苴却砚:裂谷中的记忆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dxtushug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苴却砚因其石材产于攀西大裂谷之金沙江畔的悬崖峭壁(旧苴却封地)而名之。图/ 东方IC

  在中国西南攀西大裂谷金沙江沿岸的悬崖峭壁中,一块平凡不起眼的暗褐色石材,若得能工巧匠的精心打磨和雕琢,可立即摇身一变成为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号称集中国“四大名砚”优点于一身的苴却砚。苴却砚曾被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启功、溥杰、范曾等名人赞誉为“砚中珍品”、“书画良友”、“文房奇品”。
  溯源苴却砚
  苴却砚的最早的制作始于何时,目前仍颇有争议,这也为苴却砚平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许多关于苴却砚的传说里,可以窥见其制作和发展过程与四川的名人、历史密切相关。在汉魏时期,砚石产地归徽州的蜻蛉(今云南大姚县)所辖,传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南疆,五月渡泸水(今金沙江)处即在现砚石矿山附近的古拉窄渡口,军队曾在这一带安营扎寨。兵将就地取石磨兵器时发现石质细润,便制作砚品供军前使用。诸葛亮在此喜得七星砚。正因于此,苴却砚的历史同诸葛亮联系在一起了。又据《清史稿·地理志》载,大姚县东北部靠金沙江南岸地区置苴却巡检司,苴却巡检司宋光枢选砚三方,以地名定砚名,送至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参展。1929年,苴却巡检司改制为永仁县,隶属云南省管辖,1965年成立渡口市(1986年改名为攀枝花市),1974年将永仁县平地公社的3个生产队和大龙潭公社划归渡口市,属四川所辖。
  由于难以界定苴却砚的具体起源,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它不如中国传统“四大名砚”(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山西新绛县的澄泥砚)那般出名。但因攀枝花出产的苴却砚在石眼、石品方面独具特色,其石眼量多、形大、圆正,有瞳眼,有眼心,石品丰富,色泽绚丽,有石眼、青花、金星、绿膘、黄膘、金线、银线、冰纹、玉带、紫砂、鸡血等近百个品种,从而使得苴却砚受到当代许多书画家、文学家、收藏家、鉴赏家以及商界、政界人士的高度评价和赞誉,从而也被人所喜爱和追捧,成为砚中翘楚。
  在攀枝花,关于采石制砚的历史记录也是非常零星的,且不说攀枝花这座城市自身经历了多次变革,许多历史问题有待厘清,甚至连苴却砚的主产地——大龙潭彝族乡,也曾被冠以“不毛之地”的称呼。由此可知,由于地处山区,道路崎岖,交通极为不便,经济发展落后,也就直接制约了文化的发展。因此古时的苴却砚即使被制造出来也基本处于自产自用的阶段,很少流通于外地,所以文字记录也就非常少。
  不过,据永仁县志记载,清朝咸丰年间,在大龙潭彝族乡出现了几个从事采石制砚的人,而同治、光绪、宣统年间,采石制砚的人渐渐增多,慢慢地形成了小作坊,有了一定的生产规模。据传每逢年末,大理、丽江、西昌等地的商贩就到大龙潭彝族乡来收购石砚回去销售,而在昆明已经设立有苴却砚商号,可见民间苴却砚的销售此时也初具规模了。
  寻访制砚人
  若要沿着这条线索,寻找苴却砚背后的采石制砚人,就不得不走进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的大龙潭乡。在这里有一位颇有名气的砚雕老师傅——高联新,从他的回忆中,可以得知古时在大龙潭彝族乡的专事制砚者中,以钱秉初、张文怀、姚魁斋三人的砚雕技艺为最高,从前每届到此上任的县长都要请他们三人雕刻一方大砚置放于公堂,这便是证明三人技艺高超的最好佐证,而高联新的砚雕技艺便是师从其舅张文怀。此外,高联新还提到,在师祖辈有位名叫寸秉信(1854年-1913年)的师傅,大龙潭彝族乡人,自12岁起便学习砚刻,常在农事劳作之余,潜心雕琢墨砚,成为当地制砚的巧匠。1913年,云南省政府欲办砚厂,邀请寸秉信远赴昆明传授制砚的雕刻技艺,但未及起程便病故,成为一大憾事。根据时间先后顺序,推算起来,在《攀枝花市少数民族志》人物传记里记载的寸秉信应该算是近代雕刻苴却砚的名家中的“第一人”了。
