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归纳法等对川汇区社区健身路径居民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使用者多为中青年,每周锻炼1-2次为主,没有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积极性不高。组织有关居民体育健身活动的较少,宣传工作不到位,健身缺乏专人指导,不能正确的掌握器械的使用方法,得不到专业的健身指导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以居委会为主导,以居民为中心,以组织健全健身社团为纽带、以科学健身为指导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让更多的居民正确、安全的参与到全民健身。
关键词:社区;健身路径;使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周口市川汇区社区室外公共体育设施为研究对象。本调查根据抽样原理,选取川汇区的五个小区:建业森林半岛、万基城、佳丽名门、汇林绿洲、万达熙龙湾。
(二)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归纳法对调查对象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社区居民社会学特征
1.被访问的居民性别
在被调查的社区居民中男性所占比例54.1%,女性所占比例45.9%,总体的性别比例相当。
2.被访问居民的年龄差异
本次问卷中一共设置了5个年龄段:14-24岁的占到12.39%,25-34岁的占到32.01%;35-44岁的占到21.96%;45-54岁的占到15.40%;55岁以上的占到18.24%。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同步建设,居民不仅满足于物质追求,对于文化的追求也随之提高。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理念,全民健身、终身体育的宣传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体育锻炼,所以相对来说年轻人人数较多,所占比例为45.4%;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因为身体原因,中年人也有一定的体育锻炼意识,比例略低于年轻人,约为37.45%;社会的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也面临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的问题。在行政村走访观察中发现老人也成为新农村室外公共体育设施的直接受益者,有较多的中老年人长期进行健身锻炼。
3.被访问居民的学历差异
近几年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教育与体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实地调研结果,调查的社区小学及以下学历仅为8.3%,高中与本科占到大部分比例达到72.7%,初中学历所占比例为17.1%,硕士及以上最少,所占比例1.9%。
(二)体育健身情况分析
1.每周参加锻炼次数
实现全民健身不能只喊喊口号,要求大众实实在在的参与到健身活动中去。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发展公共体育,建设公共体育设施,不能让器材荒废、闲置。部分地区,由于居民健身意识薄弱,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把公共健身点变成聊天、抱小孩的地方,严重浪费资源。由调查显示,健身活动参与者中有20%的居民“每周锻炼1次”,31%的居民“每周锻炼2次”,18%的居民“每周锻炼3次”,13%的居民“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说明一部分人有了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每周多次进行体育锻炼。大部分人锻炼参与积极性不大,每周锻炼次数较少。
2.每次锻炼时间
在每次锻炼的运动时间上,“20分钟以下”占19%的人,“20-30分钟”占29%,“31-40分钟的”占26%,“40分钟以上”占28%。80%的居民在体育锻炼时能够达到30分钟或者以上,是一个好的现象。锻炼时间过短,健身效果不会太好,为了达到更好的健身效果,居民要根据自身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时间、运动强度以及运动项目。在保证自身安全、健康的情况下进行体育锻炼,每次锻炼时间不宜過长,运动时间的长短不与健身效果成正比。社会体育指导员要增强责任心,为居民科学健身提供有效指导。
3.参加健身活动的目的
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主要包括锻炼身体、交流感情、保持良好体形和娱乐、消遣。其中,以锻炼身体为首要目的的居民最多,占比例35%,其次以保持良好体形为锻炼目的的居民占比例31%。这部分人对体育健身有所了解,健身意识比起选择交流感情和娱乐消遣的居民强,通过体育锻炼达到一定的锻炼身体目的。选择交流感情和娱乐消遣的居民,通过参与健身运动与家人、邻里有更多的交流来往,调剂生活,丰富闲暇休闲时间生活。
4.参加健身活动的项目
在对居民经常参与的体育项目调查和分析表明,使用健身路径是当前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所占比例达到68.9%;健步走、广场舞两种种不需要体育器材的项目参与度排名第二、三位,分别是42.5%、31.9%;球类运动和跳绳由于对器材和场地的需求,选择相对较低。健身路径得到广大居民的青睐是因为器械的使用简单易行,运动强度不大,安全系数较高。球类项目被冷落的原因不仅有经济因素,还有由于对技术的要求较高,参与度低。
5.参加健身活动的形式
多数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是与家人或朋友一起结伴,选择与家人或朋友结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比例的59%。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与家人或朋友交流感情,相互督促健身,形成良性循环,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由于社区管理组织不健全,缺少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专业管理人才,很少一部分人参加社区的体育赛事或体育社团活动。大部分行社区不组织体育赛事,也没有体育社团,不利于大众体育的发展。
6.居民对公共体育设施的使用方法掌握情况
