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学梦从《椰城》起航

来源 :椰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Hja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李星青、女,黎族,1993年出生于陵水黎族自治县。海南省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三十六期少数民族班学员,海南省文学院第三届签约作家。有散文、诗歌作品散见于 《中国校园文学》 《椰城》 等杂志。
  对于普通文学爱好者来说,第一次发表文章不亚于范进中举,至今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发表作品在《椰城》的心情。
  那时候我还是个在校大学生,带著厚重的眼镜,日记本写满了不着边际的文学,每天做着不切实际的文学梦。偶尔路过报刊亭,翻开一本本装满青春秘密的杂志,幻想着有一天,自己那些幼稚的方块字能整整齐齐地印刷在上面,我的名字醒目地出现在题目下方,带着油墨的清香,那该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情呀!
  第一次遇见《椰城》,是在大学的阅览室,我在众多书架前晃悠,纠结着该阅读哪一本杂志时,《椰城》闯进了我的视线。一股清新的椰风海韵扑面而来。我小心翼翼地翻开,尽管里面的作者我一个都不认识,但是我羡慕这里面的一个个作者,他们的文字能印刷成铅字,出现在杂志上,与千千万万个读者见面。这是我和《椰城》的第一次相遇,我不曾想到多年后,我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学毕业后,我在昌化江畔一所高中教书,偶然写下无关痛痒的文字,投入刊物邮箱的稿件犹如石沉大海,我固执地
  做着文学梦。把自己的一组诗《再叫一声阿爸》投给了《椰城》,点击邮箱发送的那一刻,像面对苍茫无际的大海投下一个小小的漂流瓶,我不知道它能不能带着我的文学希翼漂到彼岸去,漂到编辑手中,编辑会不会在众多的稿件中刊用它。都说投稿就像研究彩票,除了稿件质量外,还要靠一点运气,万一中了呢?我对自己的写作并没有多大的信心,我期待幸运女神降临到我身上……
  很快我接到了县作协方主席的电话,他说《椰城》的编辑给他打电话,我的组诗发在了《椰城》改版后的第1期诗歌专刊上,向我祝贺和鼓励。听到这样的消息,我简直不敢相信。当时编辑在邮箱里让我写一小段创作感言,短短的100多字感言,在编辑的建议下,我反反复复地改了好几次才通过。
  那一整天我在办公室就像飘在云朵里,既兴奋又激动。这是我的诗歌第一次出现在公开发行的期刊上。2017年第8期立秋号像定格在历史上的时间刻表,当我收到杂志的那一刻,激动良久。
  《椰城》还把这组诗推到公众号,邀请海大的老师朗诵这一组诗。我听到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诵的瞬间,感情再也控制不住。那段时间我陷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中,只能把这样的感情寄托在诗句里,希望天堂的阿爸能听到。从此也让我对文学有了更大的信心,未曾谋面的编辑,让我触摸到文学的良知和善意。
  2019年,县作协组织中秋节文学活动,邀请到《椰城》编辑杨黎老师到乐东交流。我有幸见到杨黎老师,没想到他没有任何架子,对普通的作者很亲切。晚上的互动环节,海口来的嘉宾乐冰、彭桐和杨黎等老师给基层作者的诗歌作品把脉。氛围很好,没有那么多客套话,切切实实地为基层作者把脉,提出非常中肯的建议。我依然记得活动结束的时候,我们一群人走在乐东的街头,头上星空闪烁,文学是我们心中那盏不灭的灯。我们把老师们送到酒店,时针已经走到了凌晨12点。
  第二天和杨黎老师交流,恰逢建省30周年,《椰城》的公众号平台发布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征文启事。杨黎老师鼓励我们参加,于是我把自己家族的房屋变迁史融到文字中,写了一篇《远去的船型屋》。揭榜的时间到了,杨黎老师把发榜的链接发给我,并祝贺我荣获二等奖。我点击一看,还真是中奖了。杨黎老师还说评奖都是匿名的,评委们并不知道这是我的作品,希望我再接再厉!在文学曲折的路上漫漫跋涉,终于迎来了曙光,简直不敢相信我的文章在《椰城》的众多征文中能获奖。
  后来陆续在《椰城》发表作品,也在全国的期刊发表零星作品。2019年加入海南省作协,向多年来的作家梦迈进一步;2021年跨过琼州海峡,到北京参加鲁迅文学院第36期民族班。在结课仪式上,作为学员代表,我依然记得自己当时的发言:
  我在岛上出生、成长、求学和工作,岛屿被海水包围,我住在小岛中部的热带雨林里,又被大山包围,很多时候发出的声音没有人听见,我时常感到孤独,一种来自岛屿的孤独!正如马尔克斯所说的“拉丁美洲的孤独”一样!这次出来学习对我的影响是震撼的、巨大的。
  作为一名基层作者,能一步步走到鲁院学习。长途跋涉的路上,有幸遇到《椰城》这样的杂志,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对年轻的作者给予那么多的关注与鼓励。
  2021年9月,海岛的阳光变得温柔起来,有幸参与《椰城》的文学创作基地挂牌仪式。文朋诗友们走进三亚中寥村,在这样一个黎族村庄,看到民族村庄的巨大变化,感受到乡愁的回归。《椰城》从海口走到三亚,为文学和企业搭建一个新的平台,是这个秋天的另一种收获。