  作为寸秉信徒孙辈的高联新则属于第三代苴却砚雕刻家。在高联新雕刻的古砚中,一方典型的天地盖砚最为引人关注。这方刻于1931年的天地盖砚外方内圆,下面一半是砚池,上面一半是砚盖,将盖翻过来平放便可舔笔,十分实用。砚盖上镌刻有诗:“大雪满天地,胡为仗剑游,欲谈心里事,同上酒家楼”,诗为寸曦炳(攀枝花市大田中学创办人、永仁县中学校长)所作,由高联新所刻。高联新介绍说制作苴却砚的石材被当地人称为“砚碗石”,其具体产地在金沙江边一个叫大宝哨的地方,今天苴却砚的石材均出产于平地坑、大宝哨坑和花棚子坑。
  最初,苴却砚并未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直到20世纪80年代,苴却砚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并先后获得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受到雕刻爱好者、鉴赏收藏界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赢得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夺得“砚中珍品”、 “砚中瑰宝”等美名。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位老先生与苴却砚有着不解之缘。他就是被称为“新品苴却砚之父”的民间雕刻艺术大师、书法家、画家——罗敬如(1920年-1997年)。早在20世纪60年代,罗敬如以长征组雕《遵义会议》在雕刻界一举成名,该作品现存于中国军事博物馆。此后,罗敬如始终潜心钻研苴却砚的雕刻工艺,随后又被攀枝花市苴却砚厂特聘为总技术顾问,培养了数名学生、弟子。在罗敬如制砚的50余年,独创了罗氏雕刻法,对苴却砚的雕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今,攀枝花的砚坛可谓名师荟萃,如任树斌、俞飞鹏、程学勇、张正廉、张宏等人,他们都对苴却砚倾注了深深的情感,潜心于苴却砚的雕刻和创作,形成了不同的雕刻风格。
  制作苴却砚
  得益于这些砚雕艺术家的钻研与努力,苴却砚的雕刻技艺得到了很好地传承。今天若走进攀枝花仁和区平地镇,可以在道路的两旁看到数家雕刻苴却砚的作坊,这些作坊有家庭式经营的,也有厂房式经营的。就在这里,从采石场里运来的苴却石经过“变形”成为一方精美的苴却砚,如同一块璞玉需经雕琢后尽显芳泽。如果对这个“变形”过程,即制作工艺进行概括,可以总结为“采、取、画、雕、磨、刻、上” 几个字。
  刚采来的苴却石通常体积庞大,需要有经验的砚雕艺术家们根据原石的材质特点(石眼、青花、金星、绿膘、黄膘、金线、银线、冰纹、玉带、紫砂、鸡血),判断要雕刻的类型,将其切割成所需的形状,并把苴却石的边棱打磨平整,这一步骤也被称为“取胚”。随后,对苴却石进行设计,即“画石”,依据石质的特点,先用铅笔把构思好的图案描绘在苴却石上,再用雕刀代替铅笔将图案刻画一遍。画石后,就正式开始雕刻定型了,通常先进行粗胚雕刻,以充分利用石质特点为原则进行粗略的雕刻,然后再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细致的雕刻,倘若雕刻的过程中发现了石质的新特点,则需临时调整设计雕刻的图案,以物尽其用。如果砚石上需要题字或印章,就均匀涂写上与石质相配合的颜色(一般题字为黄色、白色和绿色,印章为红色)。雕刻好的苴却砚在这时已经变了容颜,只需等待接下来反复打磨、均匀上蜡后,就能变得光滑细腻、色泽柔润。最后,根据砚台的形状和大小,配置上木盒或锦盒。至此,平凡的裂谷之石变形成为精美的苴却砚,凝聚着能工巧匠们的智慧和巧思,彰显着一方石材的独特魅力,也镌刻着攀西裂谷中自然与人文的历史记忆。
  (除标注外,图均由作者提供)
苴却砚的制作基本流程图。
其他文献
啤酒是西方人用餐时的常用饮料。图/东方IC  啤酒的酿造技术和人类文明一样古老。今天摆在我们桌上的啤酒,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就已经成为苏美尔人和古代埃及人的饮品,而这两个地区都是人类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啤酒是人类史前文明的液态遗迹,它的起源与人类文明的起源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当数千年前人类喝下第一口啤酒时,历史正悄悄发生变化。  第一口啤酒的滋味  探寻啤酒的起源,我们要先将地理坐标移动到亚洲西部地
期刊
在悄无声息之间,虽然仍不可或缺,但盐似乎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如果按15亿人算,中国每人每年吃2斤盐,也不过30亿斤。每斤盐,最高不过5元,总价值也才150亿元。中国盐业总公司,在所有国字头央企中,也许是块头最“小”的了。如果没有愈来愈近的盐业改革的风声,特别是其可能将成为今年“两会”讨论的热点,它也许会作为时代浪潮中一个影子而日渐模糊。  但是,在历史上,盐业曾经无比重要。在有些朝代,盐业税甚至