根据调查,参加锻炼的居民中根据自身经验、随意实践使用公共体育设施的人数较多,占比例42%。35%的居民通过观看健身器材使用说明公共体育设施学习使用方法,还有13%的居民通过观察、模仿来学习使用公共体育设施。在调查中,通过亲身实践使用公共体育设施发现公共体育设施在管理中存在严重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公共体育设施使用说明缺失,各种公共体育设施使用说被破坏或直接没有使用说明。由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指导进行体育锻炼、掌握公共体育设施使用方法的人仅有10%,居民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得不到科学的指导,严重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 7.社区健身路径宣传
广泛深入的宣传对于提高居民健身意识有极大作用,营造良好群众舆论氛围。通过调查发现宣传工作情况效果一般。经常向居民宣传体育健身知识和各类体育法规的仅有三分之一,占比例32%,60%的社区偶尔宣传体育健身知识和各类体育法规。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川汇区居民使用健身路径年龄分布中青年人占大多数,高于老年人。每周锻炼次数多为1到2次,锻炼3次人数较少。八成居民锻炼时间达到30分钟或以上,有一定的锻炼效果,主动性参加体育活动意识不强,缺少自觉参与意识,没有体育锻炼习惯。
2.居民参与锻炼的首要目的是锻炼身体,其次是保持体型,也有部分居民是为了和家人、邻居促进感情,少数老年人在闲暇时间抱小孩。居民参与锻炼时多数与家人或朋友结伴而行。
3.居民没有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势必会造成设施的闲置,也就成了摆设,无法发挥其健身价值。社区体育宣传较少,大多数居民没有相关的体育知识,健身缺乏专人指导,不了解器材的健身功效和使用方法,场地设施被当成娱乐场地。
(二)建议
1.以居委会为主导,物业领导重视健身路径设施建设,加大投入。运用社区广播、网络、报刊等媒体进行宣传,延伸宣传广度、深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提高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和参与积极性。
2.以组织健全健身社团为纽带。组织各式健身社团充分结合地方民族传统项目开展体育活动,促进形成网络化社区体育组织。探索社区健身社团长效机制、开展社区体育活动作用发挥到位。组织居民喜爱和参与度高的体育运動项目,推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氛围,组织内容多样的体育活动,丰富精神生活,增进感情沟通交流,并制定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体育传统。
3.通过宣传让居民知道全面健身的重要性,组织健身知识讲座,让居民掌握健身路径的使用方法,提高健康意识,充分使用设施进行体育锻炼。社会体育指导员要做到积极组织、骨干带头、活动到位,指导更多的居民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切实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推进作用。逐渐形成完善各具特色的体育活动,人人参与,全民健身。
参考文献:
[1]崔久剑,陆文龙.“互联网+”背景下苏州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优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27 (11):25-27.
[2]薛云.全民健身下的居住区体育健身场所的现状与策略研究[J].安徽建筑,2019,26 (10):18-19+145.
[3]公共体育设施安全使用规范[J].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2019 (10):23.
关键词:社区;健身路径;使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周口市川汇区社区室外公共体育设施为研究对象。本调查根据抽样原理,选取川汇区的五个小区:建业森林半岛、万基城、佳丽名门、汇林绿洲、万达熙龙湾。
(二)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归纳法对调查对象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社区居民社会学特征
1.被访问的居民性别
在被调查的社区居民中男性所占比例54.1%,女性所占比例45.9%,总体的性别比例相当。
2.被访问居民的年龄差异
本次问卷中一共设置了5个年龄段:14-24岁的占到12.39%,25-34岁的占到32.01%;35-44岁的占到21.96%;45-54岁的占到15.40%;55岁以上的占到18.24%。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同步建设,居民不仅满足于物质追求,对于文化的追求也随之提高。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理念,全民健身、终身体育的宣传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体育锻炼,所以相对来说年轻人人数较多,所占比例为45.4%;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因为身体原因,中年人也有一定的体育锻炼意识,比例略低于年轻人,约为37.45%;社会的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也面临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的问题。在行政村走访观察中发现老人也成为新农村室外公共体育设施的直接受益者,有较多的中老年人长期进行健身锻炼。
3.被访问居民的学历差异
近几年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教育与体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实地调研结果,调查的社区小学及以下学历仅为8.3%,高中与本科占到大部分比例达到72.7%,初中学历所占比例为17.1%,硕士及以上最少,所占比例1.9%。
(二)体育健身情况分析
1.每周参加锻炼次数
实现全民健身不能只喊喊口号,要求大众实实在在的参与到健身活动中去。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发展公共体育,建设公共体育设施,不能让器材荒废、闲置。部分地区,由于居民健身意识薄弱,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把公共健身点变成聊天、抱小孩的地方,严重浪费资源。由调查显示,健身活动参与者中有20%的居民“每周锻炼1次”,31%的居民“每周锻炼2次”,18%的居民“每周锻炼3次”,13%的居民“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说明一部分人有了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每周多次进行体育锻炼。大部分人锻炼参与积极性不大,每周锻炼次数较少。
