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新生特点以及入学教育对策

来源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czs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每年新生教育是高职教育的第一课,关系到学生在以后三年学习的效果,因此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十分重要,分析新生入学的各种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如积极自信教育、专业介绍、主题班会的召开等等。
  关键词:高职新生 入学教育 教育建议
  每年各大高职院校在9月初期迎来了大量的新生,这个时候是各大校园最具生机勃勃的时候,新生的到来给学校带来新的力量,是学校发展的新鲜血液。对于学校的管理者和辅导员来说,在喜悦迎新的同时也带来了部分的压力,尤其是如果做好新生教育,新生教育对刚到来的新生起到一个引导作用,指引他们三年顺利学习、走上工作岗位。各大高职院校对于新生的入学教育都十分的重视,花了大量的精力进行各式各样的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他们深知,新生教育是解决新生各种问题的重要解决方式,通过有效的新生教育让新生树立自信的心理、迎接新的学习生活、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1 目前高职入学新生特点
  目前的高职新生主体结构早已经是“90后”,目前逐渐过度到“95后”。新生所处的物质条件比以前都有非常大的改善,但是所处的外界环境也是非常的复杂,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是这一代学生的主要特点,具体说来,目前的新生主要有以下特点:
  1.1 年龄小,可塑性强
  目前高职学生入学都在18岁左右,虽然生理成年,但是和以往的学生比起来成熟度明显下降,由于长期在封闭的校园紧张的学习,没有太多与社会交往的机会。他们精力活跃,对待各种事情的反应很快,但是是非的辨别能力还是比较差。对外界充满了好奇,所以特别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如穿衣、语言、习惯等等。他们的可塑能力很强,还是处于在知识和为人的学习阶段,高职教师要重视新生这个教育的极佳阶段。
  1.2 学习基础较差,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高职教育在全国的招生录取是最后一个批次,又因为目前高职的生源危机,导致高职教育在入学的分数降低很厉害,普遍学生的分数较低,尤其是学习的能动性较差,学习的理论基础,如英语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有些学生分数低,不代表其动手能力差。高职教育是以职业为代表的新的教育模式,强调动手能力,与传统的理论学习有着较大的差别。虽然学生的学习基础差,不代表学生不能够把高职的学习任务学习好,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
  1.3 自卑心理严重
  根据有关文献对高职新生的心理状况的调查,70%左右的学生存在自卑的心理。他们的自卑心理的内在原因各种各样,有的新生本身成绩良好,但是由于高考的发挥失常,志愿填写的失误,来到了自己不是很满意的学校,尤其是曾经的好友上了满意的大学,与他们对比中发现差距,更加导致了自卑心理的加深。
  另外一部分学生对高职教育存在一定的误解,他们觉得高职教育就是单纯的技校,学习技能,毕业以后去做一线的工人,工作辛苦,待遇不高,生活压力大。很多新生对毕业以后的生活完全没有信息,对三年的大学生活没有太多的期待,心理消极。
  1.4 人际交往障碍
  大一新生来自全国各地,绝大部分同学都是远离父母到异乡城市学习,有些学生还是第一次到寝室集体生活,寝室内的学生由于生活习惯、语言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之有的新生不是善于表达,性格天生内向,所以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存在一定的障碍。
  由于寝室入住人数较多,相互在适应中总会出现问题,有的在家里自由惯了,没有任何的限制和束缚,但是有些学生却有非常严格的作息时间,如果出现问题,没有好的沟通的话就会出现交往中的障碍,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会受到较大影响。
  1.5 家庭经济条件差异导致新生生活不同表现
  由于社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入学新生在家庭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一般说来在中国很多城市每个月800元左右的生活比较合理,基本可以满足生活基本需求。根据调查,有部分学生的生活费标准是基本生活的2倍以上,但是也有部分学生生活费只有几百元。于是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新生的生活状况不一样,条件好的同学生活消费大,不会理财,很有可能在每个月中旬就花完了该月的生活费,并且部分条件好的同学存在生活和学习习惯较差,甚至染上了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通宵玩网络游戏等等。而那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同学,他们虽然比较自立,但是有些有自卑的心理,他们会利用各种的课余时间去兼职赚钱,有的学生不会调节好兼职和学习的关系。辅导员要分类管理,对条件较好和不好的同学要进行单独的引导和教育。
  2 建立合理的新生入学教育体系
  2.1 新生自信教育