期刊
在“西医”进入中国之前,并没有“中医”这个词。1887年,李鸿章找西医拔牙,他在一封信中说:“舌本偶有肿处,服洋医药已痊愈,华医谓心脾之热,西医云由破齿锯牙啮损,迫拔去残牙即无患。”他用的是“洋医药”(西医),但是对应的词是“华医”。但是到了1922年,鲁迅在《自序》中这样写道:  “……终于到N去进了K学堂了,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生理学并不教,但我
期刊
1807年,被炮击后的哥本哈根城。1807年,哥本哈根海战。  丹麦是欧洲最古老的君主制国家之一,它的版图由日德兰半岛以及其周围群岛组成,东临波罗的海,西接北海,是“北欧的十字路口”。在丹麦的诸多群岛中,西兰岛是最大的一个岛屿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便坐落于此。  哥本哈根位于西兰岛东岸,隔厄勒海峡与瑞典相望,是北欧地区的海上交通枢纽。哥本哈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1世纪,在一千
期刊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今年10月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也由此成为了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屠呦呦的获奖,无疑振奋了中医学界,因为屠呦呦是从中医典籍中获得的灵感,而且青蒿素也是从中药材中提取出来的。但是,这样的认识似是而非。如果人们从屠呦呦的科研成果中只得出一个“中药有用”的结论,则是让人遗憾的。青蒿素的发现,本质上是一种科学发现,它
期刊
萧功秦图/东方IC  欧洲有一位诗人留下这样的诗句:从一滴水珠中可以看到整个太阳,从一颗沙粒里可以看到整个宇宙。我想,从每个家族的历史中也可以看到二十世纪大历史的缩影。  我对历史的兴趣,也许来自家族的传承。我祖父是衡阳的开明士绅,生前藏书万卷。据说,在抗战前家中还有王船山的手写遗稿,抗战逃难中散失殆尽。生活在这个家庭中可以感觉到历史的厚重感。小时候每次从上海回衡阳常胜路老家过年,就可以听到大人围
期刊
俄罗斯的严冬当地时间2014 年12 月12 日,俄罗斯莫斯科,行人从街头显示当前汇率情况的电子牌旁走过。国际油价下滑重创俄罗斯卢布。1948 年, 由于通货膨胀,金圆券贬值,上海市民在抢购黄金。图/ FOTOE1949 年, 由于通货膨胀,金圆券贬值,上海市民提着大捆钱币上街。1923 年,德国,儿童在用急剧贬值的马克钞1929 年全球经济大萧条背景下,美国一家银行出现挤兑危机。  尽管新春已至
期刊
1961 年,香港街巷的丽人。图/ 邱良/FOTOE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是女性解放的起点。每年3月8日的国际劳动妇女节是女性解放运动的成果,中国于1922年开始纪念“三八”节。在中国,女性意识的崛起,也反映在服饰上,现代意义上的旗袍应运而生。  旗袍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被称为“旗人”,故将之称为“旗袍”。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党废除了封建帝制,号召剪发辫,易服色等,为新
期刊
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史馆收藏的薛公墓志铭。薛焕奏章。  薛焕(1815—1880),四川省兴文县人,寄居宜宾县黎汤乡(今翠屏区赵场镇)古木湾。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薛焕中举后由江苏金山县县令做起,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去世后诰封光禄大夫头品顶戴工部右侍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在江苏为官期间,他顶住清政府“闭关自守”国策的压力,在连年战乱、饿殍遍地的中国推行洋务,为上海发展成经济繁
期刊
李煜。图/FOTOE  南唐后主李煜是一个传奇人物。他既是亡国之君的典型,又是千余年来备受推崇的“词帝”,是宋词发展史上的功勋人物,可谓集毁誉于一身。李煜的一生,有过花前月下的浪漫、钟鸣鼎食的奢靡,更有国土日蹙的窘困、无可奈何的亡国、含辱纳垢的软禁、扑朔迷离的暴卒。  称藩纳贡,苟安岁月  李煜细腻率真的词作不知感动了多少人,无数喜欢幻想的少女都把李后主想象成俊美脱俗的模样。然而历史上的李煜却是“
期刊