2.每次锻炼时间
在每次锻炼的运动时间上,“20分钟以下”占19%的人,“20-30分钟”占29%,“31-40分钟的”占26%,“40分钟以上”占28%。80%的居民在体育锻炼时能够达到30分钟或者以上,是一个好的现象。锻炼时间过短,健身效果不会太好,为了达到更好的健身效果,居民要根据自身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时间、运动强度以及运动项目。在保证自身安全、健康的情况下进行体育锻炼,每次锻炼时间不宜過长,运动时间的长短不与健身效果成正比。社会体育指导员要增强责任心,为居民科学健身提供有效指导。
3.参加健身活动的目的
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主要包括锻炼身体、交流感情、保持良好体形和娱乐、消遣。其中,以锻炼身体为首要目的的居民最多,占比例35%,其次以保持良好体形为锻炼目的的居民占比例31%。这部分人对体育健身有所了解,健身意识比起选择交流感情和娱乐消遣的居民强,通过体育锻炼达到一定的锻炼身体目的。选择交流感情和娱乐消遣的居民,通过参与健身运动与家人、邻里有更多的交流来往,调剂生活,丰富闲暇休闲时间生活。
4.参加健身活动的项目
在对居民经常参与的体育项目调查和分析表明,使用健身路径是当前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所占比例达到68.9%;健步走、广场舞两种种不需要体育器材的项目参与度排名第二、三位,分别是42.5%、31.9%;球类运动和跳绳由于对器材和场地的需求,选择相对较低。健身路径得到广大居民的青睐是因为器械的使用简单易行,运动强度不大,安全系数较高。球类项目被冷落的原因不仅有经济因素,还有由于对技术的要求较高,参与度低。
5.参加健身活动的形式
多数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是与家人或朋友一起结伴,选择与家人或朋友结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比例的59%。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与家人或朋友交流感情,相互督促健身,形成良性循环,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由于社区管理组织不健全,缺少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专业管理人才,很少一部分人参加社区的体育赛事或体育社团活动。大部分行社区不组织体育赛事,也没有体育社团,不利于大众体育的发展。
6.居民对公共体育设施的使用方法掌握情况
根据调查,参加锻炼的居民中根据自身经验、随意实践使用公共体育设施的人数较多,占比例42%。35%的居民通过观看健身器材使用说明公共体育设施学习使用方法,还有13%的居民通过观察、模仿来学习使用公共体育设施。在调查中,通过亲身实践使用公共体育设施发现公共体育设施在管理中存在严重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公共体育设施使用说明缺失,各种公共体育设施使用说被破坏或直接没有使用说明。由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指导进行体育锻炼、掌握公共体育设施使用方法的人仅有10%,居民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得不到科学的指导,严重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 7.社区健身路径宣传
广泛深入的宣传对于提高居民健身意识有极大作用,营造良好群众舆论氛围。通过调查发现宣传工作情况效果一般。经常向居民宣传体育健身知识和各类体育法规的仅有三分之一,占比例32%,60%的社区偶尔宣传体育健身知识和各类体育法规。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川汇区居民使用健身路径年龄分布中青年人占大多数,高于老年人。每周锻炼次数多为1到2次,锻炼3次人数较少。八成居民锻炼时间达到30分钟或以上,有一定的锻炼效果,主动性参加体育活动意识不强,缺少自觉参与意识,没有体育锻炼习惯。
2.居民参与锻炼的首要目的是锻炼身体,其次是保持体型,也有部分居民是为了和家人、邻居促进感情,少数老年人在闲暇时间抱小孩。居民参与锻炼时多数与家人或朋友结伴而行。
3.居民没有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势必会造成设施的闲置,也就成了摆设,无法发挥其健身价值。社区体育宣传较少,大多数居民没有相关的体育知识,健身缺乏专人指导,不了解器材的健身功效和使用方法,场地设施被当成娱乐场地。
(二)建议
1.以居委会为主导,物业领导重视健身路径设施建设,加大投入。运用社区广播、网络、报刊等媒体进行宣传,延伸宣传广度、深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提高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和参与积极性。
2.以组织健全健身社团为纽带。组织各式健身社团充分结合地方民族传统项目开展体育活动,促进形成网络化社区体育组织。探索社区健身社团长效机制、开展社区体育活动作用发挥到位。组织居民喜爱和参与度高的体育运動项目,推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氛围,组织内容多样的体育活动,丰富精神生活,增进感情沟通交流,并制定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体育传统。
3.通过宣传让居民知道全面健身的重要性,组织健身知识讲座,让居民掌握健身路径的使用方法,提高健康意识,充分使用设施进行体育锻炼。社会体育指导员要做到积极组织、骨干带头、活动到位,指导更多的居民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切实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推进作用。逐渐形成完善各具特色的体育活动,人人参与,全民健身。
参考文献:
[1]崔久剑,陆文龙.“互联网+”背景下苏州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优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27 (11):25-27.
[2]薛云.全民健身下的居住区体育健身场所的现状与策略研究[J].安徽建筑,2019,26 (10):18-19+145.
[3]公共体育设施安全使用规范[J].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2019 (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