的情况,而且并不确定。  这些管理神话不仅仅是最为常
期刊
继“今天你偷菜了吗”之后,“今天,你围脖了吗”再次成为新一代网络用语。如今在微博上发点感言或心得,晒晒心情,已经成为众多网友竞相选择的网络社交方式。  在学校,校长作为一名管理者,也是一名教师,承担的工作杂、任务重、检查多,经常忙于一些事务性工作。没有时间主动学习,没有时间深入思考,没有时间积极反思,感觉不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校长如若“织织围脖”(意为写微博),一方面通过阅读一些专家和同行的文章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