  《椰城》于1991年在海南岛诞生,比我出生还要早,如今《椰城》已经走过了30年春秋,三十而立再出发,一本小小的杂志承载着许多作者的文学梦。衷心祝愿并且相信,这本诞生于小岛的《椰城》就像海岛的椰子树一样,在祖国南方的海岛上挺拔而坚韧。
其他文献
樱花  遥看是雪近看无,一夜缤纷满帝都。  绚烂枝头三日闹,温柔梦里几回铺。  含情粉靥迎痴客,隔岸黄鹂笑老夫。  香缈风回怜自影,谁家玉笛泛春湖?  蘆花  荒汀野岸欲何求?浥露凝霜傍水悠。  不共鹬争苍鹭舞,焉能剑断浊江流?  翻来絮浪无穷白,掸去尘埃别样秋。  忍送高天南旅雁,风前月下霰梢头。
树叶坠落后  吐露山的嶙峋与陡峭  灰白枝干,凛冽岩崖  落叶树,针叶林,斑斓  重叠的山峦——  新月天空下,村庄那么静  仿佛只有滞留的暮色和暮色掩映的  屋宇——细碎远去的鸟,低吟浅唱的涧  衬起拱桥边的树丛和阴影,河水流淌  轻慢时光,鸡鸣犬吠、白菜红薯在村中  徜徉,白胖的冬瓜和黄红的南瓜伫立  门前,荷锄归来的人,远方回乡的人  眼含暖意,辨出炊煙里劳作的双亲  萝卜、白菜、红薯堆叠,
群母  迎面相逢  她穿着白衬衫  身材矮小,眼角向下耷拉  但眼神安定,略带一丝忧愁  仿佛我的某件事仍悬在她的心上  我们缓慢地擦肩而过  有那么一瞬,她用母亲的视角  看了我一眼  拐过墙角  在另一条街上,远远地  又看见形神像我母亲的母亲  在菜市场、在公园和街头  我看见许多像我母亲的母亲  竟一时愕然,感觉世上走着我的群母,一如经典所示:她们、他们和它们,都是曾经的我的母亲  心,包
三十而立,《椰城》创刊30周年了!  《椰城》是公开发行的纯文学月刊,专门发表纯粹文学体裁作品,《椰城》是只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的期刊。  在中国,文学期刊多达两百家(公开发行)以上,而省会城市基本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学期刊,如昆明的《滇池》、沈阳的《芒种》、哈尔滨的《小说林》、广州的《广州文艺》、武汉的《芳草》、南京的《青春》、成都的《青年作家》等。  在中國的特定观念里,文学期
作者简介:曹银桥,笔名拾月,海口市作家协会会员。湖北当阳人,现居海南海口。作品散见于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星星》 诗刊、 《延河》 《回族文学》 《椰城》 等报刊。  和《椰城》的第一次相遇,是因为一次文学沙龙活动。  朗诵艺术家思凡老师把我拉进沙龙筹备微信群的时候,我的预感告诉我,这是我离文学世界大门最近的距离。  于是参加沙龙的那一天,我特地早早起床,穿着熨得整整齐齐的西装,梳着一丝
作者简介:周荣,男,70后,江苏泰兴人。转业军人,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  说起来,认识《椰城》有些误打误撞,却满是美好的回忆!  2018年,我萌生了加入作家协会的念头,但不知道从何入手,便通过多种途径找到了海口市作家协会的办公电话,厚着脸皮打过去,接电话的是作协秘书长,也是《椰城》文学杂志的办公室主任周丽虹。  电话里我自报家门,表达了想了解加入作协的有关流程,周秘书长比较热情
作者简介:陈云飞,汉族,出生年月1970年9月10日,籍贯海南东方市,现供职于海南省五指山市教师继续教育中心。  第一次与《椰城》的邂逅,是1991年,我刚到通什市(现五指山市)读大学的第二年。有一天傍晚跟同学到街上去散步,在路边的一间报刊亭里看报纸时,无意间在货架上发现了一本《椰城》。这一次的不期而遇,让我感到非常的高兴,因为我知道当时被称为“文化沙漠”的海南,能够有自己编辑出版的杂志并不是很多
作者简介:韩芍夷,女,海南文昌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椰城》杂志社副编审。现供职于海南智略四史研究院。出版小说集《城市无梦》 《目光里的对峙》 《倾听咖啡屋》,长篇小说 《驿动的年轮》 《伤祭》 等。此外,还在 《文艺报》 《中国国家地理》 《海南日报》等报刊发表散文随笔近百篇。曾获海南省优秀精神产品奖、海南省文学双年奖作品一等奖等。  我是1988年7月从工厂调到海口市文联的,当时是编辑市文联
作者简介:邱名广,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海南省作协会员,海南省诗词学会理事,琼海市作协副主席等。曾在 《天涯》 《椰城》 《红豆》 《诗刊》 《散文诗世界》 《散文诗》 《绿风》 《诗歌月刊》 《星星》 《诗潮》 《诗选刊》 《山东文学》 《鸭绿江》 等数十家刊物发表作品。  每个人,都会有一些难忘的事。  我有过太多的希望和幻想,精简以后就只剩下天真与浪漫。那时的痛,在别人眼里有点离谱,抑或可笑。想
作者简介:曾万紫,女,中国作协会员,海南作协理事,海口作协副主席。祖籍文昌,生长在海口,现任教于海口四中。曾经出版长篇小说 《守望妇》 《红雨轩》,长篇励志书籍 《前途是设计出来的》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和散文随笔集 《芳龄》 《海南女人》 等专著十多部。  在祖国的南海之滨,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叫海口,她是海南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因位于海南最长的河流南渡江入海口而得名。人们无论从哪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