  新生的自信教育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树立良好的自信心才能继续今后的生活,首先告诉学生,以前的生活已经过去,即使是一些失败的经历也在入学的时候已经清零,重新站到了起跑线,每个人都是一个新的起点,都是一张白纸,需要自己重新去描绘。其次要告知学生高职教育的内涵,不是做工作,而是具有现代管理技能的操作人员,所学的专业都是紧贴社会热点,极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教师的教育观念必须转变,相信每一名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与潜能,相信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得成功,并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把学生“当天才来欣赏与培养”,教育学生认识自我,建构自我,超越自我,奉献自我。最后还要开展一些类似成功学的课程。成功学是由美国20世纪初的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发起,是一门经验性学科。通过成功学的教育发现、发展学生潜力的教育。高职教育要重培养学生对过去充满感恩,对现在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期待。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成功教育和自信教育会使学生心理从入学时的不自信、自卑乃至自悲得到了彻底的改变,自尊和信心被唤醒,激情、潜能和创造力得到激发。
  2.2 辅导员的学生分类管理
  辅导员和新生面对的机会很多,为了更好的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的问题,并且解决学生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辅导员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可以把学生分为这样几类进行管理。经济为主问题的学生、以心理为主要问题的学生、以学习为主要问题的学生、以职业生涯为主要问题的学生、以行为礼仪为主要问题的学生,通过学生的分类管理来做到有针对性的对策。如面对在经济上存在问题的贫困生,辅导员可以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贫困生的主体性,培养积极认识贫困和面对困难的意识,转换贫困生对社会世态炎凉的消极看法,多多给与关心,让他们感受更多的教师的关怀和学校的温暖。除此外,辅导员还要积极为贫困生提供各式各样的支助体系,如国家的助学金、学校的助学金、学校的勤工助学的岗位等等。   2.3 专业教师渗透新生管理
  除了学校学工处和辅导员对新生的管理外,还要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因为高职三年教学时间中,很多学校是大一下学期甚至大二才有专业课程,只有那个时候专业教师才能与学生接触,为了让专业教师参与新生管理,必须在新生入学之初提供新生与专业教师见面的机会。专业教师可以开展一些专业介绍和专业前景分析的讲座来引导新生,尤其是很多新生刚入学,对专业的认识不清,容易产生误解而调换专业,甚至退学,带来了一定不稳定的因素。专业教师要具体介绍该专业对社会的贡献和工作美好的前景,在讲解中,最好列举一些成功毕业生的案例,让新生觉得真实可靠,树立积极学习的心态,尤其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专业教师除了在专业方面引导学生外,还可以通过现代的沟通方式,如班级群、论坛等在生活上对新生关心。
  2.4 开展课外活动,建立新生归属感
  课外活动是校园生活中重要的内容,尤其是新生入学的时候,有将近20天左右的时间是军训,在辛苦和枯燥的军训中可以穿插一些校园活动来充实军训生活、消除沉闷,丰富军训生活,这样的活动必定会受到新生的欢迎。如学校和院校的双重的迎新生的文艺晚会,通过开展新生达人秀,发现新生中的文艺特长的学生,充实学校以后的文体表演。如果有校史馆的学校还可以参观校史馆,通过介绍学校的历史和取得的成绩,让新生对学校倍增好感,还可以尝试新生的院系联谊会等等。总之,学校和院系要充分利用新生入学的一段时间进行丰富的活动,通过活动为载体,建立新生的归属感。
  2.5 建立合理的班级干部团队
  高职是学生面对社会最后一个缓冲的时间段,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十分重要,在高职入学之初就要通过学生分数、档案和军训的表现来委任班级干部,通过班干部对班级学生的管理,做好辅导员的助手意义重大。随着对辅导员学生的了解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熟悉,班干部可以通过选举等方式进行。
  3 结束语
  随着社会变革不断深入,高职入学新生的问题将会越来越多。高职院校要重视新生教育的重要性,在学校、院系、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四级层次的参与下,建立好新生教育体系,做好新生教育的第一课。
  参考文献:
  [1]朱玉红.掌握高职新生特点,做好教育管理工作[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81-83.
  [2]陈燕.针对高职类新生特点的入学教育[J].考试周刊,2010(4):183-184.
  [3]肖雅琴.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及途径[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59-61.
  作者简介:
  杨双(1983-),女,河南信阳人,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航运物流系辅导员,主要是高职学生管理方面的工作和研究。
其他文献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本文从文艺服务社会的角度进行阐述,分别介绍了“文艺梦”宣传“中国梦”、“文艺梦”阐释“中国梦”和“文艺梦”展示
昆明火车站“3·01”恐怖暴力袭击事件回放:2014年3月1日21时20分左右在云南省昆明市昆明火车站发生的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组织策划的暴力袭击无辜市民事件。截至3月2日18
期刊
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异常之大,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建立健全“坚持市场导向、依托政府力量、扩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这是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